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295章 鐘會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295章 鐘會

    潁川鐘氏,源遠流長,自東漢以來,便是名門望族,聲名顯赫。

    其家族成員皆以德行高尚而著稱,其中尤以鐘皓最為突出。

    鐘皓一生秉持著儒家的道德準則,為人正直,品行高潔,深受世人敬仰。

    而鐘繇,作為鐘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更是在曹魏時期嶄露頭角,成為朝中重臣。

    他不僅在政治上有著卓越的才能,官至太傅,而且在書法藝術上也有著非凡的造詣,與東晉的王羲之並稱“鐘王”,其書法作品被譽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

    建安十五年,鐘繇在許都的府邸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

    這個孩子的到來,讓整個鐘氏家族都充滿了喜悅和期待。

    由于這個孩子出生在暮春時節,窗外正好是芍藥盛開的季節,花朵嬌艷欲滴,美不勝收。

    于是,鐘繇便為這個幼子取名為“會”,字“士季”,寓意著他將來能夠如芍藥一般,綻放出絢爛的光彩。

    鐘會從小就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天賦和才華。

    當他年僅四歲時,鐘繇開始教導他認識文字和閱讀書籍。

    令人驚訝的是,鐘會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只需看一眼就能記住所學的內容,而且在短短半年時間內,他就能夠熟練地背誦整部《論語》。

    時光荏苒,轉眼間鐘會已經七歲了。

    有一次,他和兄長鐘毓一同被召見去面見曹操。

    面對這位權勢滔天的人物,鐘毓顯得十分緊張,額頭不斷冒出汗水,甚至連衣服都濕透了。

    曹操注意到了鐘毓的異常,好奇地詢問他為何如此緊張。

    鐘毓誠實地回答道“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然而,與鐘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鐘會卻表現得異常鎮定自若。

    他站在一旁,毫無懼色,當曹操同樣詢問他時,鐘會不緊不慢地回答道“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這句話一出,曹操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對鐘會的膽識和機智贊嘆不已。

    他感慨地說“此子膽氣與智識皆非尋常孩童可比啊!”

    鐘繇對這個幼子鐘會可謂是寄予了厚望,他不僅為鐘會請來了當時最有名的儒士為其授課,還親自教導鐘會讀書寫字。

    然而,鐘會卻並不滿足于僅僅從書本中獲取知識,他常常纏著父親詢問朝堂之上的事情。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任魏王。

    當時的鐘會年僅十歲,但他卻能對父親分析道“魏王若想取代漢室,首先需要安撫世家大族,然後再平定四方。”

    鐘繇听到這番話後,大為震驚,連忙叮囑鐘會道“小兒不可妄議國事!”

    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暗自感嘆這個孩子將來必定會有一番大作為。

    太和年間,鐘會剛剛成年,便踏入了仕途,擔任秘書郎一職。

    此時的魏明帝曹�芨黹銦@戎雜詿笮送聊荊 藿  睢br />
    朝中的大臣們大多對此敢怒不敢言,生怕觸怒了皇帝。

    然而,鐘會卻借著整理典籍的機會,向曹�I噬狹艘黃  堵酃 沂琛返淖嗾隆br />
    在這篇奏章中,鐘會引經據典,詳細地闡述了“民為邦本,過度勞民則國危”的道理。

    曹�撞F幻揮型耆 贍芍踴岬慕ㄒ椋  故嵌運牟嘔 圖對奚陀屑櫻 圃匏壩泄糯蟪賈 紜保     惺槔傘br />
    當時的朝堂之上,風雲變幻,暗流涌動。

    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明爭暗斗,如同兩頭凶猛的野獸,彼此對峙,互不相讓。

    在這場權力的角力中,有一個年輕人卻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鐘會。

    盡管年紀尚輕,但鐘會卻擁有著遠超常人的洞察力和智慧。

    鐘會深知在這風起雲涌的朝堂之上,若想立足,就必須懂得審時度勢。

    經過一番觀察和思考,他敏銳地察覺到司馬懿的深謀遠慮和非凡才能。

    更重要的是,鐘氏家族與司馬氏家族向來有著深厚的交情。

    這層關系使得鐘會在選擇陣營時,自然而然地傾向于司馬懿一方。

    于是,鐘會開始暗中與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結交。

    二人年齡相仿,志趣相投,很快便成為了好友。

    他們常常一同探討兵法,鐘會的見解獨到而深刻,每每都能讓司馬昭眼前一亮。

    尤其是鐘會提出的“兵貴神速,攻心為上”的觀點,更是讓司馬昭對他刮目相看。

    司馬昭不禁感嘆道“士季之智,勝過我麾下諸多謀士啊!”

    正始十年(公元 249 年),曹魏政權內部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風暴——“高平陵之變”。

    這場事變的主角是司馬懿,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一舉誅殺了曹爽及其黨羽,成功掌控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在這場事變中,有一個人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就是鐘會。

    鐘會在事變發生前,就敏銳地察覺到了局勢的變化,並提前向司馬昭傳遞了重要消息。

    這一舉動為司馬昭了關鍵的情報支持,使他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而在事變發生後,鐘會更是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他協助司馬昭迅速穩定了洛陽的局勢,平息了可能引發的混亂和動蕩。

    他的果斷行動和出色表現,贏得了司馬昭的高度贊賞和信任。

    由于鐘會在“高平陵之變”中的卓越貢獻,司馬昭對他格外器重,不僅封他為關內侯,還將他納入自己的核心謀士團隊。

    從此以後,鐘會成為了司馬昭最為倚重的智囊之一,但凡軍國大事,司馬昭必定會與他商議,听取他的意見和建議。

    嘉平四年,吳國太傅諸葛恪率二十萬大軍攻打淮南,圍困新城。

    魏軍諸將皆主張發兵救援,鐘會卻力排眾議,對司馬昭道

    “諸葛恪傾國而來,意在速勝,若我軍堅守不戰,待其糧草耗盡,軍心必亂,屆時再出擊,可一戰而勝。”

    司馬昭依其計,命新城守將張特死守城池,又派毋丘儉率軍屯于壽春,按兵不動。

    果然,諸葛恪大軍圍攻新城數月不下,糧草漸盡,士兵疲憊不堪,軍中還爆發了瘟疫。

    鐘會趁機建議司馬昭“派輕騎襲其後方,斷其退路”,司馬昭當即采納。

    魏軍突襲吳軍糧道,諸葛恪被迫撤軍,途中又遭魏軍伏擊,吳軍大敗,死傷過半。

    經此一役,鐘會的軍事才能得到滿朝認可,被晉升為黃門侍郎。

    正元二年,毋丘儉與文欽在淮南起兵反叛,討伐司馬師(司馬懿長子,時已接替司馬懿掌權)。

    司馬師親自率軍平叛,鐘會隨行參謀。

    兩軍對峙于樂嘉,鐘會看出文欽之子文鴦勇猛卻魯莽,便獻策“先派小股部隊襲擾吳軍,誘文鴦出戰,再設伏兵擒之”。

    司馬師依計行事,文鴦果然中計,率少量騎兵追擊魏軍,陷入埋伏,雖奮力突圍,卻損失慘重,吳軍士氣大挫。

    隨後,鐘會又建議司馬師“散布謠言,稱吳軍後方已被魏軍攻佔”,吳軍士兵听聞後軍心大亂,毋丘儉、文欽被迫逃亡,叛亂很快被平定。

    此戰後,司馬師病逝,司馬昭接掌大權,對鐘會愈發信任,將他封為東武亭侯,食邑三百戶。

    鐘會也憑借一系列功績,成為曹魏朝堂上炙手可熱的人物,時人將他與名士王弼並稱“王鐘”,贊其“有輔佐之才”。

    景元三年,司馬昭欲伐蜀,以成就統一天下之功,卻遭到朝中多數大臣反對,認為“蜀國地勢險要,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善于守城,伐蜀難以成功”。

    唯獨鐘會力主伐蜀,他向司馬昭獻上《平蜀策》,詳細分析了蜀魏雙方的兵力、地形及士氣“蜀國兵力不過九萬,其中四萬駐守成都及後方,五萬布防于漢中及邊境,我軍若分三路進攻,漢中必破;漢中一破,成都無險可守,蜀主劉禪昏庸,屆時必降。”

    司馬昭見鐘會分析得條理清晰,又有詳細的作戰計劃,便下定決心伐蜀,任命鐘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統領十萬大軍為主力;又命鄧艾率三萬大軍從狄道出發,牽制蜀軍姜維部;諸葛緒率三萬大軍從祁山出發,斷姜維退路。

    出征前,鐘會特意拜訪了被司馬昭軟禁的名士嵇康,想邀他一同入蜀,卻遭嵇康冷遇。

    鐘會心中不快,卻也並未計較,只是專心整頓軍隊,訓練士兵適應蜀地地形。

    景元四年秋,伐蜀之戰正式打響,鐘會率軍從斜谷、駱谷出兵,直逼漢中。

    漢中蜀軍守將蔣舒、王含見魏軍勢大,蔣舒假意投降,實則趁王含不備,打開城門迎魏軍入城。

    鐘會不費吹灰之力便攻佔漢中,隨後率軍繼續南下,圍攻蜀軍重鎮劍閣。

    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蜀軍大將姜維率主力在此駐守,魏軍多次進攻都未能破城,糧草也日漸緊張,諸將皆有退意。

    鐘會卻不願半途而廢,他一面命士兵輪流攻城,牽制姜維兵力;一面暗中派人探查劍閣周邊地形,尋找迂回之路。

    此時,鄧艾傳來消息,稱他欲率軍從陰平小道偷渡,直取成都。

    鐘會雖與鄧艾素有嫌隙,卻也明白此計可行,便命人多備糧草,佯裝全力攻城,為鄧艾吸引姜維的注意力。

    鄧艾果然不負所望,率領士兵歷經艱險,偷渡陰平,攻克江油、綿竹,斬殺諸葛瞻父子,兵臨成都城下。

    蜀主劉禪驚慌失措,在大臣譙周的勸說下,向鄧艾投降,蜀國滅亡。

    消息傳到劍閣,姜維見大勢已去,便向鐘會投降。

    鐘會率軍進入成都後,見鄧艾居功自傲,不僅擅自任命蜀國官員,還向司馬昭上書,建議“暫緩班師,留在蜀地安撫百姓,準備伐吳”,心中十分不滿。

    他認為伐蜀之功,自己當屬首功,鄧艾不過是借了自己牽制姜維的便利,便暗中向司馬昭上書,誣告鄧艾“謀反”,稱其“在成都獨斷專行,有割據蜀地之心”。

    司馬昭本就對鄧艾的專權行為有所不滿,又收到鐘會的密報,便下令將鄧艾押回洛陽審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鐘會接管了鄧艾的軍隊,此時他手握二十萬大軍,又得到姜維的支持,心中漸生反意。

    姜維雖降,卻一心想復國,他看出鐘會有野心,便暗中勸說

    “將軍手握重兵,又平定蜀國,功高震主,司馬昭必不會容你。不如在蜀地起兵,討伐司馬昭,恢復漢室,屆時將軍便可成就霸業。”

    鐘會被姜維說動,決定起兵謀反。

    他先是以“司馬昭有令,誅殺軍中不服從者”為由,將魏軍諸將軟禁起來,隨後召集親信,宣布“討伐司馬昭,匡扶曹魏”。

    然而,鐘會的計劃卻泄露了,魏軍將領胡烈之子胡淵得知父親被軟禁,便率部下士兵發動叛亂,攻打鐘會的府邸。

    成都城內頓時陷入混亂,鐘會與姜維率軍奮力抵抗,卻因軍心渙散,士兵多不願謀反,很快便敗下陣來。

    混戰中,姜維身中數箭,自刎而死;鐘會也被亂兵包圍,他手持寶劍,斬殺數名士兵後,見大勢已去,嘆道“我若早听姜維之言,速定對策,何至于此”,隨後自刎身亡,時年四十歲。

    鐘會死後,司馬昭命人平定成都之亂,又下令誅殺鐘會三族。

    曾經名滿天下的潁川貴子,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家族覆滅的下場。

    鐘會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

    他出身名門,自幼聰慧,憑借過人的智識和謀略,在曹魏朝堂上嶄露頭角,成為司馬昭麾下的得力助手,為平定淮南叛亂、滅亡蜀國立下汗馬功勞。

    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遠見,在當時堪稱頂尖,若能安分守己,必能成為曹魏的開國元勛,名留青史。

    然而,他卻因野心膨脹,加之與鄧艾的矛盾激化,最終走上了謀反之路,落得個悲慘結局。

    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贊他“有王佐之才,伐蜀之功不可磨滅”;也有人批評他“心術不正,貪功好利,最終自食惡果”。

    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他“精練策數,咸以顯名,致茲榮任,而皆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如發機,宗族涂地,豈不謬惑邪”,既肯定了他的才能,也指出了他的致命缺陷。

    時光流轉,成都城內的鐘會故宅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他的故事卻流傳了下來。

    人們在提及三國時期的謀士時,總會想到那個才華橫溢卻野心勃勃的鐘士季,他的功與過,也成為後世討論三國歷史時繞不開的話題。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古代名人傳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95章 鐘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95章 鐘會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