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麥浪承使命 家國情致遠
埃及開羅的清晨,第一縷陽光剛越過尼羅河,就給“中埃農業合作產業園”的小麥田鍍上了一層金輝。李淵站在采收指揮台前,手里攥著一份皺巴巴的筆記本——這是五年前他剛到埃及時用的,扉頁上“扎根非洲,不負初心”八個字,被歲月磨得有些模糊,卻依舊清晰地刻在他心里。
“爸,采收機都調試好了,農戶們也都到齊了,就等您一聲令下!”李陽跑過來,額角沾著汗,手里的平板電腦上顯示著各片區的采收進度表。這半個月,他跟著園區的技術員跑遍了十萬畝麥田,曬得跟當地農戶一樣黝黑,眼神卻比來時更亮——他終于明白,爸媽口中的“使命”,不是寫在報告里的空話,是長在麥田里、暖在農戶笑臉上的實在。
李淵拍了拍兒子的肩,目光掃過田埂上的人群甦瑤正幫阿米娜媽媽整理頭巾,李悅蹲在地上,給馬哈茂德家的小孫子系中國結,哈米德博士拿著相機,對著滿田的麥浪不停拍照。風一吹,金黃的麥穗輕輕搖曳,像一片涌動的金色海洋,也像無數雙期待的眼楮,看著這場跨越五年的豐收。
“開始吧。”李淵的聲音不高,卻帶著沉甸甸的力量。隨著他的話音落下,三台紅色的采收機緩緩啟動,轟鳴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金黃的小麥被卷入機身,又從出料口傾瀉而下,裝滿心形的麻袋里。農戶們圍著采收機,有的幫忙遞麻袋,有的跟著計數,嘴里說著阿拉伯語的“感謝”,偶爾夾雜著幾句生硬的中文“中國好”。
“陽陽,你看那個老爺爺。”李悅拉了拉哥哥的衣角,指著田埂上一個拄著拐杖的老人,“他昨天跟我說,去年種了‘中埃1號’,不僅給兒子娶了媳婦,還蓋了新瓦房,今天特意穿了新衣服來收麥。”
李陽順著妹妹指的方向看去,老人正捧著一把小麥,湊到陽光下仔細看,嘴角的笑容像麥浪一樣舒展。他忽然想起剛到埃及時,看到的那些在沙漠邊緣掙扎的農戶——他們守著貧瘠的土地,一年忙到頭也填不飽肚子,而現在,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卻成了他們的“希望田野”。
“這就是爸媽來這里的原因。”李陽輕聲說,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口袋里的小麥標本——這是他第一天來就收藏的,現在已經成了他最珍貴的東西,“用一粒種子,改變一片土地,幫一群人過上好日子。”
甦瑤走過來,听到兄妹倆的對話,眼中泛起溫柔的光“你們還記得小時候,爸爸總跟你們說‘當兵要保家衛國’嗎?現在他脫下軍裝,拿起農具,是換了一種方式‘守護’——守護更多人的飯碗,守護兩國人的情誼。”她從包里拿出一個布包,打開是兩雙布鞋,“這是我來埃及前,你奶奶做的,說讓我們穿著它,在非洲的土地上走得穩、走得遠。今天采收,我特意帶來了。”
李淵接過布鞋,指尖觸到鞋底細密的針腳,眼眶有些發熱。他想起當年轉業時,母親握著他的手說“不管你去做什麼,只要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國家,媽就支持你。”現在,他終于可以告慰母親——他不僅對得起良心,更對得起那些期待的眼神。
中午時分,采收進度已經完成了三成。食堂里擺起了長桌,阿米娜媽媽帶來了剛烤好的 ,馬哈茂德殺了家里的雞,做了埃及傳統的烤雞飯,甦瑤則煮了中國的綠豆湯,李悅和阿卜杜一起,把中國的糖果分給在場的孩子。
“李,我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哈米德博士拿著一份文件,快步走到李淵身邊,聲音里滿是激動,“尼日利亞的考察團昨天給我發了郵件,他們決定引進‘中埃2號’玉米,還邀請你們下個月去尼日利亞,指導當地農戶種植!”
李淵接過文件,看到尼日利亞農業部的公章,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這五年,從“中埃1號”小麥到“中埃2號”玉米,從埃及到尼日利亞,從最初的不被信任到現在的主動邀請,他們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卻也每一步都走得堅定。
“這不僅是‘中埃1號’的成功,更是‘中埃模式’的成功。”甦瑤笑著說,“我們不僅要帶種子過去,還要帶技術、帶人才,讓更多非洲國家的農民,都能種出高產的糧食,都能過上好日子。”
李陽听到這話,眼楮立刻亮了“爸,媽,我也想去尼日利亞!我可以幫你們記錄數據,還可以跟當地的年輕人交流,教他們用平板電腦做種植記錄!”
“我也要去!”李悅舉起手,“我可以教當地的小朋友做中國結,還可以跟他們一起畫‘中埃友誼畫’,就像阿米娜妹妹一樣!”
李淵看著兒女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身邊的甦瑤,笑著點頭“好,我們一家人一起去!讓你們也看看,你們的爸媽,在做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
下午,采收繼續進行。李陽跟著采收機記錄數據,李悅則拿著相機,拍下農戶們豐收的笑臉,甦瑤和哈米德博士一起,給當地的農業學校學生講解“中埃1號”的種植技術,李淵則在田埂上,跟馬哈茂德一起規劃明年的種植計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明年我想把家里的五畝地都種上‘中埃1號’,再跟阿卜杜一起,成立一個‘農戶合作社’,把種植技術教給更多人。”馬哈茂德的眼中滿是憧憬,“就像你們中國說的‘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一起努力,肯定能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
李淵拍了拍馬哈茂德的肩,心中滿是欣慰。他知道,馬哈茂德的想法,不是個例——現在,越來越多的埃及農戶,開始主動學習種植技術,甚至有人主動申請加入園區的“青年技術組”,想把“中埃1號”的技術帶回家鄉。
夕陽西下時,一天的采收終于結束。看著裝滿小麥的卡車緩緩駛離,農戶們圍著李淵和甦瑤,不停地說著“感謝”,有的還拿出家里的雞蛋、水果,硬要塞給他們。
“這不是我們一個人的功勞。”李淵握著馬哈茂德的手,真誠地說,“是中埃兩國政府的支持,是雙方團隊的努力,更是你們這些農戶的信任,才讓‘中埃1號’有了今天的成功。這份功勞,屬于我們所有人。”
哈米德博士舉起相機,對著所有人按下快門——夕陽下,黃皮膚和黑皮膚的人站在一起,身後是金色的麥浪,臉上是同樣的笑容。這張照片,後來被掛在了埃及農業部的大廳里,旁邊寫著“中埃友誼,碩果累累”。
回到園區時,夜色已經降臨。李陽和李悅趴在桌子上,整理今天拍的照片和記錄的數據,甦瑤在廚房煮著面條,李淵則坐在窗邊,看著遠處的尼羅河,手里拿著母親做的布鞋。
“在想什麼?”甦瑤端著一碗面條走過來,放在李淵面前。
“在想我們剛到埃及的時候。”李淵的聲音帶著幾分感慨,“那時候,這里還是一片沙漠,我們連喝水都成問題,現在,不僅種出了十萬畝小麥,還贏得了埃及人民的信任,甚至要把技術推廣到尼日利亞。有時候我都覺得,像在做夢。”
甦瑤坐在他身邊,輕輕靠在他肩上“這不是夢,是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從部隊到農業,從中國到埃及,我們從來沒有忘記初心——不管穿什麼衣服、做什麼工作,都要做對國家、對人民有意義的事。”
李陽和李悅整理完東西,走過來坐在父母身邊。李陽拿出平板電腦,打開一張照片——那是今天采收時,他和阿卜杜一起,在麥田里種下的一株新的小麥苗,旁邊立著一塊小木牌,上面用中文和阿拉伯語寫著“中埃友誼,薪火相傳”。
“爸,媽,這是我和阿卜杜一起種的‘希望苗’。”李陽的聲音帶著少年特有的堅定,“我們約定,等明年小麥豐收的時候,我們還要在這里,種更多的苗,讓中埃友誼的種子,在非洲大陸上越長越多。”
李悅也拿出一幅畫,畫上是一片金色的麥田,麥田里站著一家四口,旁邊是埃及的農戶和小朋友,遠處是尼羅河和金字塔,天空中飄著中國結和埃及蓮花。“這是我畫的‘我們的家’,”李悅輕聲說,“中國是我們的小家,埃及是我們的大家,中埃友誼,就是我們共同的家。”
李淵看著兒女的畫和照片,又看了看身邊的甦瑤,心中滿是幸福。他知道,他們的付出沒有白費——不僅種出了滿田的小麥,還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責任”與“友誼”的種子,在埃及人民心中種下了“信任”與“希望”的種子。
夜色漸深,尼羅河的風帶著溫柔的涼意,吹進窗戶。李陽和李悅已經睡熟,嘴角還帶著笑容,甦瑤靠在李淵身邊,手里拿著那份尼日利亞的邀請函,眼中滿是期待。李淵握著妻子的手,看著窗外的星空,心中默默許下心願——明年,他們要帶著“中埃2號”的種子,帶著兒女的期待,帶著中埃友誼的希望,在尼日利亞的土地上,種下新的麥田,收獲新的情誼。
他知道,這條路還很長,還有很多困難等著他們,但只要他們一家人在一起,只要他們堅守初心,就沒有跨不過的山、沒有渡不過的河。就像“中埃1號”的小麥,不管遇到多大的風沙、多旱的天氣,都能扎根土地、茁壯成長,結出滿田的碩果。
而這份“碩果”,不僅是金黃的小麥,更是跨越山海的情誼,是代代相傳的使命,是他和甦瑤用半生堅守的“家國情懷”——用一顆種子,暖一片土地;用一個家庭,連兩國人心;用一份初心,致更遠未來。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兵王歸回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