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七年深秋,建業的天空被鉛灰色的雲層緊緊籠罩著,仿佛預示著一場暴風雨的來臨。
這座曾經繁華的宮城,此刻也顯得異常肅穆和壓抑。
十七歲的孫皓,身著一襲玄色錦袍,靜靜地立在朱雀門外的青銅麒麟像旁。
他的身姿挺拔如松,卻又透露出一股與年齡不相稱的沉穩。
寒風吹過,他的衣袂獵獵作響,仿佛在訴說著他內心的不安。
三日前,吳景帝孫休突然駕崩,這一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讓整個吳國都陷入了巨大的震驚和悲痛之中。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幼主尚在襁褓之中,根本無法承擔起治理國家的重任。
一時間,朝堂之上暗流涌動,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都在覬覦著那至高無上的權力。
孫皓緊盯著宮牆,耳邊傳來的鐘磬聲,在這寂靜的氛圍中顯得格外清晰。
然而,這平日里莊重肅穆的聲音,此刻竟多了幾分詭譎的意味,仿佛是從幽冥地府傳來的一般,讓人毛骨悚然。
"殿下,濮陽興大人有請。"貼身侍從的聲音驚得他一顫。
穿過九曲回廊時,孫皓的目光掃過廊柱上斑駁的朱漆——那是祖父孫權在位時修建的太初宮,如今梁柱間蛛網密布,檐角銅鈴也缺了大半。
議事廳內,濮陽興與張布正低聲交談,燭火將兩人的影子投在牆上,恍若舞動的鬼魅。
"陛下乃廢太子孫和嫡子,血脈純正。"濮陽興突然轉身,眼中閃爍著奇異的光芒,
"今主少國疑,唯有陛下能安社稷!"孫皓的指尖深深掐進掌心,父親臨終前的場景突然在腦海中浮現建安二十五年,孫權廢黜孫和太子之位,母親抱著年幼的他連夜逃出建業,馬車在泥濘中顛簸,父親被帶走時那聲絕望的哭喊,至今仍在耳畔回響。
登基大典那日,建業城罕見地放了晴。
孫皓頭戴十二旒冕旒,緩步踏上太極殿的玉階。
當玉璽落入掌心的剎那,他望著階下跪拜的群臣,突然想起祖父孫權當年那句"舉賢任能,各盡其心"。
次日清晨,他便下了第一道詔書開倉賑濟災民,免除荊州三年賦稅,追封父親孫和為文皇帝。
消息傳開,百姓們跪在街頭高呼"萬歲",連陸凱這樣的老臣都紅著眼眶說"孫氏有後矣!"
然而,這份清明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三個月後的冬至夜宴,一位不知名的小吏因勸諫孫皓減少奢靡用度,竟被當場拖出去剜去雙目。
鮮血濺在鎏金酒樽上,映得滿堂歌舞都染上了詭異的色彩。
從那之後,孫皓仿佛變了個人。
他下令在後宮修建百尺高台,命三千宮女日日登高采露;又征集江南良木,在玄武湖打造能載千人的龍舟,船身雕刻著吞雲吐霧的蛟龍。
"陛下,這些木料足夠修建十座城池!"陸凱在朝堂上擲笏而諫。
孫皓把玩著手中的玉杯,忽然冷笑"陸卿家可知,當年魏武帝造銅雀台,耗資幾何?"
話音未落,兩名武士已將陸凱按倒在地。
當廷杖的聲音響徹大殿時,孫皓望著階下瑟瑟發抖的群臣,突然想起父親被廢時,那些曾經信誓旦旦的朝臣也是這般模樣。
更恐怖的還在後頭。
孫皓命人在宮中開鑿酒池,池中注滿美酒,四周立起數十丈高的酒旗。
每次飲宴,他都強迫群臣從早喝到晚,稍有醉態便被拖出去問罪。
丞相萬𨘥@蚓坪笫 裕 淮投揪貧 潰懷J掏蹀 謐淼購蟊壞背 妒祝 準痘貢壞弊髑蛺呃刺呷ャ br />
建業城的百姓們私下傳說,每到深夜,宮中便會傳出冤魂的哭嚎。
天紀元年,孫皓突然迷上了讖緯之術。
他找來數百名方士,日夜在昭明宮煉制長生丹藥;又派人在石頭城刻下"天子之氣"的石碑,宣稱自己是天命所歸。
當洛陽傳來晉武帝司馬炎整軍備戰的消息時,孫皓卻在給群臣的詔書中寫道"晉軍若敢來犯,朕當親率水師,直搗黃龍!"
陸抗臨終前的上書成了壓垮東吳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位東吳最後的名將在病榻上寫道"西陵防線已危如累卵,懇請陛下罷除苛政,休養生息。"
孫皓將奏章撕得粉碎,對著來使咆哮"陸抗這老兒,竟敢危言聳听!"
半年後,晉軍大將王靭的樓船從巴蜀順流而下,東吳的戰船卻因長期缺乏維護,在長江中接連沉沒。
天紀四年三月,建業城外的烽火徹夜不息。
孫皓醉倒在昭明宮的酒池邊,任由美酒浸濕龍袍。
當晉軍攻破城門的消息傳來時,他突然清醒過來,抓起案上的玉璽,卻發現印綬早已被酒液泡得發臭。"陛下,降了吧"濮陽興跪在地上,額頭磕出血來。
孫皓望著空蕩蕩的大殿,想起登基那日百姓們的歡呼,突然放聲大笑,笑聲中帶著無盡的悲涼。
洛陽的囚車里,孫皓蜷縮在角落,望著窗外飛馳而過的中原大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曾經,他也夢想成為像祖父孫權那樣的雄主,可權力就像一劑毒藥,漸漸吞噬了他的良知。
在晉武帝司馬炎的宴會上,有人指著特意準備的矮座嘲諷"朕設此座待卿久矣。"
孫皓盯著司馬炎冠冕上的東珠,突然想起建業宮中那尊被他砸碎的孫權雕像,冷冷道"臣在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最後的歲月,孫皓被軟禁在洛陽城郊的一座小院。
庭院里種著從江東帶來的柑橘樹,每當果實成熟,他便會獨自坐在樹下,一坐就是一整天。
某個雪夜,他望著手中的柑橘,突然想起兒時在吳郡的日子父親抱著他在橘林中玩耍,母親用絲線將橘子串成風鈴。
如今,一切都已化為泡影。
太康五年的清晨,侍女發現孫皓倒在柑橘樹下,手中還緊握著一枚腐爛的橘子。
洛陽城的百姓們議論紛紛,有人說他是遭了報應,也有人嘆他生不逢時。
而在江東,老人們說起這位末代皇帝,總會搖頭嘆息"若不是性情大變,說不定東吳還能多撐些年頭。"
孫皓的故事,就像東吳王朝的最後一抹余暉,短暫而又刺眼。
他曾有過中興的志向,最終卻在權力的旋渦中迷失自我。
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建業城的宮闕早已化作塵土,唯有那本《吳書》中的寥寥記載,訴說著那個暴君與囚徒交織的復雜人生。
而他留下的教訓,卻永遠警醒著後人權力是把雙刃劍,既能成就霸業,也能毀滅人心。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古代名人傳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