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深秋,霜色初凝,寒風掠過屋檐,卷起縷縷塵灰。
巡檢司指揮廳內,一張作戰地圖鋪展在長桌之上。歐陽與申屠兩位年輕的參謀站在桌前,神情專注。
他們剛被李繡成當面表揚,心中激動,臉上仍掛著未褪的喜色。
歐陽指著地圖,語氣中帶著興奮︰
“軍長,第九師直撲裕州,切斷南陽府東面的援軍。那近衛第七師,是否該從呂堰驛出發,沿白河向北攻擊新野,直取南陽?”
李繡成聞言,沉吟片刻,搖了搖頭,緩緩說道︰
“先破當前新甸鋪鎮的敵軍,就轉向東南,經唐河與白河交匯處的雙溝鎮,沿唐河而上,直抵唐縣。”
他語氣沉靜,手指在地圖上劃出一條曲折路線。
“從唐縣再轉向西,抵達沙堰鎮。最後由沙堰鎮北上,直撲南陽城下。”
此言一出,眾人皆露出疑惑之色。
這條路線呈不規則“v”字形,繞遠而行,不如從呂堰驛北上新野,來得干脆利落。
歐陽與申屠思索良久,仍不明其意。李繡成並不著急解釋,只靜靜等待。
而一旁的陳坤書已看出了端倪,見二人仍在苦思,便忍不住開口教訓︰
“你們這些年輕人,沒事多出去走走。書上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那是酸秀才的幻想。”
“打仗,靠的不是地圖上畫條線,而是大量的實地勘察。”
陳坤書外號“陳斜眼”,脾氣剛烈,素來嗓門大、性子急。
歐陽與申屠雖年紀輕、軍餃低,卻是軍部直屬參謀。且西軍的規矩是戰前討論,人人可暢所欲言。
他們又剛從軍校畢業,年輕氣盛,于是互相對視一眼後,歐陽拱手請教︰
“請陳師長指點。”
陳坤書接過竹條,將申屠輕輕推開,走到地圖前,指著白河中段︰
“表面看白河直通南陽,似乎更近。但別忘了,如今已近冬季,白河進入枯水期。”
“尤其在新野段,河床多沙洲,河道淤塞,大型運輸船難以通行。若強行使用,必須頻繁卸貨轉運,反而浪費時間。”
“而唐河水量豐沛,河道更深,火炮輜重運輸方便。所以我們先沿唐河而上,抵達唐縣。”
“大型船只不僅可到唐縣,還能繼續沿唐河北上,可達裕州南面的賒旗店。再換小船沿潘河上溯,可至裕州城西。”
“所以一旦汪海洋攻下裕州,就地固守,便可後勤無憂。軍長安排騎兵旅將裕州作為後勤基地,正是出于此番考量。”
歐陽與申屠听得連連點頭,臉上泛起羞赧。
他們平日多在軍部處理文書,很少外出查看地形,對偵察人員送來的情報,也未給予足夠重視,忽略了水文變化的影響。
但年輕人心中有話,自然掩藏不住。申屠眼珠一轉,又提出疑問︰
“那我們到了唐縣之後,為何不直接走西北進攻南陽,反而要繞道沙堰鎮?這不是舍近求遠嗎?”
陳坤書指著地圖上南陽與唐縣之間的區域,聲調陡然提高︰
“剛才才講完水文,現在又忘了地理?”
他手指地圖,語氣有些不耐︰
“從唐縣到南陽,直線雖僅二百里,但中間隔著漢王台丘陵帶,道路坡度普遍在十五到二十五度之間。重炮通行困難,耗時耗力。”
“而唐縣至沙堰鎮是宛襄古道的核心地段,路面寬闊平坦,歷來是大軍通行的首選。”
“所以繞行沙堰鎮,看似繞路,實則更省時省力。”
見歐陽與申屠無異議,陳坤書忽然轉頭,看向李繡成︰
“軍長,我理解沿唐河行軍,也明白為何要走宛襄古道。”
“但我不放心的是,一旦我軍主力傾巢而出,北面新野的敵軍會不會趁虛而入,直搗我軍後路,甚至威脅襄樊?”
“若僅靠地方民兵與自衛隊,恐怕擋不住的。”
李繡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用手指,輕輕點了點地圖上的江城。
陳坤書頓時醒悟,拍頭大叫︰“哎呦,我差點忘了這事兒!”
他的聲音洪亮,將整個指揮廳震得“嗡嗡”作響。
李繡成微微一笑,將這個計劃和盤托出︰
“我正是故意放空防線,看新野的敵軍,敢不敢趁機南下,進逼襄樊。”
“大王應已經率部從江城出發。新野敵軍待察覺我軍空虛,再集結兵力南侵,正好與大王迎面相撞。”
陳坤書聞言,扼腕嘆道︰“那不就是給吳定彩他們送功勞嘛!”
李繡成听了這不講團結的言語,只是笑了笑,懶得回應。陳坤書這家伙嘴上不饒人,且屢教不改,已成習慣。
他繼續說道︰
“至于我們繞行沙堰鎮,除了道路好走外,也是為了觀察彼時新野城敵軍的動向。”
“若他們真的南下,我們便可趁機奪取新野,再與大王南北夾擊,將其殲滅于襄樊和新野之間的曠野上。”
“若他們按兵不動,我們也必須攻下新野,確保後方安全。”
“雖然眼下白河水道運輸量減少,但它作為能直達南陽城下的河道,後面的後勤補給走白河,還是省力一些。”
“就怕他們聞風而動,提前撤回到南陽,增強守城兵力,給我們攻城增加困難。”
“總之,我這是即行軍方便,又給新野的敵軍下了一個套,就看他們鑽不鑽。”
眾人听罷,終于理解李繡成的深意,心中的疑惑也隨之消散。
梁啟賢突然笑道︰
“老李,你不是說不靠後援嗎?怎麼連大王都算進來了?”
李繡成嘿嘿一笑︰“既然有這麼一支生力軍,為何不用?”
“且大王曾反復叮囑我們這些高級將領,一切以打贏為先。為了這個目標,個人的榮譽、部隊的榮耀,都得往後放。”
“第二軍為了大局,連打回桂省這種露臉事,都能讓給新擴編的林啟榮第五軍。我們第三軍作為西軍最早組建的三個軍之一,也得有這個格局。”
梁啟賢撫掌笑道︰“老李,你這話听著,有老同志的味道了。”
李繡成擺了擺手︰“畢竟我也是最早加入同心社的十幾位社員之一,這點覺悟還是有的。”
梁啟賢提醒道︰“你這個計劃得及時向大王匯報,以便雙方好配合。”
李繡成點頭︰“這是自然。”
于是,歐陽與申屠兩位參謀擬好命令,李繡成與梁啟賢共同審閱無誤後,聯名簽發。
隨著數隊傳令兵策馬飛奔出巡檢司,第三軍這台沉寂大半年的戰爭機器,終于再次轟然運轉起來。
注︰本章李繡成的戰役規劃,附圖在後面,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