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和老村長洗漱完盤子,正打算去學校旁邊的地里刨些晚飯用的野菜,校院子外面傳來了剎車聲。
“張老師、村長!”
一道有些粗獷的聲音朝里面呼喚著,張梅和村長聞言相視一眼,都有些疑惑,他們放下鋤頭和鏟子就跑了出去。
……
看到院外的人,張梅笑道︰“蔣師傅,你們怎麼今天就來了?還沒到送物資的時候呢!”
村長二話不說,擼起袖子就走了上去,幫著蔣師傅帶的兩名工人一起卸貨,年齡大了,搭把手也還行。
這送貨貨車上,有“綠源”的字樣,包括蔣師傅在內的三人,工服背後也印著綠源的ogo,他們都是綠源物流的人。
……
蔣師傅笑著回應︰“嘿嘿!是上面兒有指示,要給一些寒冷片區的孩子們置辦棉服,小半車都是衣服、手套和棉鞋……還有新生產的牛奶、酸奶,過幾天還得再來!”
感受著手中沉甸甸的棉服,老村長是熱淚盈眶。
除了小孩子尺碼的衣服,還有許多大人穿的,對于人口不多的小石頭村而言,這小半貨車的御寒物資,應該算了全村人的。
……
張梅聞言也很感動,因為鑫宇基金和那位周校長,是真的關心山區的孩子。
如果是其他做假慈善的,送幾箱方便面和礦泉水,都得請記者過來擺拍了。
哪里像鑫宇基金這樣,從來不整虛的,也從來不去宣傳,反而還讓大家別聲張。
理由是,鑫宇基金能力有限,沒辦法面面俱到,還是低調一些。
……
低調是鑫宇基金高層要求的,但那些受到恩惠的人,卻一直念著好!
他們只是不方便出山,沒辦法去給鑫宇基金和周哲送錦旗。
不過他們即便出了山,也找不到鑫宇基金的大門。
因為這個基金會壓根沒有公之于眾,也從來不接受社會捐贈,所有資金,全部是周哲分公司及高層的。
……
張梅也不多問了,幫著幾個大老爺們兒一起卸貨。
這次鑫宇基金送的是棉服,前幾個月還送過電扇和蚊香,這些細微體貼的做法,次數太多了。
……
很快一車貨都搬到了庫房,等待下午分發下去。
張梅給三位送貨師傅端來了熱水,笑道︰
“辛苦蔣師傅你們了,喝點兒熱水驅驅寒,山里風大,可別吹感冒了。”
三位師傅欣然接過,其中蔣師傅道︰
“我們不辛苦,只是送送貨而已,還是張老師您這樣日夜守護孩子們更辛苦。”
“沒有的事兒,我這一天天的可充實了。”
張梅的眼里有光,尤其看向那兩層教學樓的時候。
雖然只有二十來個學生,可這些學生帶給了她無法言語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
“他媽的,這群狗東西又開始罵了!”
其中一位送貨師傅休息時拿著手機把玩,毫無征兆的爆了粗口,讓場面稍稍安靜。
蔣師傅皺眉看去,他知道這位同事說的是什麼,他也很憋屈。
“行了,這里是學校,別把咱們那些低素質髒話帶過來。”
那位送貨師傅听到蔣師傅的話,訕訕點頭,尤其看到村長和張梅時,尷尬道︰
“對不住,對不住!一時沒忍住!”
……
村長自然不在意,他清楚這些人都是好人,為村里做了很多,日復一日的趕路送貨。
倒是張梅笑問道︰“齊師傅,您可一直是沉默寡言脾氣好,誰惹您生氣了?”
齊姓師傅剛想接著話吐槽,卻听到蔣師傅“咳咳”的兩聲,是示意他別多嘴。
……
蔣師傅又對張梅笑道︰“沒事兒,老齊家的狗有些凶,天天咬隔壁鄰居的雞娃子,人家罵他呢!”
蔣師傅的話讓張梅和老村長相視一眼,明顯都不太相信這話,但他們也沒有吱聲,人家不願意說,他們不好多問。
恰在此時,教學樓的鈴聲響起,表示午休時間結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