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光和年間,豫州汝南富陂縣一處破舊茅屋內,貧苦的呂家迎來新生命的啼哭。
呂蒙降生于此,家中世代為農,靠著幾畝薄田勉強度日。
彼時的大漢王朝已顯頹勢,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地方豪強兼並土地,底層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呂蒙自幼目睹母親在油燈下縫補衣衫,父親拖著疲憊身軀從田間歸來,深知唯有改變命運才能擺脫這般光景。
建安五年(公元101novel.com0年),江東之地風雲變幻。
孫策剛剛平定江東六郡,正厲兵秣馬準備北上中原。
十五歲的呂蒙站在自家茅屋前,望著遠處揚起的塵煙,內心激蕩著難以平息的渴望。
他听聞姐夫鄧當在孫策帳下為將,便毅然決然辭別寡母,踏上前往軍營的道路。
母親含淚拽住他的衣角,卻拗不過少年眼中的堅定。
初入軍營,呂蒙便感受到強烈的反差。軍營中士卒們談論的是金戈鐵馬、建功立業,與他此前所見的農耕生活截然不同。
在一次討伐山越的戰役中,山越人憑借地形優勢負隅頑抗,鄧當率領的部隊陷入苦戰。
混亂中,呂蒙手持短刀,如離弦之箭般沖入敵陣。
他身形矯健,穿梭于敵兵之間,刀光閃爍處,鮮血飛濺。
當他渾身浴血卻安然返回時,不僅震驚了軍中同僚,更讓孫策親自召見。
孫策望著眼前這個滿臉稚氣卻眼神堅毅的少年,心中暗自贊嘆,將其調入親兵衛隊。
然而,年少成名也帶來了隱患。
軍中一位年長的同鄉,因嫉妒呂蒙的升遷,當眾羞辱道"乳臭未干的小子,也配在軍中耀武揚威?"
年輕氣盛的呂蒙怒不可遏,當即拔刀相向,同鄉當場斃命。
此事震驚全軍,按照軍法當斬。
幸得孫策部將袁雄憐惜其才華,在孫策面前力保,呂蒙才逃過一死。
經此一事,呂蒙被革去軍職,遣返回家。
這段經歷如同當頭棒喝,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魯莽,也在心中埋下了成長蛻變的種子。
離開軍營的日子里,呂蒙回到家鄉,每日在田間勞作,心中卻始終牽掛著軍旅生涯。
他開始意識到,僅憑匹夫之勇難以在亂世立足。
農閑時,他常常跑到縣城的書館外,听先生講學,偷偷記下兵法謀略。
此時的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承大業,廣納賢才,整頓軍務。
呂蒙抓住機會,再次投身軍營。
這一次,呂蒙褪去了往日的莽撞。
他不再急于在戰場上證明自己,而是開始研習兵法。
白天,他跟隨老兵學習排兵布陣,夜晚則躲在營帳中,就著微弱的燭光研讀《孫子兵法》《吳子》等兵書。
遇到不懂之處,便虛心向軍中的文吏請教。
他還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將每日所學所悟記錄下來,反復揣摩。
建安十三年(公元101novel.com8年),赤壁之戰爆發。
這場決定天下歸屬的大戰,成為呂蒙軍事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當周瑜與諸葛亮在戰略層面斗智斗勇時,呂蒙在前線展現出卓越的戰術素養。
他敏銳地察覺到曹軍糧道的薄弱環節,率領精銳部隊繞道敵後,截斷曹軍補給線。
同時,他設計燒毀曹操新建的訓練水師的浮橋,迫使曹軍退守烏林。
戰後論功,呂蒙因"巧破北軍"被拜為橫野中郎將,獲賜黃金五百斤、錢三千萬。
真正讓呂蒙脫胎換骨的,是周瑜臨終前的教誨。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重,將呂蒙喚至榻前,語重心長地說"子明勇冠三軍,然若不通古今,終不過一勇夫耳。欲成大事,需以智取勝。"
這番話如醍醐灌頂,讓呂蒙更加堅定了學習的決心。
此後,他不僅研讀兵書,還廣泛涉獵經史子集,模仿諸葛亮推演八陣圖,甚至學習如何治理地方。
魯肅初至陸口時,本以"武夫"之見輕看呂蒙。
兩人交談時,魯肅談及荊州局勢,本以為呂蒙難以提出有價值的見解。
不料,呂蒙不僅對關羽的性格特點、軍事部署了如指掌,還提出"外結好關羽,內修政理,待時而動"的戰略構想。
魯肅大為震驚,不禁撫其背嘆道"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呂蒙謙遜地回應"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從此,這句話成為千古佳話。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荊州局勢風雲突變。
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曹操甚至動了遷都的念頭以避其鋒芒。
然而,在東吳孫權眼中,這正是奪回荊州的絕佳時機。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自劉備借荊州後,孫權便一直耿耿于懷。
呂蒙主動向孫權請命,提出"白衣渡江"的奇襲之計將戰船偽裝成商船,精銳士卒藏于艙中,以商賈身份騙過沿江烽火台。
為確保計劃順利實施,呂蒙做了周密的準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他暗中派人收集荊州守軍的情報,了解各個烽火台的布防情況;挑選水性好、應變能力強的士卒執行任務;甚至提前與荊州城內的親吳勢力取得聯系。
行動開始後,呂蒙的部隊晝伏夜出,沿著長江逆流而上。
遇到蜀漢守軍盤問,便以商船運貨為由搪塞。
由于呂蒙此前一直與關羽保持友好關系,關羽對東吳放松了警惕,沿江烽火台的守軍也未多加防範。
就這樣,呂蒙的部隊悄無聲息地突破了蜀漢防線,直逼荊州城下。
佔領荊州後,呂蒙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嚴令部下不得擾民,對關羽部將的家屬秋毫無犯。
得知城中有百姓患病,他立即派人延醫送藥;發現有士兵拿了百姓的斗笠遮蓋鎧甲,他忍痛將其斬首示眾,以明軍紀。
這些舉措迅速穩定了荊州局勢,贏得了民心。
當關羽回師救援時,軍心已散,士卒紛紛逃亡,最終敗走麥城,被潘璋部將馬忠擒獲。
荊州之戰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呂蒙因功被拜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孫權對其賞賜極為豐厚,甚至將自己的車蓋賜予呂蒙,以彰顯其功績。
然而,這場輝煌的勝利卻成為呂蒙生命的絕唱。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101novel.com年),呂蒙突然染病,臥床不起。
孫權心急如焚,將其接入內殿照料,命太醫日夜守候。
為了能隨時了解呂蒙的病情,又怕打擾其休息,孫權甚至在牆壁上鑿洞,暗中觀察。
每當呂蒙病情稍有好轉,孫權便喜形于色;病情加重時,則夜不能寐。
呂蒙深知自己大限將至,臨終前,他將孫權賞賜的財寶盡數歸還,留下遺言"蒙本寒家子,幸遇明主,得以施展抱負。雖死無憾。唯願主公以江東大業為重,廣納賢才,成就霸業。"
同年,呂蒙病逝,年僅四十二歲。孫權悲痛不已,素服舉哀,親自為其送葬。
呂蒙的一生,是寒門子弟在亂世中逆襲的典範。
他以武立身,以文正名,打破了士族對知識與權力的壟斷。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擒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于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
從年少輕狂的寒門子弟,到智勇雙全的東吳都督,呂蒙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奮斗與蛻變的力量。
他的故事,不僅印證了"學而優則仕"的古訓,更揭示了亂世中"適者生存"的真理。
而"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典故,至今仍激勵著無數後來者在困境中奮起,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
在歷史的長河中,呂蒙的名字或許不如諸葛亮、周瑜般如雷貫耳,但他的奮斗歷程,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古代名人傳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