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條《小石村全體村民的心聲》席卷網絡。
編寫文章的是張梅老師︰
“大家好!我叫張梅,是涼山小石村的一名普通支教老師,我任教的地方是鑫宇基金第216希望小學。
因為山里消息閉塞,偶然才得知網絡上有人在對周校長抨擊,我代表全體小石村的留守兒童、村民,表示對那些造謠者的強烈譴責。
你們肆意謾罵周校長自私自利、為富不仁,說他只知道賺錢,從來不回饋社會……我只能說一派胡言。
你們知道周哲校長為貧困山區做了多少事兒嗎?你們能理解他個人以及團隊,對孩子們是多麼的用心嗎?
可以說無微不至的關懷,並且從來不炒作,以最低調的方式做著最偉大的事兒。
大到寬敞安全的教學樓、食堂,小到孩子們每日的牛奶,補充營養的肉食,夏季的風扇、冬天的棉衣棉褲……太多了。
試問有誰能夠做到這麼細致?
試問有誰能不圖回報不圖名聲的付出?
試問,你們有什麼資格辱罵周校長?
……
校長,是全體留守兒童和村民對周哲先生的尊稱,發自內心的感謝他。
他不僅為村里建造了希望小學,還為小石村開闢建設了出山的水泥路,你們知道這對于困在山里的人,有多重要嗎?
周校長怕外界的喧囂影響孩子們的生活,但咱們小石村不怕,你們有質疑的盡管來,然後請閉上自己狹隘的嘴。”
……
帖子中除了這封半感謝半澄清的信,最下邊還有一長段視頻。
山里沒有什麼訊號,包括張梅在內,村里也沒有一部手機。
這視頻還是用齊師傅的手機拍攝、剪輯、上傳的。
里面囊括了小石村全部村民的單獨采訪,所有人還在教學樓前的操場上拍了一張合照,周哲的石雕屹立中央,顯得無比高大。
只有頭頂國旗的紅,才能高其一頭。
整個小石村無論老少,說的最多的就是︰“感謝周校長,我們愛周校長!”
……
這條帖子從沉寂到被關注,再到爆火,只用了一個小時。
其中發揮最大作用的,不是周哲一方的人,反而是那些水軍。
他們轉載的用意是抨擊,污蔑這是周哲請來的演員,想要洗白自己。
……
網民們還是冷眼旁觀,對水軍帶的節奏,要更加信服一些。
這些看客也沒毛病,為什麼之前周哲被罵的時候不說,反而采取報警抓人的方式平息輿論?
現在輿論更加火爆,周哲幾乎成了人人鄙夷的對象,就出現了這樣的暖心貼?
不是擺拍還能是啥?不是狗急跳牆還能是啥?
……
網上的水軍除了繼續辱罵周哲及其公司,現在順帶著還罵起了張梅和小石村村民,這下,算是捅了馬蜂窩。
小石村的希望小學是第216所,很快就有鑫宇基金第13希望小學、第119、第869、第1023……
鑫宇基金的希望小學陸續出來了,同樣以感謝信和視頻澄清的模板,又上傳了7百多封帖子。
這還是有些地方依舊沒有得到消息,才導致沒有全部暴露,但就目前出面澄清的數量,已經足夠讓人震驚。
……
大家都會算一筆賬,鑫宇基金希望小學出來的最大數字是第1125,孤兒院最大數字是第53。
姑且按這兩個數字算,那就說明鑫宇基金會總計捐贈了1178個項目,價值幾何?
建造學校可能花不了多少,但其中修路的重大投入呢?偏遠地區的人工費用呢?
還得算上鑫宇基金每周都會固定補給的物資,以及季度置辦的生活用品。
誰能算的清?
……
網絡上吃瓜群眾們猶豫了,紛紛停下了手中的鍵盤。
他們不是傻子,一處希望小學是裝樣子,這麼多處就不可能了。
而且那些感謝視頻中,每個人的著裝和環境,都證明了他們確實條件艱苦。
但那些老人、孩子們眼中的感激光芒,是做不得假的。
……
周哲周校長,的的確確在默默做好事,並且從來沒有傳出風聲。
甚至整個慈善鏈條中的執行者鑫宇基金,流水幾百上千億,卻不顯山不露水。
這是個人或者公司能做到的嗎?
背後有沒有組織領導幫著隱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