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222章 諸葛瑾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222章 諸葛瑾

    建安五年的江東,曲阿城籠罩在朦朧的晨霧之中。

    二十二歲的諸葛瑾立在驛館斑駁的木門前,粗布青衫被江風掀起衣角,手中一卷《春秋》在濕潤的空氣中泛著潮意。

    遠處,丹徒水道上商船往來如織,檣櫓劃破薄霧,卻始終未能驅散他眉間縈繞的愁緒。

    自去年為避中原戰亂,攜家眷南渡長江,他已輾轉漂泊數月,雖蒙張昭賞識引薦,卻仍似無根浮萍,不知何處是歸處。

    "公子,張長史遣人來請!"驛丞的喊聲穿透晨霧。

    諸葛瑾將竹簡小心收入袖中,指尖無意識摩挲著邊緣磨損的刻痕——那是父親臨終前遞給他的遺物。

    穿過曲阿城狹窄的青石板巷,他在張昭府邸前駐足整衣,望著門楣上斑駁的銅環,深吸一口氣叩響門扉。

    廳堂內,檀香裊裊。

    張昭正與一位玄衣青年相對而坐,案上攤開的輿圖上,朱筆標注著江東六郡的關隘要塞。

    當那青年抬眸,目光如鷹隼般掃來時,諸葛瑾心頭微顫——孫權英挺的眉眼中,既有兄長孫策的銳氣,又藏著同齡人少有的深沉。

    "久聞子瑜博學,今日一見,果然溫潤如玉。"孫權放下手中竹簡,聲音低沉如金石。

    諸葛瑾俯身行禮,廣袖拂過青磚"山野書生,承蒙謬贊。

    願為將軍效犬馬之勞。"這看似尋常的對話,卻成了改變他命運的。

    當夜,他在驛館的油燈下給遠在瑯琊的胞弟諸葛亮寫信"此間明主,胸懷天下,或可一展抱負。"

    初入孫權幕府,諸葛瑾並未急于嶄露頭角。

    當周瑜、魯肅等謀士激烈爭論軍政要務時,他常抱臂立于廊下,听晨鐘暮鼓與爭辯聲交織。

    直到某次議事,群臣為征剿山越一事僵持不下,主戰派主張火攻,主撫派力陳懷柔,雙方劍拔弩張。

    諸葛瑾這才緩步上前,取過案上竹簡"《管子》雲"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山越據險而居,若以仁德撫之,輔以屯田教化,勝過十萬甲兵。"

    他的聲音不疾不徐,卻如清泉滌蕩,讓滿室戾氣漸漸消散。

    建安二十年,吳蜀荊州之爭愈演愈烈。

    孫權召集群臣商議時,案頭的青銅香爐中,沉香化作縷縷青煙,卻掩不住凝重的氣氛。"子瑜可願為使?"

    孫權忽然開口,目光灼灼,"你與孔明乃同胞兄弟,此去或能事半功倍。

    "諸葛瑾垂眸片刻,再抬頭時神色已恢復平靜"瑾既食吳祿,自當效命。但求不負主公,亦不負兄弟情義。"

    成都丞相府內,銀杏葉簌簌飄落。諸葛亮親自將兄長迎入書房,案上已備好瑯琊老家的蒙山茶。

    "兄長可知,此番談判如履薄冰?"諸葛亮輕撥茶盞浮沫,目光中滿是憂慮。

    諸葛瑾望著胞弟鬢角新添的白發,忽然想起幼時共誦《詩經》的時光,喉頭微哽"亮弟放心。瑾心中自有分寸。"

    談判持續七日。

    蜀漢群臣輪番詰難,老將魏延甚至拍案而起"荊州乃我主浴血所得,豈容東吳覬覦!"

    諸葛瑾始終端坐如松,待喧囂稍歇,才展開一卷竹簡"諸君可知,當年先主借荊州時,曾立文書"若得益州,便還荊州"?"

    他的聲音溫和,卻字字清晰,"且孫劉聯盟,方能抗曹。

    如今曹操虎視眈眈,若因荊州生隙"說到此處,他停頓片刻,望向諸葛亮,"亮弟飽讀兵書,當知鷸蚌相爭之害。"

    最終,湘水之盟達成。

    返程船上,諸葛瑾倚著船舷,看江水裹挾落葉東去。

    袖中藏著諸葛亮私贈的蜀錦,針腳細密處繡著《出師表》片段。

    他苦笑——兄弟二人,一為江東股肱,一為蜀漢丞相,看似風光無限,實則都在亂世中背負著難以言說的重擔。

    黃武元年,孫權稱帝。

    冊封大典那日,朱雀門外鐘鼓齊鳴。

    諸葛瑾身著玄色朝服,隨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禮。

    當"大將軍"的冊文宣讀完畢,他接過沉甸甸的印綬,指尖觸到印紐上栩栩如生的螭龍,忽然想起初入江東時,孫權說過的那句"願與子瑜共治江東"。

    位極人臣後,諸葛瑾卻愈發謹小慎微。

    他的府邸隱在建業城郊,門前僅立一對石獸,門楣上未掛任何匾額。

    每日晨起,必先到軍營巡視,與士卒同飲糙米稀粥;退朝後,常帶著典籍去太學講學。

    某次孫權賞賜黃金千兩,他轉手便捐給了賑濟災民的粥廠。"子瑜啊,你也該為自己打算。"

    張昭曾這樣勸他。

    諸葛瑾只是笑笑,撫摸著案頭那卷《孝經》"瑾受主公厚恩,當以天下為念。"

    然而,最令他憂心的,卻是長子諸葛恪。

    那孩子自幼聰慧過人,八歲便能對答如流,孫權戲稱其"藍田生玉"。

    可隨著年歲增長,諸葛恪鋒芒畢露,行事愈發張揚。

    某日,諸葛恪得勝歸來,在朝堂上公然頂撞老臣,言辭犀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諸葛瑾听聞後,對著祖宗牌位長跪不起"恪兒聰明外露,恐非保家之道"

    他連夜寫下《誡子書》,反復叮囑"滿招損,謙受益",卻不知這封信終究未能改變諸葛恪的命運。

    赤烏四年,建業的梅雨格外綿長。

    諸葛瑾臥病在床,听著雨打芭蕉的聲音,恍若回到瑯琊老家的舊宅。

    孫權多次親臨探望,握著他的手哽咽"子瑜與孤相知數十載,情同手足"

    諸葛瑾勉力起身,從枕下取出一卷泛黃的竹簡——那是他畢生處世心得,開篇寫著"處世以和為貴,待人以誠為本"。

    "願陛下以江東百姓為重"他的聲音漸漸微弱,最後望了眼窗外搖曳的竹影,手中竹簡輕輕滑落。

    噩耗傳來,孫權素服舉哀三日,親自扶靈送至城外。

    送葬隊伍綿延數里,沿途百姓自發設案焚香。

    在他們心中,這位溫潤如玉的丞相,始終是那個會為百姓開倉放糧、會在災年赤腳奔走的長者。

    歲月流轉,諸葛瑾的故居前,那株他親手栽種的銀杏樹依然枝繁葉茂。

    每到深秋,金黃的葉子如蝶飛舞,恍惚間,仿佛又能看見那個身著青衫的身影,手持竹簡,在晨霧中徐徐走來。

    他的故事,沒有赤壁火攻的驚心動魄,也沒有六出祁山的蕩氣回腸,卻如同一縷清泉滋養著江東大地,將忠義與仁德的種子,深植在歷史的土壤之中。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古代名人傳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22章 諸葛瑾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222章 諸葛瑾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