“哎,我說的是真的。你們到底發生什麼事了?”王攀看跟這個袁梁說不明白,干脆直接詢問發生了什麼事。畢竟這些人雖然不是長生不老,在這個神秘地點生活這麼多年,已經經歷了302代人的堅持,就連眼楮都已經退化了,和野人也沒多大區別了。
“差不多半個月前,我們的斥候被殺,短短三天內,我們就有十幾個斥候被殺。而且……”袁梁說到這里就沒有下文了。
王攀追問道︰“而且什麼?”
“沒什麼,秦使,你們是怎麼進來的?”袁梁明顯不想多談,肯定有些事情不能讓王攀他們知道。
王攀本來還想繼續詢問,不過轉念一想追問不太妥。袁梁認為王攀的身份是秦朝使者,而袁梁自稱是唐節度使。雙方根本不是一個朝代,而袁梁並不吃驚有秦朝人,好像本來就知道。
另外雖然袁梁剛才有給王攀下跪,但並不是出于臣服。更像是晚輩給長輩行禮,另外袁梁特意提到華夏正統,更能證明袁梁只不過是出于禮節。並不是和秦軍一樣臣服于秦始皇。
所以王攀感覺如果逼得過于緊了,對方不但不會告訴他,反而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畢竟唐朝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盛世王朝,官吏也都是有血性的,更何況這些人已經在這里傳承了幾千年了。
王攀如實回答,是怎麼發現的樓蘭古墓,又是如何找的那座倒扣的塔,又是如何找到了密道,然後莫名其妙來到這里。不過王攀把尸妖的事情給隱瞞了,他感覺這些人應該知道尸妖,所以刻意漏掉被襲擊的事實。看對方作何反應,從而得知對方是否知道尸妖。
果然袁梁有些驚訝道︰“就這樣嗎?你說的塔里面什麼都沒有嗎?”
王攀看這個袁梁果然知道有尸妖這個東西,明確知道對方也是想套話。所以王攀直接簡單解釋道︰“是啊!因為我們沒有下到最下面,只是在第二層就發現了密道。那是個坍塌的洞口,我們順著就來到了這里。”
袁梁走著的腳步慢了下來,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王攀見狀趁機詢問道︰“我們應該踫到什麼?還有你們死去戰士的遺體還在嗎?”
袁梁想了想回答道︰“沒什麼,尸體還在。”
“那我可以看看嗎?我的確沒有斥候,如果說你的人死因有蹊蹺,那可能這里還有其他人存在。”王攀真誠的回答道。
“當真?”
“真的。”
王攀如實回答。隨即詢問道︰“能告訴我為什麼你們生活在這里嗎?是什麼重要的事情能讓你們世世代代留在這里?”
袁梁也沒有隱瞞,說道︰“我祖上是袁天罡,專為陛下做術數解惑,我的祖先就是領了陛下的密旨,將我們這一支留在這里。”
袁梁說的雖然有些亂,但是王攀倒是听明白了。眼前的袁梁的祖先是袁天罡,而袁天罡當時其實並沒有什麼官職,不像是電視劇或者小說里說的那樣,叫什麼國師。
實際上袁天罡做過的官也就是簡單的七品官,也就是縣令級別。但是架不住袁天罡有一段時期可是給唐太宗作為私人顧問,也就是袁梁說的術數解惑。而袁梁則是袁天罡家族里的其中一支。家族中會分為幾支,例如兩個親兄弟就是兩支,或許袁梁就是袁天罡後代的某一支家族祖族脈。
唐朝是華夏一個輝煌的朝代,被改編的電視劇或者小說也是特別的多。王攀也就是看這些比較多,所以第一時間他就猜了八九不離十。
話說起來,袁天罡這個人在歷史上也是大名鼎鼎。是隋末唐初時期著名的玄學家、天文學家和相術大師。如果說這里和袁天罡有關系,那出現類似八卦陣的建築還真就可以理解了。
袁天罡其實從某種方面來說和749局還有一定的關系,749局的前身正是乙巳門。而乙巳門也是在唐朝時期創建的,創始人李淳風。
李淳風和袁天罡都是唐朝時間著名的玄學家、天文學家和相術大師。倆人的愛好和特長幾乎一致,而且還合作了千古預言奇書《推背圖》。雖然說現代有很多專家認為推背圖經過了篡改,但是由兩人作為原創作者是沒多少爭議的。
王攀想到這里,就試探著問了一旁的帶路的袁梁一句︰“袁節度使,不知道你有沒有听過乙巳門?”
袁梁听到乙巳門三個字的時候,停下了腳步。不可置信的注視著王攀,雖然袁梁沒有眼楮,但臉部還是正對著王攀。
“秦使,你知道乙巳門?”袁梁的語氣充滿了驚訝。
王攀看到袁梁的反應,就知道袁梁是知道乙巳門的。而且按照袁天罡和李淳風的生平,和一些歷史猜測,兩人不光相識,還是不錯的朋友。所以才想著詢問一下袁梁是否知道乙巳門。
王攀解釋道︰“對,從某個方面來說,我們也算乙巳門的人。只是外面已經和你知道的世界截然不同了,所以改名字了而已,我也是听你說到袁天罡的名字,才想到了你可能知道乙巳門。”
袁梁點了點頭道︰“我們和乙巳門是同時期的,只不過他們是官身,而我們是民身。”
“是嗎?我怎麼听說的都是民間組織啊?”王攀不解的詢問。
“你們乙巳門是在陛下的授意下創建的,雖然沒有入官場編制,但也算是官身。我們才是真正的民身,所有的開銷和行為都是自發組織的。”袁梁解釋道。
王攀想了想的確很有可能,根據現在的野史或者正史記載。可以確定的是在唐太宗時期,袁天罡和李淳風的官職差別很大,一個七品芝麻官,一個則是五品的太史令。而且李淳風歷經了三朝,可以說整個人生在都在官場上。
而袁天罡則不同,而且根據野史記載,兩人的年紀差別很大,袁天罡比李淳風年長將近二十歲。李淳風本人還非常仰慕袁天罡的學識,所以攜帶金條找到袁天罡拜師,最後兩人還合著了《四彈子》後來劉伯溫還校訂了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