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桓靈年間,在廣陵射陽的一處書香門第中,陳琳呱呱墜地。
彼時的東漢王朝,表面上仍維持著大一統的格局,實則已暗流涌動。
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土地兼並日益嚴重,民間怨聲載道,黃巾起義的烽火也在暗中醞釀。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陳琳自幼便在家族的燻陶下飽讀詩書,展現出非凡的文學天賦。
少年時期的陳琳,常流連于廣陵的市井街巷,觀察著百姓的生活百態。
他目睹了底層民眾在苛政下的艱難求生,也看到了豪強大族的奢靡無度。
這些見聞,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重要素材。
每當夜幕降臨,他便挑燈夜讀,沉浸在《詩經》《楚辭》的世界里,揣摩著古人的筆法與意境。
同時,他對諸子百家的學說也頗有涉獵,尤其鐘情于法家的治國理念,這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思想基礎。
漢靈帝末年,陳琳憑借出眾的才學,經人舉薦進入大將軍何進的幕府,擔任主簿一職。
主簿雖非高位,卻是何進身邊的機要近臣,負責處理文書、參與決策等事務。
此時的東漢朝廷,正處于風雨飄搖的關鍵時刻。
宦官勢力與外戚集團的矛盾已不可調和,何進作為外戚首領,意圖誅殺十常侍等宦官,以奪回朝政大權。
為增強自身實力,何進竟異想天開地打算召並州牧董卓等地方豪強進京,以武力脅迫太後同意誅殺宦官的計劃。
陳琳得知此事後,心急如焚,立即向何進上書勸諫。
在諫言中,他言辭懇切地指出︰“將軍您手握重兵,居于宰輔之位,若能當機立斷,以朝廷名義誅殺宦官,名正言順,必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然而,如今卻要召外兵進京,這無疑是引狼入室。董卓等野心勃勃之輩一旦進京,局勢將難以控制,屆時恐怕會引發更大的災難。”
陳琳的這番分析,切中要害,展現出他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遠見。
然而,何進卻剛愎自用,根本听不進陳琳的忠言逆耳。
最終,董卓應召進京,局勢迅速失控。何進不僅未能如願誅殺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殺,董卓趁機把持朝政,東漢王朝從此陷入了更加黑暗的深淵。
陳琳雖無力改變大局,但他的這次諫言,卻為他贏得了一定的聲譽,也讓他深刻認識到政治斗爭的殘酷與復雜。
何進死後,陳琳為避亂離開洛陽,輾轉來到冀州,投入袁紹麾下。
袁紹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在當時的諸侯中聲望極高,麾下人才濟濟。
陳琳的到來,受到了袁紹的器重,被任命為記室令,專門負責撰寫軍中的文書、檄文等重要文件。
在袁紹幕府的十余年里,陳琳迎來了他政治與文學生涯的重要發展階段。
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才華,成為袁紹的首席筆桿子。
袁紹的許多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都有陳琳參與其中。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與東郡太守臧洪因矛盾激化而兵戎相見。
臧洪堅守城池,袁紹久攻不下。
陳琳與臧洪不僅是同僚,還存在姻親關系。
于是,袁紹便讓陳琳寫信勸降臧洪。
陳琳在信中,先是追憶了兩人往日的情誼,接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局勢,勸臧洪認清形勢,盡早歸降袁紹。
他言辭懇切,情真意切,希望能打動臧洪。
然而,臧洪也是一位忠義之士,他對袁紹的所作所為深感不滿,堅決不肯投降。
他回信給陳琳,慷慨陳詞,表達了自己堅守正義、寧死不屈的決心。
兩人的書信往來,堪稱一場精彩絕倫的文學辯論,不僅展現了他們各自的才華,也反映出當時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起,袁紹開始大舉進攻公孫瓚。
公孫瓚佔據幽州,兵強馬壯,是袁紹統一河北的最大障礙。
陳琳不僅為袁紹出謀劃策,還揮筆寫下了著名的《武軍賦》。
在這篇賦中,陳琳以華麗的辭藻和宏大的筆觸,詳細記錄了袁紹軍隊擊破公孫瓚的過程。
他生動地描繪了戰場上的激烈廝殺,“戈矛若林,牙旗繽紛。
被練三百,玄甲百萬。”展現出袁紹軍隊的強大陣容;他刻畫了士兵們的英勇無畏,“壯士憤兮忘身,良弓勁兮摧堅。”
將戰爭的慘烈與悲壯展現得淋灕盡致。
《武軍賦》一經問世,便得到了當時許多人的高度評價,成為陳琳早期文學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也為袁紹的軍事行動起到了一定的輿論宣傳作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前夕,袁紹與曹操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已達到白熱化程度。
為了在輿論上佔據優勢,袁紹命陳琳撰寫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
陳琳深知此次任務的重要性,他查閱大量資料,精心構思,揮毫潑墨,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為袁紹檄豫州文》,即《討曹檄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篇檄文堪稱古代檄文的典範之作,陳琳從曹操的祖父、中常侍曹騰罵起,歷數曹操的五大罪狀。
他先是諷刺曹操出身卑微,是宦官的後代,“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𠴱@ 扈 餮 吟遜藕幔 嘶 懊瘢桓羔裕 蜇タ 蛟嘸儻唬 囈 擔 浠躒 牛 緣煉λ荊 愀倉仄鰲! br />
以此貶低曹操的出身,削弱其在士大夫階層中的威望。
接著,指責曹操在政治上專橫暴虐,殺害了許多忠臣良將,“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人怨天怒。”
揭露曹操把持朝政,肆意妄為,破壞國家法律和制度。
陳琳還痛斥曹操為籌集軍餉,設立官職專門盜掘墳墓、掠奪財物,“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這一指控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讓曹操背負上了“盜墓賊”的惡名。
最後,陳琳指出曹操包藏禍心,企圖謀害國家棟梁、孤立大漢皇帝,自己成為梟雄,“操贅閹遺丑,本無懿德,�G狡鋒協,好亂樂禍。”
陳琳的這篇檄文,不僅言辭犀利,氣勢磅礡,而且文采斐然,極具感染力和煽動性。
文章運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修辭手法,如排比、對仗等,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表現力。
據說曹操當時正苦于頭風,病發在床,當他讀到這篇檄文時,竟驚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頭風頓愈。
曹操對陳琳的才華也十分贊賞,發出“陳琳之檄,可愈頭風”的感嘆 。
這篇檄文讓陳琳聲名遠揚,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被歷代文人墨客所傳頌。
然而,也正是這篇檄文,讓陳琳在官渡之戰袁紹兵敗後,面臨著生死考驗。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鄴城,袁紹勢力徹底覆滅。
陳琳作為袁紹的重要幕僚,也被曹軍俘虜。
當陳琳被帶到曹操面前時,曹操質問他︰“你當初為袁紹寫檄文,罵我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罵我的父親和祖父呢?”
陳琳自知性命難保,于是謝罪說︰“當時我是身不由己,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啊!”
曹操本就愛惜人才,且豁達大度,他深知陳琳的才華在當時無人能及。
于是,不僅沒有追究陳琳,反而欣賞他的坦誠與才華,任命他為司空軍謀祭酒,讓他與阮 一同掌管曹軍的記室,負責撰寫軍國書檄。
歸降曹操後,陳琳的才華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
他歷任司空軍謀祭酒、丞相門下督等職,成為曹操的重要幕僚。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為了徹底消除北方的隱患,決定遠征烏桓。
陳琳隨軍出征,一路上親眼目睹了曹軍將士的艱辛與英勇。
烏桓平定後,他懷著激動的心情創作了《神武賦》。
在這篇賦中,他以華麗的辭藻和激昂的筆觸,贊美了曹操北征烏桓時的軍容之盛和赫赫戰功,“于是六師�徂,盈旃南指。長轂雷動,羽騎電發。”
將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曹軍的威武氣勢展現得淋灕盡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自任丞相,陳琳隨之升遷為門下督。
同年,曹操南征劉表,陳琳可能參加了赤壁之戰。
赤壁戰敗後,曹操退軍至襄陽,與王粲、陳琳等一眾文人在此設酒賦詩。
在這場宴會上,陳琳寫下了《神女賦》。
他通過對神女的描寫,將自己在戰亂中的感慨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其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借神女的形象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情感,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
除了隨軍出征,陳琳還經常與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其他文人一起,在鄴城游玩宴飲,參加各種文學活動。
當時的鄴城,是曹魏政權的文化中心,聚集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文人。
他們詩酒唱和,相互切磋,共同推動了建安文學的繁榮發展。
曹丕在《與吳質書》中回憶道︰“昔日游處,行則同輿,止則接席,何嘗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鄴下文人集團的活躍氛圍和陳琳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在這些文學活動中,陳琳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如《宴會詩》描繪了文人雅士宴飲聚會的歡樂場景,“凱風飄陰雲,白日揚素暉。良友招我游,高會宴中闈。”
展現出當時文人生活的閑適與愜意;《止欲賦》則通過描寫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的思考和感悟;《武獵賦》以宏大的場面描寫,展現了曹操軍隊的狩獵活動,體現了曹軍的威武雄壯;《大暑賦》則生動地描繪了夏日的炎熱景象,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的感慨。
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既有對宴飲游樂的描寫,也有對自然景物的贊美,還有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充分展現了陳琳的文學才華和藝術風格。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外,陳琳還擅長寫作章表公文。
他的文章喜好用典,講究對偶辭藻,具有駢體化的傾向。
這種寫作風格在當時的文壇獨樹一幟,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陳琳的寫作才華給予了高度評價,《文心雕龍?才略》篇說陳琳“符檄擅聲”;《文心雕龍?檄移》篇又說“陳琳之檄豫州,壯有骨鯁”;《文心雕龍?章表》篇稱“琳、 章表,有譽當時;孔璋稱健,則其標也”。
這些評價,充分肯定了陳琳在文學領域的杰出成就。
陳琳的詩歌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堪稱樂府詩歌的杰作。
這首詩以秦代修築長城的歷史事件為背景,通過描寫征夫在長城邊飲馬的場景,深刻地展現了繁重徭役給廣大人民帶來的苦難。
詩的開篇“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短短十個字,便營造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氛圍。
征夫們在寒冷的長城邊飲馬,刺骨的河水不僅傷害了馬的骨頭,也刺痛著征夫們的心。
接著,詩人通過征夫與長城吏的對話,進一步揭示了徭役的殘酷。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長城吏無情地催促著征夫們加快勞作進度,而征夫們卻發出了
“男兒寧當格斗死,何能怫郁築長城”的悲憤吶喊,表達了他們對徭役的不滿和反抗情緒。
詩中“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幾句,描繪出了一幅戰爭導致家庭破碎的悲慘畫面。
無數的青壯年男子被迫前往邊疆修築長城,留下家中的妻子獨守空房,成為寡婦。
而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書信往來,更是將這種悲劇推向了高潮。
征夫在信中無奈地寫道︰“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他深知自己歸期無望,為了不耽誤妻子的青春,竟勸妻子改嫁。
妻子的回信則更加令人心碎︰“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拘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
她對丈夫的勸嫁感到憤怒,同時也道出了在亂世中人們對生育的無奈和悲哀。
這首詩藝術地概括了當時社會的現實,開創了文人擬樂府詩的先河。
它以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杜甫《兵車行》中“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等句,就被認為是從陳琳詩句“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意化而來。
可見,《飲馬長城窟行》對後世的樂府詩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一場可怕的瘟疫席卷中原大地。
這場瘟疫來勢洶洶,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許多文人雅士也未能幸免。
陳琳不幸染病,盡管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但曹操對他十分重視,想盡辦法為他醫治。
然而,病魔無情,陳琳最終還是沒能戰勝疾病,與世長辭,一代才子就此隕落。
陳琳的安葬之地,存在多種說法。一說葬于鹽城大縱湖七子島上,當地傳說陳琳祖籍即在大縱湖鎮,葬處為古射陽堤畔射陽村今流均溝西四里),且有人聲稱發現過陳琳的墓穴。
但也有說法認為他葬于下邳,因其死于軍中,而下邳為古戰場,曹操曾在此征戰;還有說葬于邯鄲,因唐人溫庭筠拜謁陳琳墓時有“銅雀荒涼對暮雲”之句,推測其葬于銅雀台下;另外,明清兩代《寶應縣志》記載陳琳墓在縣治東六十里射陽莊,《寶應圖經》也提及多部古籍認為陳琳墓在寶應射陽村 。
晚唐詩人溫庭筠曾作《過陳琳墓》憑吊這位建安才子︰“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石麟理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在這首詩中,溫庭筠表達了對陳琳才華的敬仰和對其命運的惋惜。
他仿佛與陳琳的靈魂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慨自己與陳琳一樣,空有才華卻難以施展。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