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 金線續新章田野間的傳承與山海外的回響
埃塞俄比亞阿達瑪光伏電站的晨光,總帶著幾分草原特有的清透。李陽天還沒亮就醒了,輕手輕腳地摸出枕頭下的《非洲農業土壤圖譜》,借著窗外透進來的微光翻到折角的一頁——那是關于光伏板下耐陰作物種植的章節,密密麻麻的批注里,還夾著幾張他手繪的橡膠林與光伏板共生的草圖。
“醒這麼早?”李淵的聲音從身後傳來,手里端著兩杯熱咖啡,杯壁上還沾著剛煮好的熱氣。他把咖啡遞給李陽,目光落在書頁上,“還在琢磨板下種植的事?”
李陽接過咖啡,指尖傳來的暖意順著喉嚨滑進心里“爸,我昨天跟阿貝聊了,他說周邊幾個村子的村民都願意試試,就是擔心種出來的作物賣不出去。咱們能不能跟國內的農產品電商合作,把這里的蔬菜、豆類賣到中國去?”
李淵笑著點頭,從背包里掏出一份文件“早給你準備好了。這是我跟國內‘農聯易購’平台的合作意向書,他們已經同意開闢‘中非金線農產品專區’,只要咱們的產品質量達標,就能直接對接國內市場。”
父子倆正說著,門外傳來李悅清脆的喊聲“爸爸,哥哥!媽媽說今天要帶我們去看牧民新村,還要教小朋友畫畫呢!”
兩人起身出門,看到甦瑤正幫李悅整理畫板背帶,身上穿的還是昨天那套深藍色工裝,只是領口別了枚小小的中國結——那是李悅去年親手編的,甦瑤走到哪兒帶到哪兒。“陽陽的種植方案,我已經跟當地農業部門溝通過了,他們願意土地勘測支持,還會組織村民參加種植培訓。”甦瑤一邊說,一邊把一份打印好的培訓計劃遞給李陽,“你看看,這是初步的課程安排,需要調整的地方咱們再商量。”
李陽接過計劃,看到上面不僅有中國農業專家的授課時間,還有當地老農戶的經驗分享環節,眼眶微微發熱。他知道,這份計劃里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父母熬夜打磨出來的——他們從來不會直接替他鋪路,卻總會在他需要的時候,遞上最堅實的支撐。
一行人驅車前往牧民新村時,草原上的晨霧還沒散盡。遠遠望去,一排排紅頂白牆的新房整齊排列,屋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在晨光中閃著微光,村口的水井旁,幾個牧民正用中文跟中國援建隊的工人打招呼。
“以前我們住的是茅草屋,雨季漏雨,旱季缺水。”陪同的當地官員穆罕默德指著新房,語氣里滿是感激,“是中國朋友幫我們建了新村,還打了水井,通了電網,現在我們不僅能用上穩定的電,還能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掙錢,孩子們也能去新學校讀書了。”
走進新村小學,教室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李悅抱著畫板跑進去,立刻被一群黑皮膚的小朋友圍了起來。她打開畫板,拿出彩筆,笑著說“我教你們畫中國的熊貓,你們教我畫非洲的長頸鹿好不好?”
孩子們興奮地拍手叫好,小手里的彩筆在畫紙上飛舞起來。不一會兒,一張畫滿熊貓、長頸鹿、光伏板和橡膠樹的“中非友誼圖”就完成了。李悅把畫送給校長,校長小心翼翼地把它貼在教室後面的牆上,笑著說“這是我們學校最珍貴的禮物,以後要讓每一屆學生都看看,中國和非洲的小朋友是好朋友。”
與此同時,李陽跟著穆罕默德來到新村旁邊的試驗田。幾名中國農業專家正在給村民講解耐陰作物的種植技巧,李陽蹲下身,接過專家遞來的幼苗,手把手教村民如何栽種“這個是中國的優質大豆品種,耐陰耐旱,產量高,而且富含蛋白質,種出來不僅能自己吃,還能賣給中國的超市。”
村民們听得認真,不時提出問題。有個叫卡瑪的老人,拉著李陽的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小伙子,我們信你!去年你爸爸教我們種的蔬菜,讓我們賺了不少錢,今年我們還跟著你種!”
李陽心里一暖,想起去年第一次跟著李淵來村里時,卡瑪老人還對他們的種植技術半信半疑。後來看到蔬菜豐收,賺到了實實在在的收入,老人才徹底放下顧慮,成了他們最堅定的支持者。他突然明白,所謂“金線”,從來不是冷冰冰的項目條款,而是人與人之間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信任與情誼。
中午時分,甦瑤接到國內項目組的電話,說有一批新的光伏設備已經運到港口,需要派人去對接。掛了電話,她有些歉意地看著孩子們“媽媽下午要去港口,不能陪你們了。”
“媽媽放心,我們會幫爸爸把試驗田的事做好的!”李悅拉著甦瑤的手,把一幅剛畫好的“太陽媽媽”遞給她,“媽媽,這是我畫的你,你就像太陽一樣,給非洲帶來了光明和溫暖。”
甦瑤接過畫,眼眶有些濕潤。她摸了摸李悅的頭,又看向李陽“陽陽,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隨時給我打電話。記住,不管遇到什麼困難,爸爸媽媽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驅車前往港口的路上,甦瑤看著窗外飛速掠過的草原風光,想起自己剛到非洲時的場景。那時的她,還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跟著老領導跑項目,因為語言不通,常常在談判桌上鬧笑話;因為不適應氣候,好幾次在工地上中暑。是李淵一直陪著她,教她如何跟當地官員溝通,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調整心態,如何在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項目里找到突破口。
如今,他們的孩子也踏上了這條“金線”,用自己的方式續寫著中非友誼的故事。甦瑤突然覺得,這條“金線”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河,從他們這一代人的腳下,流向孩子們的未來,也流向中非人民共同的明天。
傍晚時分,甦瑤從港口返回電站時,遠遠就看到試驗田邊圍滿了人。走近一看,原來是李陽和農業專家們一起,用無人機給試驗田澆水。無人機在天空中盤旋,水柱均勻地灑在幼苗上,村民們興奮地拍手叫好,紛紛拿出手機拍照。
“媽媽!你看我們的無人機!”李悅看到甦瑤,跑過來拉著她的手,“哥哥說,以後要用無人機幫村民們種地,這樣又快又好,還能節省很多人力。”
甦瑤笑著點頭,看向身邊的李淵。李淵會意地握住她的手,兩人相視一笑——他們知道,屬于孩子們的“金線故事”,才剛剛開始。
當天晚上,電站的會議室里燈火通明。李陽正在給中國員工和當地員工做種植項目的培訓,屏幕上展示著他做的ppt,里面不僅有詳細的種植技術講解,還有市場分析和收益預測。李悅坐在角落,一邊听一邊畫筆記,偶爾還會站起來,用稚嫩的聲音給大家解釋ppt里的插畫。
培訓結束後,阿貝走到李陽身邊,遞給他一張紙條“這是我們部落長老的聯系方式,他說想邀請你去部落里,給更多的村民講種植技術。”
李陽接過紙條,緊緊攥在手里。他知道,這張紙條不僅是一份邀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他轉頭看向父母,看到他們眼中滿是欣慰的笑容,突然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又重了幾分——但這份責任,讓他充滿了力量。
夜深了,李陽躺在床上,翻看著手機里的照片。有他和村民們在試驗田勞作的場景,有李悅和非洲小朋友一起畫畫的笑臉,還有父母在項目現場忙碌的身影。他想起父親曾經說過的話“所謂傳承,不是把我們走過的路再走一遍,而是在我們的基礎上,走得更遠,看得更廣。”
他拿出手機,給國內的同學發了條消息“我在非洲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這里有廣闊的田野,有淳樸的人民,還有無限的可能。你們要是有興趣,也來看看吧,這里需要更多的年輕人。”
發送成功的提示彈出時,窗外的月光正好灑在書桌上,照亮了他寫在筆記本扉頁上的一句話“讓金線延伸,讓友誼生長,讓每一片田野都充滿希望。”
而在遙遠的中國,“農聯易購”平台的辦公室里,工作人員正在加班加點地搭建“中非金線農產品專區”;在肯尼亞的光伏電站,中國工程師正在給當地員工做設備維護培訓;在坦贊鐵路的沿線,中國醫生正在給村民們做義診……
這條跨越山海的“金線”,正因為無數像李淵、甦瑤、李陽、李悅這樣的人的守護與傳承,變得愈發閃亮。它不僅連接著中國與非洲的土地,更連接著兩國人民的心;它不僅見證著經濟合作的成果,更見證著友誼的成長;它不僅照亮了非洲的夜晚,更照亮了中非人民共同的未來。
在未來的日子里,這條“金線”還會繼續延伸,會有更多的年輕人踏上這條道路,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續寫著屬于他們的“金線故事”。而這些故事,會像草原上的星星一樣,永遠閃耀在山海之間,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田,也永遠銘記在中非人民的心中。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兵王歸回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