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的歷史轉折點上,有一個人物始終籠罩在爭議的迷霧中——大將軍何進。
他出身屠戶,卻憑借外戚身份權傾朝野;他試圖鏟除宦官集團,卻最終身死宮闈,成為引爆天下大亂的導火索。
陳壽在《三國志》中稱他“無大才略,欲誅宦官而不果”,範曄《後漢書》則嘆息其“志雖忠而術頗疏”。
這位從市井屠戶到帝國最高軍事長官的傳奇人物,究竟如何在權力的巔峰跌落,又為何成為漢末亂世的加速器?
撥開歷史的塵埃,我們或許能在史料的縫隙中,窺見這位悲劇權臣復雜而矛盾的一生。
何進的出身,在東漢末年的權貴階層中堪稱異類。
《後漢書•何進傳》明確記載其“家本屠者,以妹入掖庭為貴人,有寵,進得任為郎中”。
這短短數語,勾勒出一個底層平民憑借裙帶關系躋身仕途的。
東漢的屠戶屬于“賤業”,社會地位低下,《漢書•食貨志》曾記載“屠沽,小人之業”,可見當時社會對屠戶的輕視。
何進早年在南陽宛城(今河南南陽)操持屠刀的歲月,不僅讓他沾染了市井的粗獷習氣,更塑造了他對權力既渴望又敬畏的復雜心態。
宛城作為南陽郡治所,是東漢的商業重鎮,市井文化繁榮。
據《南陽府志》記載,何進的屠戶生意頗具規模,“每日宰牲十數頭,往來買者絡繹”,這讓他積累了一定的財富與人脈。
市井生涯教會他察言觀色的本領,也讓他懂得如何用利益拉攏人心——這種特質在他日後的政治博弈中,既成為優勢,也埋下隱患。
相傳他年輕時曾為保護同鄉免受豪強欺凌,獨自與數十人對峙,雖身負重傷卻始終不退,此事讓他在宛城百姓中贏得“勇毅”之名。
何進的命運轉折點,始于他同父異母的妹妹何氏被選入宮中。
東漢的選妃制度雖看重家世,但靈帝時期朝政腐敗,選官制度崩壞,為寒門女子入宮了機會。
據《後漢書•皇後紀》記載,何氏“身長七尺一寸,姿貌絕異”,因能歌善舞得到漢靈帝劉宏的寵愛,于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被冊封為貴人。
當時靈帝的皇後宋氏因遭宦官誣陷被廢,何貴人逐漸成為後宮最受寵的女性。
更重要的是,她為靈帝誕下了長子劉辯,這讓“母憑子貴”的何氏地位更加穩固。
作為外戚的何進,也隨之迎來仕途的飛躍從郎中到虎賁中郎將,再到潁川太守,短短數年便從地方小官晉升為朝廷重臣。
潁川是東漢士族的聚集地,荀𨘥@ 氯旱仁蘭易擁芫 鱟源說亍 br />
何進在潁川太守任上,表現出難得的謙遜——他主動拜訪當地名士,虛心請教治理之道,甚至將部分田產捐贈給貧困士子。
這種姿態讓他初步獲得士族階層的認可,也為他日後與袁紹等世家子弟合作奠定了基礎。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天下震動。
張角率領的黃巾軍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短短數月便席卷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
靈帝任命何進為大將軍,封慎侯,率左右羽林軍鎮守京師,負責統籌全國平叛事宜。
這是何進首次掌握軍權,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在平定黃巾起義的過程中,何進展現出一定的軍事才能他一方面調兵遣將鎮壓各地叛亂,命皇甫嵩、朱�y等名將分路出擊;另一方面采納袁紹的建議,在京師周邊部署重兵,設置函谷關、伊闕關等七關防線,防止叛軍偷襲。
他還推行“堅壁清野”策略,將洛陽周邊百姓遷入城內,斷絕叛軍的補給來源。
這些措施雖未能徹底根除黃巾之亂,卻有效保衛了京師安全,也讓何進的聲望達到新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何進在平叛期間有意識地提拔寒門將領,如出身底層的傅燮、鮑信等人,均得到他的重用。
這種做法既體現了他對底層人才的同情,也暗含著培養私人勢力的意圖。
但同時,他也不得不依賴袁紹、袁術等世家子弟的支持——這種對士族集團的依賴,最終成為他無法擺脫的枷鎖。
黃巾起義後,東漢王朝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危機。
靈帝沉迷酒色,在西園修建“裸游館”,終日與宮女嬉鬧,甚至將朝政大權交給宦官集團。
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十常侍”,憑借靈帝的寵信,專橫跋扈,賣官蠰爵,甚至干預軍事,引起了士族階層和外戚集團的強烈不滿。
何進作為大將軍,自然成為反對宦官集團的核心人物。
此時的何進,已經不再是那個謹小慎微的屠戶出身的官員。
多年的官場歷練,讓他逐漸變得野心勃勃。
他在洛陽城南修建了豪華府邸,“連棟數百,膏田滿野”,甚至模仿皇宮的規格設置儀仗。但他深知,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必須鏟除宦官集團——這不僅是權力斗爭的需要,也是士族集團對他的期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當時的宦官集團勢力盤根錯節,滲透到朝廷各個角落。
張讓等人不僅控制著靈帝的起居,還掌握著部分禁軍兵權,甚至能隨意任免地方官員。
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十常侍“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貪殘,為人蠹害”,其家族在地方作威作福,激化了社會矛盾。
何進與宦官集團的矛盾,本質上是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對皇權的爭奪,也是士族階層與寒門勢力的利益沖突。
何進首先采取的策略是拉攏士族。
他任命袁紹為中軍校尉,袁術為虎賁中郎將,讓他們掌握部分禁軍兵權;又舉薦荀攸、陳琳等名士進入幕府,為自己出謀劃策。
這些舉措讓他獲得了“黨人”的支持——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中,士族官員與宦官集團勢不兩立,何進的反宦官立場自然贏得了他們的好感。
然而,何進的計劃卻遭到了妹妹何太後的反對。
何太後之所以能登上皇後的寶座,離不開宦官集團的支持——當年她毒殺靈帝的另一位貴人王榮,險些被廢,正是張讓等人向靈帝求情才得以保全。
因此,她對鏟除宦官集團持保留態度,多次告誡何進“宦官統領禁省,自古有之,何必趕盡殺絕?”
何進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他急于鏟除宦官集團,以絕後患;另一方面,他又不敢違抗太後的旨意,擔心引起宮廷動蕩。
這種優柔寡斷的性格,成為他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陳琳曾勸諫他“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發耳。”
但何進始終未能下定決心。
為了打破僵局,袁紹向何進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召集地方豪強率軍入京,以武力逼迫太後同意鏟除宦官集團。
這一建議遭到了曹操等人的反對,曹操認為“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耳。
若欲治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
尚書盧植也勸諫道“大將軍總攬朝政,當以靜制動,若召外兵,恐生禍亂。”
但何進卻認為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他的考量有三一是地方豪強擁兵自重,可對太後形成威懾;二是借助外力壯大自己的勢力,平衡士族集團的影響;三是他對自己的軍事實力過于自信,認為即便地方豪強入京,也能掌控局面。
于是,他下令召董卓、丁原、橋瑁等地方豪強率軍入京。
董卓時任並州牧,素有野心,曾多次違抗朝廷命令。
丁原是武猛都尉,駐守河內郡,其部將呂布勇猛過人。
何進召這些人入京,無疑是引狼入室。
時任主簿的陳琳尖銳地指出“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為亂階耳。”
但何進此時已經被權力沖昏了頭腦,根本听不進任何反對意見。
更致命的是,何進在召外兵的同時,未能對宦官集團采取有效的防範措施。
他既沒有解除宦官的兵權,也沒有控制宮廷禁衛,甚至還頻繁出入皇宮,給了宦官集團可乘之機。
這種麻痹大意,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病逝,年僅三十四歲。
靈帝臨終前,曾試圖立幼子劉協為帝,並將其托付給宦官蹇碩。
但何進憑借兵權優勢,強行擁立自己的外甥劉辯即位,是為少帝,何太後臨朝听政,何進則以大將軍身份輔政,總攬朝政。
靈帝的去世,讓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的矛盾徹底激化。
蹇碩試圖聯合其他宦官誅殺何進,但消息泄露,何進先下手為強,將蹇碩處死。
此時,宦官集團的核心人物張讓、趙忠等人失去了靠山,勢力大減,按理說何進完全有能力將他們一網打盡。
但他再次猶豫,只處死了蹇碩的親信,對張讓等人仍未采取行動。
袁紹等人多次催促何進動手,甚至建議他直接帶兵入宮,逼迫太後同意誅殺宦官。
但何進始終顧慮何太後的態度,遲遲沒有行動。
張讓等人察覺到危險,開始采取反擊措施。
他們利用何太後的弟弟何苗貪財好色的弱點,用重金賄賂何苗,讓他在太後面前為宦官說好話。
何苗果然向太後進言“大將軍專權,誅殺左右,恐危及社稷,不如保全宦官,以平衡其勢。”
何太後本就對何進的專權有所不滿,听了何苗的話後,更加堅定了保護宦官的決心。
何進在內外壓力下,終于下定決心鏟除宦官集團。
他一方面命令袁紹、袁術率軍包圍宦官的府邸,另一方面親自前往長樂宮面見何太後,請求誅殺張讓等人。
但他的行動已經被宦官集團察覺——張讓的親信潛伏在宮中,將何進的計劃全部報告給了張讓。
張讓等人知道,一旦何進的請求得到太後同意,自己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于是,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設計除掉何進。
八月二十五日,何進再次前往長樂宮面見何太後。
當他進入宮門後,張讓立即下令關閉宮門,將何進圍了起來。
張讓站在何進面前,歷數他的罪狀“先帝曾與我等有約,共輔社稷。今將軍獨攬大權,誅殺左右,難道想謀反嗎?”
何進猝不及防,一時語塞。
張讓趁機下令埋伏的刀斧手動手,將何進斬殺。
隨後,他們將何進的首級扔出宮外,喊道“何進謀反,已被誅殺!”
何進的死,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京師引起了軒然大波。
袁紹、袁術等人得知何進被殺的消息後,立即率軍攻入宮中,對宦官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
據《後漢書•何進傳》記載,這場屠殺“死者二千余人,或有無須而誤死者”,甚至連沒有胡須的宮女也被當作宦官誤殺。
一時間,宮中血流成河,宦官集團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然而,袁紹、袁術等人的屠殺並沒有帶來和平與穩定,反而讓京師陷入了更大的混亂之中。
就在此時,董卓率領大軍進入京師。
董卓本是何進召來的“外援”,但他進入洛陽後,卻發現局勢已經失控。
他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迅速控制了京師,廢黜了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
從此,董卓專斷朝政,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何進的死,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東漢王朝的悲劇。
他試圖鏟除宦官集團,卻最終引來了更可怕的軍閥勢力;他想鞏固外戚的權力,卻親手摧毀了東漢最後的統治基礎。
正如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所說“何進之死,禍始于宦官,而成于外兵,實始于進之無斷。”
何進的悲劇,並非偶然,而是東漢末年政治制度的必然結果。
東漢自和帝以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形成了“外戚強則宦官弱,宦官盛則外戚衰”的惡性循環。
這種制度性的缺陷,讓皇權失去了制衡,也讓朝廷陷入了無休止的內斗。
何進作為外戚集團的代表,他與宦官集團的斗爭,本質上是這種制度缺陷的延續。
從個人能力來看,何進確實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他出身底層,缺乏系統的政治教育,對權力運作的復雜性認識不足。
他雖然有鏟除宦官的決心,卻沒有相應的策略和手段,既不能爭取太後的支持,又不能果斷采取行動,最終只能依靠外力,導致局勢失控。
更重要的是,何進未能突破階級的局限。
他雖然躋身權貴階層,卻始終帶著屠戶的思維方式——用暴力解決問題,用利益拉攏人心,卻不懂得政治平衡的藝術。
他對士族集團既依賴又猜忌,對宦官集團既痛恨又畏懼,這種矛盾的心態讓他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何進的悲劇也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社會危機。
當時,土地兼並嚴重,流民四起,士族與寒門的矛盾日益尖銳,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逐漸失控。
何進的失敗,不僅是個人的失敗,更是整個統治階級的失敗——他們無力解決社會矛盾,只能通過內斗爭奪權力,最終導致王朝的崩潰。
對于何進的歷史評價,歷來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何進是一個野心勃勃、能力低下的權臣,他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導致了東漢王朝的滅亡;也有人認為,何進的初衷是好的,他試圖鏟除宦官集團,整頓朝政,只是因為手段不當才導致了失敗。
客觀地說,何進的出發點是值得肯定的。
宦官集團的專權確實是東漢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鏟除宦官集團對于改善朝政、穩定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他在平定黃巾起義、保衛京師安全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貢獻,這些都不應被忽視。
然而,何進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卻犯了一系列嚴重的錯誤。
他優柔寡斷,缺乏堅定的決心;用人不當,缺乏識人之明;缺乏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最終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這些錯誤,不僅讓他身死名裂,也讓東漢王朝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從歷史影響來看,何進的失敗直接導致了董卓之亂,而董卓之亂又引發了諸侯割據的局面,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可以說,何進是漢末亂世的“催化劑”——他的錯誤決策,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也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
何進的故事已經過去近兩千年,但他的悲劇卻依然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是一面鏡子,他們的成功與失敗、經驗與教訓,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通過研究何進的生平事跡,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東漢末年的歷史,也可以更好地認識人性的復雜和政治的險惡。
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所說“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何進的失敗,不僅在于他的能力不足,更在于他未能順應歷史潮流,未能采取正確的策略和手段。
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復雜的局面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自己的信念,采取正確的策略和手段,才能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古代名人傳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