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省西南部,涼山腹地,小石頭村!
“叮叮……”
“同學們!下課了,大家有序去食堂吃飯,今天校長讓人送來了雞腿喔!”
一位樣貌還有些青澀的女支教老師,對台下二十來個大小不一的娃娃招呼,孩子們都很喜歡這位溫柔陽光的大姐姐,不僅教他們讀書寫字,還給他們講山外面的見聞。
“好耶!”
“雞腿,好吃的大雞腿!”
“每周都有肉吃,讀書真好!”
“校長太好了,可惜我們沒見過校長。”
“是啊!校長哥哥是大好人,給我們花錢蓋教室。”
……
年輕的支教女老師看著陸續往食堂跑去的孩子們,心里五味雜陳,山區里的孩子讀書不容易,甚至吃飯都只是野菜、洋芋。
還好有那位年輕的校長,在貧困山區開路建設學校,才能讓這些孩子有學習的機會。
不僅學習,那位她都不曾見過的校長,還每周讓人送牛奶和肉食到山區,給孩子們補充營養。
……
女老師在兩位小孩的拉扯下一起去了食堂,路過操場時,一座石頭雕像在國旗下佇立著。
雕像下面還寫了幾行字︰“鑫宇基金第216希望小學!”
而石雕是村民們為那位年輕校長自發雕刻的,為了感謝他,讓自家孩子們讀書。
……
希望小學的食堂是鋼筋混凝土建造,與教室一般寬敞透亮,里面有一個花菜胡子的老頭正往桌上端著一盆盆菜,有葷有素還有湯。
“張梅老師,快過來,你不吃,孩子們就一直等著你,快點兒坐!”
老頭招呼著,他粗糙布滿褶子的臉上滿是慈祥的微笑,他是這小石頭村的村長,年齡大了也干不了重活,但在學校給孩子們做做飯還是可以的。
“好 村長,大家一起吃!”
……
支教女老師張梅牽著兩個孩子小跑著過去,學生只有二十多個,老師也只有張梅一人,三張大圓桌就解決了問題。
此時孩子們端著碗,望著盆里的大雞腿流口水,張梅見狀用夾子給他們一一夾雞腿︰
“都愣著干啥?快吃吧!吃完了每人再領一盒酸奶,然後去午休。”
“好!”
“好的張老師!”
“張老師您也吃,還有村長爺爺!”
孩子們雖然很饞,但他們非常懂得感恩,知道村長和張梅為他們做了很多,還有雕像刻畫的那位校長。
……
很快孩子們就都去午休了,張梅檢查每個孩子到齊後回到食堂,陪著村長一起洗刷著鍋碗瓢盆。
“張老師,真不知道怎麼感謝您!大老遠的到我們這窮鄉僻壤來支教,委屈您了,村里人可把您當活菩薩!”
張梅沖洗著盤子,孩子們吃的很干淨,幾乎沒什麼殘渣,洗刷起來也簡單。
張梅笑道︰“村長別這麼說,我以前是孤兒,也是受別人幫助才能順利讀完大學,現在這些是我心甘情願做的……看著孩子們燦爛的笑容和求知的目光,我很開心。”
……
張梅說著,目光透過玻璃,看向操場上佇立的石像,滿是崇敬︰
“而且真正該感謝的,是周校長!沒有他的愛心,就沒有這寬敞明亮的教室、食堂,他還那麼的低調。”
老村長也停下手中的動作,同樣看向那正午陽光下的石像,眼眶不由得有些酸︰
“對,是得感謝周校長!去年他的團隊來山里考察,只看到村里的現狀,就立馬帶我去了縣里,審批後火速的建造起了這希望小學……還有那十幾公里的山路,可是村里人的救命之路啊!”
……
對于貧困山區而言,一條平坦的道路,意味著他們能把山里的土特產賣出去,增加脫貧的概率。
還意味著,一旦有孕婦生產,或者誰有個急癥,生存下來的幾率將大大提升。
這真真是一條救命的路。
希望小學的意義就不必多說了,那是村里所有人的希望,所有人的未來。
……
張梅聞言同樣感慨著︰“的確,沒有這條路,我們這樣的支教大學生想要翻山越嶺,太難了!要是能見一見周哲先生就好了……”
老村長也希冀著︰“不僅是張老師您!村里的孩子們還有大人,全都想當面感謝一下周校長,雖然他沒來學校,但他就是小石頭村的學校校長,我們的大恩人!”
周哲確實沒來過小石頭村,但他派出去的鑫宇基金愛心人士,足跡卻遍布華夏各地的山區和孤兒院。
周哲也從來不願意讓人知道他做的事情,要不是受鑫宇基金恩惠的人刨根問底,鑫宇基金的人們,也不敢透露是周哲在付出。
那些鑫宇基金會的人也有些小心思,因為周哲做了很多,幫了很多人,卻沒幾個人知道。
他們還會自發幫著周哲在各地宣傳美名,對于在學校建設石像的行為,並不是只有小石頭村一處,鑫宇基金的人就當沒看到,也不會去上報挨罵。
……
如小石頭村的希望小學,一年的時間,鑫宇基金建造了一千多所,“救命”之路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