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在吳郡富春縣孫氏宅邸內,隨著一聲清亮的啼哭,孫權降臨人世。
他出生時便與眾不同,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容貌奇偉,令見者無不稱奇。
彼時孫堅正忙于四處征戰,听聞次子誕生,雖未能及時陪伴左右,但心中對這個兒子也充滿了期待。
當地善于相面的劉琬見到年幼的孫權後,更是斷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
這番預言,似在冥冥之中預示著孫權不平凡的一生。
孫權自幼聰慧過人,展現出遠超同齡人的成熟與穩重。
在兄長孫策的教導下,他不僅熟讀經史子集,對兵法謀略也頗有研究。
每當孫策宴請賓客,年幼的孫權總能安靜地坐在一旁,認真聆听長輩們的談論,從中汲取知識與智慧。
孫策常對賓客們說"此諸君,汝之將也。"言語間滿是對弟弟的贊賞與期許。
初平三年(192年),對于孫氏家族而言,是個悲痛的年份。
孫堅在攻打荊州劉表時,不幸被黃祖部將射殺,年僅三十七歲。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僅讓孫氏家族失去了主心骨,也讓江東局勢陷入動蕩。
此時年僅十歲的孫權,雖還未到能夠獨當一面的年紀,但已開始協助兄長孫策處理諸多事務。
他跟隨孫策輾轉各地,在戰火中逐漸成長,不僅習得了軍事謀略,更培養出洞察人心的敏銳直覺。
建安五年(101novel.com0年),命運再次給了孫權沉重一擊。
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時遇刺,生命垂危。
臨終前,他將年僅十九歲的孫權喚至榻前,鄭重地將江東大業托付給他"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說完,便將象征權力的印綬交到孫權手中。
面對兄長的重托,年輕的孫權強忍悲痛,迅速振作起來。
此時的江東,內憂外患交織山越族時常發動叛亂,擾亂地方安寧;內部各方勢力對這位年輕的繼承人持觀望態度,暗流涌動;外部更有曹操、劉表等強敵環伺,隨時可能趁虛而入。
但孫權沒有絲毫退縮,在張昭、周瑜等老臣的輔佐下,他展現出了超乎年齡的成熟與魄力。
孫權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即位之初便廣招賢才。
他親自登門拜訪魯肅,與之"合榻對飲",共商天下大計;重用諸葛瑾,使其成為自己的重要謀士。
同時,他也十分重視安撫老臣,對程普、黃蓋等跟隨孫堅、孫策征戰多年的老將禮遇有加,讓他們繼續為江東效力。
在孫權的努力下,江東逐漸形成了新老結合、人才濟濟的局面。
為了穩定內部局勢,孫權采取了恩威並施的策略。
一方面,他對歸附的山越部落采取懷柔政策,給予土地和物資,鼓勵他們安居樂業;另一方面,對于頑固不化的叛亂勢力,則堅決予以鎮壓。
經過數年的努力,孫權不僅平息了山越之亂,還將大量山越人編入軍隊,擴充了江東的軍事力量。
建安十三年(101novel.com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揮師南下,意圖一舉蕩平南方割據勢力,實現天下一統。
此時荊州劉表病逝,其子劉琮在蔡瑁、張允等人的勸說下,不戰而降,將荊州拱手相讓。
劉備在當陽長阪坡被曹軍大敗,僅率數十騎逃至夏口,形勢岌岌可危。
曹操在佔據荊州後,信心大增,隨即修書一封,派人送往江東。
信中寫道"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這封看似輕描淡寫的戰書,實則充滿了威脅之意,令江東上下人心惶惶。
面對曹操的大兵壓境,江東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以張昭為首的文臣認為,曹操"挾天子以征四方",師出有名,且曹軍勢大,擁有水陸大軍數十萬,而江東兵力有限,難以與之抗衡,主張投降曹操。
而周瑜、魯肅等武將則力主抗曹,他們分析指出,曹軍雖眾,但存在諸多弱點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馬超、韓遂等勢力仍在關西,是曹操的後顧之憂。
曹軍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正值寒冬,馬無草料,且曹軍遠道而來,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孫權深知,這一戰關乎江東存亡,容不得半點馬虎。
他一方面認真傾听各方意見,另一方面也在心中反復權衡利弊。
此時魯肅向他進言"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何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這番話直擊孫權內心,堅定了他抗曹的決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為了進一步堅定信心,孫權又召見周瑜。
周瑜詳細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兵力"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
周瑜的分析讓孫權徹底打消了顧慮,他拔劍斫案,斬釘截鐵地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隨後,孫權任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統率三萬吳軍,與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對峙。
在這場決定天下走勢的大戰中,孫權與劉備聯軍采用黃蓋火攻之計。
黃蓋率數十艘裝滿易燃物的戰船,偽裝成投降曹軍,待靠近曹軍戰船時,點燃戰船,一時間火光沖天,曹軍戰船陷入一片火海。
孫劉聯軍趁勢出擊,大破曹軍。
赤壁之戰的勝利,不僅粉碎了曹操統一天下的野心,更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戰後,孫權趁機擴大勢力範圍,派步騭收服交州,鞏固了江東的後方。
然而,這場勝利也讓孫權與劉備的關系變得微妙起來,為日後圍繞荊州的明爭暗斗埋下了伏筆。
赤壁之戰後,荊州成為孫劉兩家爭奪的焦點。
劉備以"暫借"為名佔據荊州要地,孫權多次派人索要未果。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派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則親率五萬大軍至公安,令關羽進兵益陽,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此時,曹操攻打漢中的消息傳來,劉備面臨益州安危的嚴峻考驗。
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劉備不得不與孫權議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
盡管暫時緩和了矛盾,但荊州問題始終是橫亙在孫劉之間的一顆"毒瘤",隨時可能爆發更大的沖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曹操為避其鋒芒,甚至一度有遷都之意。
此時,孫權看到了奪回荊州的絕佳機會。
他與曹操暗中勾結,派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
呂蒙采取"攻心為上"的策略,他嚴令部下不得騷擾百姓,對關羽將士的家屬更是善待有加。
當關羽得知荊州失守,率軍回援時,發現自己的軍隊軍心渙散,許多將士因牽掛家人而不願再戰。
最終,關羽敗走麥城,突圍至臨沮時,被孫權部將潘璋、馬忠擒殺。
孫權奪取荊州,不僅解除了上游的威脅,更將勢力範圍擴展至長江中游,實現了"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
但這一舉動也徹底激怒了劉備,為日後的夷陵之戰埋下了伏筆。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後,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伐吳。
孫權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局面外部是劉備氣勢洶洶的復仇之師,內部則有山越叛亂未平,局勢岌岌可危。
面對危局,孫權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一方面向曹丕稱臣,接受曹魏的冊封,避免兩線作戰;另一方面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吳軍抵御蜀軍。
陸遜采取"避其鋒芒,堅守不戰"的策略,與蜀軍相持半年之久。
劉備求勝心切,在夷陵一帶扎下數百里連營。
陸遜抓住蜀軍疲憊懈怠的時機,果斷發起反攻,采用火攻之計,火燒連營七百里,大破劉備。
劉備敗退白帝城,不久後病逝。
夷陵之戰的勝利,不僅鞏固了孫權在江東的統治,也讓孫權得以從容應對魏、蜀兩國。
黃武八年(公元 229 年),經過多年的精心籌備,孫權終于在武昌舉行了盛大的稱帝儀式。
這一天,陽光明媚,武昌城內張燈結彩,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
孫權身著龍袍,頭戴皇冠,端坐在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上。
他的面前是一群高呼萬歲的群臣,他們身著朝服,整齊地排列在大殿兩側,向孫權行禮致敬。
孫權望著眼前的這一幕,心中感慨萬千。
他想起了自己十九歲時繼承父兄遺業的情景,那時的他年輕氣盛,懷揣著滿腔的抱負和理想。
然而,這一路走來,卻充滿了無數的艱辛與挑戰。
在他的統治下,東吳經歷了無數次的戰爭和內亂。
他曾與劉備聯盟,共同對抗曹操;也曾與劉備反目成仇,展開激烈的爭斗。
在這些戰爭中,他失去了許多親人和將領,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如今,他終于登上了皇位,成為了東吳的皇帝。
這是他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時刻,也是他一生奮斗的結果。
然而,他知道,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困難和挑戰等待著他。
在登基大典上,孫權發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他回顧了自己的創業歷程,感謝了群臣的支持和幫助,並表示將繼續努力,讓東吳變得更加強大。
演講結束後,孫權接受了群臣的朝拜和祝賀。
他看著眼前的這些人,心中充滿了感慨。
這些人都是他的忠臣良將,他們陪伴著他走過了風風雨雨,共同創造了東吳的輝煌。
隨著登基大典的結束,孫權開始了他作為皇帝的新生活。
他將面臨更多的責任和壓力,但他相信,只要他堅持不懈地努力,東吳一定會繁榮昌盛,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
稱帝後的孫權,致力于治理國家。他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興修水利,促進江東經濟發展;重視教育,設立學校,培養人才;又派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赴海求夷州(今台灣)、�州,加強了大陸與台灣的聯系,這是中國歷史上關于大陸與台灣交流的最早明確記載 。
在孫權的治理下,江東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成為與曹魏、蜀漢鼎足而立的強大政權。
隨著年齡的增長,孫權的性格逐漸變得猜忌多疑,尤其是在太子孫登病逝後,孫權陷入了長達十余年的"二宮之爭"。
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為爭奪儲位,各自拉攏朝中大臣,形成兩大政治集團。
朝中大臣們或支持太子,或擁護魯王,局勢日益緊張。
孫權最初試圖平衡兩派勢力,但隨著矛盾的激化,他逐漸失去了耐心。
他先是廢黜孫和,又賜死孫霸,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
為了鞏固孫亮的地位,孫權大肆誅殺陸遜、吾粲等朝中重臣。
陸遜作為江東士族的代表,為東吳的建立與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卻因卷入"二宮之爭",遭到孫權的多次責難,最終憂憤而死。
孫權在其晚年時期,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這些舉措對江東士族與孫氏政權之間的關系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使得政治局勢變得動蕩不安。
太元元年(252年),孫權終于走完了他漫長的人生旅程,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一歲。
這位曾經威震江東的一代雄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或許也對自己晚年的所作所為感到懊悔和無奈。
孫權去世後,被追謚為“大皇帝”,廟號“太祖”。
這一謚號和廟號,無疑是對他一生功績的高度肯定。
然而,他晚年的種種失誤,卻也給東吳政權留下了難以彌補的創傷,使得東吳在他去世後的日子里,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和困境。
回顧孫權的一生,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與軍事謀略,將江東從一個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發展成為雄踞長江中下游的強大帝國。
盡管晚年舉措多有失當,為東吳的衰落埋下隱患,但不可否認的是,孫權的一生深刻地影響了三國歷史的走向,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的治國方略、用人智慧,以及在關鍵時刻的戰略抉擇,至今仍值得後人研究與借鑒。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古代名人傳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