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268章 張任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268章 張任

    在那個風起雲涌、英雄輩出的漢末三國時代,一幅波瀾壯闊的烽火畫卷徐徐展開。

    在這幅畫卷中,猛將如雲,他們或憑蓋世功業名垂青史,或借雄才大略攪動風雲。

    然而,在這片廣袤的巴蜀大地上,卻有一位孤臣,他的名字叫做張任。

    張任,一個並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名字,但他的故事卻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他身處亂世,面對強權與誘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和忠誠,展現出了一種令人敬佩的氣節。

    在那個充滿權謀與爭斗的時代,張任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不屈的精神,成為了巴蜀地區的一位重要將領。

    他率領著軍隊,與各路諸侯展開了激烈的對抗,為保衛自己的家園和人民而戰。

    然而,命運卻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盡管他奮勇抵抗,但最終還是無法抵擋歷史的洪流。

    在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中,他不幸被俘,成為了敵人的階下囚。

    面對敵人的勸降,張任毫不屈服,他寧死不降,以自己的生命𥕜衛了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

    他的結局是悲壯的,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張任的生年已湮沒于歷史塵埃,史書中關于他早年的記載僅《益部耆舊記》留下“家世寒門,少有膽勇,有志節”十二字。這簡短的描述,卻如同一幅速寫,勾勒出一位從底層崛起的少年形象。

    東漢末年的益州,雖遠離中原戰火,卻也並非世外桃源。

    自劉焉入蜀後,這里便成了各方勢力角逐的舞台,而張任的少年時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悄然展開。

    益州地處西南,自古便是多民族雜居之地,山地丘陵佔去大半疆域,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當地人剽悍尚武的民風。

    張任的故鄉據考證在蜀郡(今四川成都周邊),少年時曾隨父輩在岷江邊勞作,練就了強健的體魄與過人的水性。據地方方志記載,他十三歲時曾徒手搏殺過竄入村落的猛虎,此事在鄉鄰間傳為美談,也讓“張任”這個名字首次與“勇武”掛鉤。

    東漢的選官制度以察舉制為主,寒門子弟若無奇遇,很難躋身仕途。

    張任深知這一點,便將目光投向了軍旅。

    當時益州牧劉焉正招募鄉勇擴充軍備,張任毅然投軍,成為一名普通士卒。

    在軍營中,他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質別人貪圖軍功時,他專注于研習陣法;同僚飲酒作樂時,他在燈下研讀兵書。

    據《蜀鑒》記載,他曾在一次小規模演練中,僅憑五十名士兵便擊潰了模擬敵軍的三百人隊伍,其排兵布陣之法令校尉驚嘆不已。

    張任的軍事才能很快引起了上司的注意。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益州南部的夷人發動叛亂,劉焉派張任所屬部隊前往平叛。

    在越竂郡(今四川西昌)的山地作戰中,主將因不熟悉地形陷入包圍,張任臨危不亂,率十余名精銳繞到敵軍後方,點燃火把制造援軍假象,同時大喊“官軍主力已至”,嚇得夷人軍隊潰散而逃。

    此戰後,張任因功晉升為軍侯,開始在益州軍中嶄露頭角。

    劉璋繼任益州牧後,張任已升任校尉,負責成都周邊的防務。

    當時益州內部矛盾重重劉焉帶來的“東州兵”與本土士族摩擦不斷,豪強地主擁兵自重,而劉璋性格懦弱,缺乏駕馭全局的能力。

    張任雖出身寒門,卻始終以守護益州為己任。

    他多次向劉璋上書,提出“整軍、安民、聯羌”三策整肅軍紀以提升戰斗力,減免賦稅以安撫民心,聯合西羌以穩固邊防。

    可惜這些建議大多石沉大海,劉璋的優柔寡斷讓張任深感憂慮。

    建安六年(公元101novel.com1年),漢中張魯勢力擴張,多次襲擾益州邊境。

    張任主動請纓鎮守陽平關,在此期間,他修建防御工事,訓練山地作戰部隊,多次擊退張魯的進攻。

    據《華陽國志》記載,他曾設計誘敵深入,在陽平關以南的峽谷中設下埋伏,一舉殲滅張魯部將楊昂的五千精兵,讓張魯此後數年不敢南下。

    這段經歷不僅磨練了張任的軍事才能,更讓他對益州的山川地勢了如指掌,為日後的雒城之戰埋下伏筆。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揚言要討伐張魯,劉璋听聞後惶恐不安,在張松、法正的勸說下,決定邀請劉備入蜀協助抵御張魯。

    這一決定在益州內部引發激烈爭議,張任便是反對者之一。

    他在朝堂上直言進諫“劉備素有雄才,今引狼入室,必為後患。不如加強戰備,聯合張魯共拒曹操。”

    可惜劉璋听不進逆耳忠言,執意派法正前往荊州迎接劉備。

    劉備入蜀後,屯兵葭萌關(今四川廣元),卻遲遲不進攻張魯,反而廣施恩德,收買人心。

    張任看出了劉備的野心,再次勸諫劉璋“劉備駐軍不前,意在圖謀益州,應盡早驅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劉璋雖有所警覺,卻不願與劉備撕破臉皮,只派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監視劉備。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劉備以劉璋未足夠糧草為由,斬殺楊懷、高沛,正式起兵反蜀,益州之戰爆發。

    戰爭初期,劉備軍進展順利,涪城(今四川綿陽)守將楊懷不戰而降,綿竹(今四川德陽)守將李嚴獻城歸順。

    短短數月間,成都以北的防線幾乎崩潰,雒城(今四川廣漢)成為守護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

    雒城地勢險要,北臨沱江,南依雁江,易守難攻,但其兵力不足,糧草有限,防守壓力極大。

    就在這危急存亡之際,劉璋任命張任為副軍師,與主帥劉共同鎮守雒城。

    張任抵達雒城後,立刻對防務進行了全面整頓。

    他發現雒城的城牆雖堅固,但守城士兵士氣低落,不少人已心生退意。

    于是他召集將士,慷慨陳詞

    “雒城若破,成都危矣!我等世居益州,當以死相拼,守護家園!”

    他還以身作則,與士兵同吃同住,親自巡查防務,很快穩定了軍心。

    針對劉備軍的進攻特點,張任制定了“以守為攻,襲擾疲敵”的戰術。

    白天,他依托城牆部署弓箭手和投石機,利用地形優勢擊退敵軍的猛攻;夜晚,則挑選精銳組成突擊隊,偷襲劉備軍營。

    有一次,他親率三百勇士,趁夜渡過沱江,燒毀了劉備軍的糧草營寨,讓劉備軍陷入缺糧困境,不得不暫緩攻城。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久攻雒城不下,心急如焚,命軍師龐統親自督戰。

    龐統素有“鳳雛”之稱,智謀過人,他看出雒城的防御重心在東門,便親率主力從東門進攻,同時派一支偏師佯攻北門,試圖分散守軍兵力。

    張任識破了龐統的計謀,卻沒有直接加強東門防御,而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落鳳坡設伏。

    落鳳坡位于雒城東南,是一條狹窄的山道,兩側懸崖峭壁,中間僅有一條小路通行。

    張任判斷龐統會親自率軍經過落鳳坡,便在此埋伏了五千弓箭手和刀斧手。

    當龐統的軍隊進入落鳳坡後,張任一聲令下,箭如雨下,滾石齊落。

    龐統猝不及防,被亂箭射中,當場身亡。

    《三國志•龐統傳》記載“先主痛惜,言則流涕”,足見這一戰對劉備軍的打擊之大。

    落鳳坡的勝利讓益州軍士氣大振,但張任深知這只是暫時的勝利。

    劉備在失去龐統後,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援軍入蜀,雒城的壓力陡增。

    不久,張飛率軍攻克江州(今重慶),趙雲平定江陽(今四川瀘州),諸葛亮則沿水路西進,對雒城形成合圍之勢。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局勢,張任並未退縮。

    他一方面派人向成都求援,另一方面加強城內防御,甚至組織百姓參與守城。

    他還發明了一種“連環弩”,能一次發射十支箭,極大地增強了守城火力。

    在一次戰斗中,張飛親自擂鼓助威,率軍猛攻西門,張任親自登上城樓指揮作戰,身中數箭仍不肯退下,其忠勇之態令士兵們深受感動,紛紛拼死抵抗。

    然而,寡不敵眾的局面終究難以逆轉。

    隨著時間的推移,雒城的糧草逐漸告罄,士兵們疲憊不堪,不少人開始動搖。

    主帥劉主張投降,與張任發生激烈爭執。

    張任怒斥劉“我等受主公厚恩,當以死報國,豈能屈膝投降!”

    他下令將主張投降的將領斬首示眾,暫時穩住了軍心,但雒城的陷落已只是時間問題。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劉備軍對雒城發起總攻。

    諸葛亮設計用雲梯從北門強攻,吸引守軍注意力,同時派張飛率精銳從東門的薄弱處突破。

    張任雖奮力抵抗,但兵力不足,防線最終被撕開一道缺口。

    劉備軍蜂擁而入,雒城失守。

    張任率殘部與敵軍展開巷戰,他手持長槍,奮勇殺敵,身邊的士兵一個個倒下,他自己也多處受傷,渾身是血。

    但他仍不肯投降,繼續與敵軍拼殺,直到力竭被擒。

    當士兵將他押到劉備面前時,這位滿身傷痕的將領依然昂首挺立,眼中毫無懼色。

    劉備素來愛惜人才,見張任勇武忠誠,便想招降他。

    他親自為張任松綁,好言勸道“卿乃當世名將,奈何追隨劉璋這樣的庸主?若肯歸降,我必委以重任。”

    張任卻冷冷地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生為益州人,死為益州鬼,豈能降賊!”

    劉備並不甘心,又許以高官厚祿“若肯降,當表卿為廣漢太守,總領蜀地軍政。”

    張任厲聲回絕“我受劉璋厚恩,豈能背主求榮?今日被擒,唯有一死,休想讓我屈膝!”

    他的言辭激烈,態度堅決,讓劉備身邊的將領都怒不可遏,紛紛請求將他斬首。

    劉備見張任心意已決,知道再勸無益,心中雖有不舍,但也敬佩他的氣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最終,他嘆息道“卿既不降,我也不強求。念你忠勇,允你全尸。”

    張任听後,面向成都方向叩首三拜,說道“臣不能保全益州,愧對主公!”

    隨後從容就義。

    張任的死,讓劉備軍中不少將領感慨不已。

    諸葛亮曾評價“張任之忠,勝于呂布之勇。”

    劉備也為未能招降他而惋惜,下令將其厚葬于雒城金雁橋側。

    如今,四川廣漢仍有張任墓,墓碑上刻著“漢將軍張任之墓”,墓前的石馬石羊雖歷經千年風雨,卻依然守護著這位孤臣的忠魂。

    張任的一生,沒有曹操的雄才大略,沒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甚至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太多的筆墨。

    但他以“寧死不降”的氣節,成為了三國時期“忠義”的象征。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他的事跡,讓這位巴蜀孤臣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從歷史的角度看,張任的忠誠或許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他所效忠的劉璋,並非明主;他所堅守的益州,最終還是歸屬了更有作為的劉備。

    但在那個“良禽擇木而棲”的亂世,張任的選擇恰恰彰顯了人性中最珍貴的品質——堅守。

    他用生命詮釋了何為“士節”,這種精神超越了成敗,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忠義”的典範。

    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張任的形象不斷被重塑。

    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將他描繪成一位智勇雙全的名將,明代的《三國演義》則進一步突出了他的忠貞不屈。

    清代的一些地方戲曲中,更是將他塑造成了守護巴蜀的英雄,深受百姓喜愛。

    如今,當我們回望三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張任的身影或許不夠高大,卻足夠清晰。

    他就像一顆流星,在歷史的天空中短暫劃過,卻以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忠義”二字的永恆價值。

    這位巴蜀大地上的孤臣,用自己的生命,為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寫下了最悲壯的一筆。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亂世中,堅守信念或許會付出沉重的代價,但這種堅守本身,就是一種不朽的傳奇。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古代名人傳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68章 張任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68章 張任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