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傳

第79章 李斯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軒轅風雪 本章︰第79章 李斯

    戰國末年,楚國上蔡的一個普通清晨,晨曦穿過淡薄的雲層,灑在郡衙那略顯陳舊的屋檐上。

    郡衙內,一個身形清瘦的小吏正忙碌地穿梭于各個房間,他便是李斯。

    此時的他,每日的生活被瑣碎的文書雜務填滿,從核對賬目到整理公文,從接待往來官員到傳達上級指令,日子就這樣平淡而庸常地流逝著。

    這一日,李斯如往常一樣去吏舍的廁所。

    剛踏入那昏暗且散發著異味的空間,便瞧見幾只瘦小的老鼠在穢物間匆匆覓食。

    它們的身形孱弱,毛發稀疏,每一絲外界的動靜都能讓它們驚恐萬分。

    一听到李斯的腳步聲或是遠處傳來的犬吠,這些老鼠便嚇得四處逃竄,慌不擇路地躲進黑暗的角落。

    不久後,因為公務,李斯來到官府的糧倉。

    這里與廁所截然不同,寬敞明亮,堆積如山的糧食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李斯驚訝地看到,在這糧倉之中的老鼠個個肥碩無比,皮毛油亮。

    它們悠然自得地穿梭在糧食之間,時而大快朵頤,時而慵懶地打個盹,絲毫不用擔心外界的驚擾,仿佛這偌大的糧倉是它們專屬的安樂窩。

    目睹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李斯內心受到極大震撼,一種強烈的不甘和對命運的思索涌上心頭。

    他佇立良久,不禁長嘆︰“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在這一刻,他深刻地意識到,人就如同老鼠一般,能否出人頭地,關鍵在于所處的環境。

    自己怎能一輩子被困在這狹小的郡衙,做著微不足道的小吏,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

    當下,他便暗下決心,一定要擺脫這卑微的處境,去追求更高遠的人生,就像那糧倉中的老鼠,尋得屬于自己的“豐饒之地”。

    為了實現心中的抱負,李斯沒有絲毫猶豫,毅然辭去了小吏之職。

    他听聞齊國的荀子是一代大儒,精通“帝王之術”,那正是自己渴望學習的安邦定國、成就大業的學問。

    于是,李斯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齊國的求學之路。

    一路上,他風餐露宿,穿越山川河流,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抵達齊國,拜入荀子門下。

    在荀子的學堂里,李斯如饑似渴地學習著。

    他與同窗韓非一起,每日鑽研典籍,探討治國理政的方略。

    荀子的教導深入淺出,從古代聖王的治國之道到現實各國的政治局勢,無一不詳細剖析。

    李斯思維敏捷,常常能提出獨到的見解,得到荀子的稱贊。

    數年時光轉瞬即逝,李斯在荀子的悉心教導下,對“帝王之術”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領悟。

    學業有成後,李斯開始分析天下局勢。

    他審視著各國的國情,楚國雖地域遼闊,但國內政治腐敗,舊貴族勢力強大,改革難以推行,難有作為。

    其余六國也皆國力衰微,在秦國日益強大的壓力下,自顧不暇,難以成就大業。

    唯有西方的秦國,歷經數代變法圖強,商鞅變法更是為秦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其國力強盛,兵強馬壯,正展現出吞並天下的雄心。

    李斯認定,秦國就是自己施展才華的舞台,是自己實現抱負的希望所在。

    于是,他懷著滿腔的熱血和憧憬,告別恩師荀子,踏上了西入秦國的征途。

    李斯歷經長途跋涉,終于來到秦國。

    然而,他剛到秦國時,恰逢莊襄王去世,年幼的嬴政即位,相國呂不韋把持朝政。

    初來乍到的李斯深知,要在秦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站穩腳跟,需先尋得靠山。

    于是,他多方打听,設法成為呂不韋的舍人。

    呂不韋初見李斯,便被他的談吐和學識所吸引。

    在與李斯的交談中,呂不韋發現他對天下局勢有著深刻的見解,對治國理政也有著獨特的思路,不禁心生賞識。

    不久,呂不韋便任命李斯為郎官,這一任命讓李斯獲得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機會。

    一日,李斯在嬴政處理政務的間隙,抓住時機向嬴政進言︰“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自秦孝公以來,秦國歷經六世積累,如今諸侯臣服,秦國統一天下之勢已成。若大王此時懈怠,待諸侯再次聯合,即便有黃帝之賢能,也難以完成霸業。”

    嬴政听後,心中大為震動。

    他抬起頭,目光緊緊地盯著李斯,眼前這個年輕人的話語如同一把銳利的劍,直擊他內心深處的渴望。

    嬴政深知,李斯所言極是,秦國多年的努力不能功虧一簣,統一天下的大業必須抓緊推進。

    從那以後,嬴政開始關注李斯,听從他的計謀。

    李斯建議嬴政暗中派遣謀士攜帶金玉財寶游說諸侯,對于那些可以用錢財收買的諸侯名士,便重金結交,讓他們為秦國效力。

    對于不肯就範的,就派刺客暗中除掉。

    嬴政采納了這一策略,李斯也因此忙碌起來,他精心挑選謀士,為他們制定詳細的計劃,安排他們前往六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些謀士憑借著李斯的謀劃,在六國之間縱橫捭闔,成功離間了六國的君臣關系,為秦國的軍事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隨著離間計的成功實施,秦國在對外擴張中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李斯也因功被升為客卿,開始在秦國政壇嶄露頭角。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捉弄人。

    正當李斯在秦國漸入佳境時,“鄭國渠事件”爆發。

    韓國派水利專家鄭國入秦,建議秦國修建一條大型灌溉渠,企圖以此消耗秦國國力,避免其伐韓。

    起初,秦國並未察覺韓國的陰謀,在鄭國的主持下,工程順利開展。

    後來,韓國的陰謀敗露,秦國宗室大臣紛紛進言秦王︰“諸侯之人來秦國做事,大多是為其主充當間諜,應將所有客卿一律驅逐。”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李斯心急如焚。

    他深知秦國若驅逐客卿,將是巨大損失。

    客卿們為秦國帶來了不同的思想和治國理念,是秦國強大的重要助力;而對于自己而言,這也意味著他剛剛開啟的輝煌前程將就此斷送。

    在這危急時刻,李斯沒有坐以待斃,他奮筆疾書,寫下千古名篇《諫逐客書》。

    在文中,他以深情而有力的筆觸,列舉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君主重用客卿,使秦國強大並成就霸業的史實︰“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他指出,這些客卿對秦國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他們,秦國難以有今日的強大。

    接著,李斯又以秦王對異國珍寶、美女、音樂的喜愛為例,說明不應在用人上區別對待︰“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縴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他犀利地指出,秦王在對待珍寶和人才上的雙重標準是不合理的,否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最後,李斯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強調驅逐客卿是“藉寇兵而齎盜糧”,會使秦國失去人才,削弱自身實力,而資助敵國︰“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嬴政讀罷《諫逐客書》,被李斯的雄辯和遠見所折服。

    他意識到自己險些犯下大錯,逐客之舉確實會給秦國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嬴政立即下令廢除逐客令,召回被驅逐的客卿,並恢復李斯官職經此一役,李斯不僅保住了自己在秦國的地位,更贏得了嬴政的信任與重用,官職一路升至廷尉。

    此後二十余年,李斯始終堅定地站在嬴政身邊,成為嬴政實現統一大業的得力助手。

    在軍事戰略的制定上,李斯協助嬴政制定並實施遠交近攻的戰略。

    他深入分析六國的地理位置、國力強弱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提出先拉攏距離秦國較遠的齊國、燕國,穩住它們,使其不與其他國家聯合抗秦。

    然後集中力量,逐步蠶食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這一戰略如同一張精準的大網,將六國逐步納入秦國掌控之中。

    在軍事行動中,李斯密切關注前線戰況,及時為嬴政提供決策建議。

    當秦軍進攻趙國時,趙國名將李牧多次擊退秦軍。

    李斯深知李牧是趙國的中流砥柱,若不除去他,秦軍難以取勝。

    于是,他再次施展離間計,派人攜帶重金潛入趙國,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面前誣陷李牧謀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趙王昏庸,果然中計,殺死李牧。

    李牧一死,趙國防線崩潰,秦軍勢如破竹,很快便攻克趙國都城邯鄲。

    在政治上,李斯積極參與秦國的各項改革,為秦國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政治制度。

    他協助嬴政建立起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設立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九卿則分管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

    這種制度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同時,李斯還建議嬴政統一法律,將秦國的法律推廣到全國,使全國有了統一的行為規範,加強了國家的統治秩序。

    公元前221年,秦國終于完成統一大業,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李斯因功被任命為丞相,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

    此時的他,位極人臣,榮耀無比,成為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為鞏固秦朝統治,李斯又提出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策。

    他力主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在朝堂之上,李斯與主張分封制的大臣展開激烈辯論。

    他指出,分封制是周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擁有極大的權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與中央政權產生矛盾,導致國家分裂。

    而郡縣制則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員管理,官員直接對中央負責,這樣可以大大加強中央集權,避免諸侯割據局面的再次出現。

    秦始皇最終采納了李斯的建議,郡縣制的推行,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本的政治格局。

    在文化方面,李斯倡導“書同文”。

    當時,六國文字各不相同,這給國家的政令傳達、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

    李斯親自整理秦國小篆,將其作為標準文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他組織人力編寫識字課本,如《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讓各地百姓學習統一的文字。

    “書同文”的實施,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使不同地區的人們能夠更好地溝通和理解,也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奠定了文化基礎。

    經濟上,李斯推動“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他規定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為六尺,這樣全國的車輛就可以在相同的軌道上行駛,便于交通往來和物資運輸。

    同時,他統一了長度、容量、重量的標準,在全國範圍內頒發標準的度量衡器具,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使全國的經濟交流更加順暢,有利于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穩定。

    隨著地位的提升,李斯的家族也盡享榮華。

    他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諸子皆娶秦國公主為妻,女兒也都嫁給秦國公子。

    有一次,李由回咸陽休假,李斯在家中大擺宴席,朝中百官紛紛前來祝賀,門庭若市,車騎數以千計。

    看著這熱鬧非凡的場面,李斯卻突然感到一陣憂慮。

    他想起老師荀子說過的“物禁大盛”,心中暗自思忖︰自己從一介布衣走到今天,位極人臣,富貴已達極點,然而盛極必衰,未來等待自己的又會是什麼呢?

    這種憂慮如同一片陰影,悄然籠罩在他的心頭。

    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嬴政率領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及小兒子胡亥等巡游天下。

    一路上,秦始皇視察各地的民情,宣揚秦朝的國威。

    當他們行至沙丘時,秦始皇突然病重。

    嬴政自知時日無多,便令趙高寫詔書給長子扶甦,讓他將兵權交給蒙恬,速回咸陽主持葬禮,言下之意便是傳位給扶甦。

    詔書封好後,還未等使者送出,秦始皇便駕崩了。

    此時,詔書和皇帝璽印都在趙高手中,只有胡亥、李斯、趙高及幾個貼身宦官知曉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趙高心懷叵測,他與扶甦向來不和,擔心扶甦即位後對自己不利。

    扶甦為人正直,對趙高的一些行徑頗為不滿,而且扶甦信任蒙恬等大臣,若他即位,趙高的權勢必將受到極大威脅。

    于是,趙高打起了歪主意,他想扶持胡亥稱帝,胡亥性格懦弱,容易掌控,這樣自己就能繼續在朝中呼風喚雨。

    趙高先找到胡亥,極力勸說他篡改遺詔,奪取皇位。

    他對胡亥說︰“皇上駕崩,沒有遺詔封諸子為王,只賜給扶甦一封詔書。扶甦一到咸陽,就會即位為帝,而你連尺寸之地都不會有,這可如何是好?”

    胡亥起初有些猶豫,認為這樣做不義不孝,違背了道德和倫理。

    但趙高並不罷休,他繼續說道︰“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如今大權在你我和丞相手中,機會難得。若不抓住,以後再後悔可就來不及了。況且,統治別人與被別人統治,差別可太大了。”

    在趙高的巧言令色下,胡亥最終還是動搖了,他的心中開始燃起對皇位的渴望。

    之後,趙高又去拉攏李斯,他深知李斯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若得不到他的支持,篡位之事難以成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高找到李斯,直截了當地說︰“皇上駕崩,遺詔和璽印都在胡亥手中,立誰為太子,全在你我一句話。你想想,論才能、功勞、謀略以及與扶甦的關系,你比得上蒙恬嗎?扶甦即位後,必定任用蒙恬為丞相,到時你可就無法保住現在的地位和榮華富貴了。而胡亥仁慈寬厚,若立他為帝,你我都能長享富貴。”

    李斯聞言,內心十分掙扎。

    他深知篡改遺詔是大逆不道之事,不僅違背了自己對秦始皇的忠誠,也可能給國家帶來災難。

    他輔佐秦始皇多年,深知秦始皇對扶甦的期望,也明白扶甦的賢能和擔當,若扶甦即位,必定能將秦朝治理得更好。

    但他又貪戀權勢,害怕失去現有的一切。

    這些年來,他為秦國的統一和發展付出了無數心血,好不容易才達到今天的地位,享盡榮華富貴,他實在難以割舍。

    在趙高的不斷威逼利誘下,李斯的防線逐漸崩潰。

    趙高見李斯有所動搖,進一步施壓︰“現在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若你不與我們合作,一旦消息泄露,你不僅自身難保,還會連累家人。”

    李斯想到自己的家族,想到那些依賴他的親眷,心中一陣劇痛。

    最終,他還是屈服了,在權力和欲望的驅使下,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他們合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假稱秦始皇遺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封詔書賜給扶甦,指責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賜劍讓他自殺。

    扶甦接到詔書後,悲痛萬分,他雖心有疑慮,但生性仁孝,不願違背父命,最終含冤自殺。

    蒙恬也被囚禁,不久後被殺害。

    沙丘之變成為李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從此,他陷入了權力的旋渦,一步步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秦二世即位後,昏庸無道,整日沉溺于享樂,將朝政大權交給趙高。

    趙高為了獨攬大權,開始大肆排除異己,朝中許多忠良之士紛紛遭到迫害。

    他設計陷害朝中大臣,制造冤假錯案,使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李斯雖為丞相,卻因沙丘之謀而受制于趙高,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漸被架空。

    趙高深知李斯在朝中根基深厚,始終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只是一時還未找到合適的時機徹底扳倒他。

    面對秦二世的暴政和趙高的專權,李斯也曾試圖進諫,希望能挽回局勢。

    秦二世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費在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上,百姓徭役賦稅沉重,民不聊生,各地反抗的烽火漸起。

    李斯憂心忡忡,他上書秦二世,言辭懇切地指出當前國家面臨的種種問題︰“今關東群盜並起,此皆陛下急政暴賦、戍徭無已之故。百姓疲于奔命,不堪其苦,遂相聚為盜。陛下當輕徭薄賦,緩刑愛民,以安天下之民。”

    在奏疏中,他還列舉了歷史上因暴政而亡國的例子,希望秦二世能引以為戒。

    然而,秦二世早已被趙高迷惑,對李斯的勸諫充耳不聞。

    他反而質問李斯︰“朕即位以來,盜賊日益猖獗,你身為丞相,卻不能加以制止,這是為何?”

    趙高趁機在一旁煽風點火︰“丞相久居高位,權勢日盛,或許早有不臣之心,他對陛下的政令陽奉陰違,才導致局面如此難以收拾。”

    秦二世听後,對李斯的不滿愈發強烈。

    李斯意識到自己處境危險,卻仍不甘心坐以待斃。

    他與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商議,決定聯名上書,再次勸諫秦二世。

    他們在奏疏中寫道︰“關東盜賊並起,朝廷發兵誅擊,所殺甚眾,然猶不止。盜賊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

    他們希望通過停止阿房宮的修建,減輕百姓負擔,平息民怨。

    秦二世看到奏疏後,勃然大怒。

    趙高更是在一旁添油加醋,誣陷李斯等人謀反。

    秦二世下令將李斯、馮去疾、馮劫逮捕入獄。

    馮去疾和馮劫不願受辱,自殺身亡,而李斯則被趙高嚴刑拷打,逼他承認謀反。

    在獄中,李斯受盡折磨,被打得遍體鱗傷。

    他本想上書秦二世為自己辯解,詳細陳述自己對秦國的忠誠和為國家所做出的貢獻,從入秦以來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到制定各項制度鞏固秦朝統治,樁樁件件,皆是他的心血。

    然而,獄吏早已被趙高收買,他的奏疏被扣留,根本無法送到秦二世手中。

    李斯心中悔恨交加,他想起自己年輕時的雄心壯志,想起在荀子門下求學時的意氣風發,想起輔佐秦始皇成就霸業時的榮耀與自豪。

    他曾以為自己能名垂青史,成為一代賢相,卻因一時貪念,與趙高同流合污,不僅害了自己,也將秦國推向了滅亡的邊緣。

    如今,他已無力回天,只能等待命運的審判。

    趙高為了坐實李斯謀反的罪名,還派人假扮成御史、謁者、侍中,輪番審訊李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只要李斯翻供,就對他嚴刑拷打。

    後來,秦二世真的派人來核實李斯的口供,李斯以為還是趙高的圈套,不敢再改口,只能含冤承認謀反。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處腰斬之刑,夷滅三族。

    行刑那天,咸陽城萬人空巷,百姓紛紛前來觀看。

    曾經威風凜凜的丞相,如今卻淪為階下囚,百姓們心中感慨萬千。

    李斯被押赴刑場時,回頭看了看同樣被押解的次子,心中五味雜陳,他感慨地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這一刻,他想起了自己在上蔡的平凡時光,那時雖無富貴權勢,卻有著簡單的快樂。

    可如今,一切都已成為奢望。

    隨著劊子手的刀落下,李斯的生命戛然而止,曾經輝煌一時的家族也隨之覆滅。

    李斯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從一個小小的郡吏,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努力,成為秦國丞相,在秦國統一六國及秦朝建立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政治主張和改革措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他又因貪戀權勢,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選擇,參與沙丘之變,最終導致自己身敗名裂,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他的故事,成為後人不斷反思和探討的歷史樣本,警示著人們在追求成功與權力的道路上,要堅守道德與忠誠,切不可被欲望蒙蔽雙眼 。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古代名人傳》,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古代名人傳第79章 李斯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第79章 李斯並對中國古代名人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