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的東吳,有一位熠熠生輝的學者,他叫徐整,字文操,出生于豫章(今江西南昌),一生成就斐然,在文化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官至太常卿。太常卿作為古代重要官職,掌管禮樂郊廟社稷之事,這一任職不僅體現了徐整在當時的學識威望,也為他進行學術研究了諸多便利條件,使其能夠接觸到豐富的文獻典籍,為其學術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徐整最廣為人知的成就,當屬他對中國上古神話傳說的記錄與整理,其中《歷記》堪稱經典之作。在這部著作中,徐整以生動的筆觸,為後人呈現了盤古開天闢地的壯麗神話“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聖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 。”這個故事以獨特的想象力描繪了宇宙的起源,盤古在混沌中孕育成長,最終以自己的力量撐開天地,這種宏大的創世敘事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成為後世無數文藝創作的靈感源泉。而且,他還在書中記錄道“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 。”盤古死後化身萬物,世間的一切皆由他而來,這種將創世神與自然萬物緊密相連的觀念,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起源的深刻思考。《歷記》為現存文獻中最早詳細描述盤古開天闢地神話的著作之一,對中國神話學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盡管原書多已散佚,但其中的部分內容通過《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類書的征引得以保存,讓後人仍能一窺其魅力。
除了神話學領域,徐整在經學研究方面也頗有建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他撰寫了《毛詩譜》。《毛詩》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在古代文化傳承中佔據重要地位。徐整的《毛詩譜》對《詩經》進行了系統梳理和解讀,以“譜”的形式呈現《詩經》各篇的創作背景、時代順序等內容,為後人研究《詩經》了清晰的脈絡和豐富的參考資料,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這部經典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歷史背景以及古人的思想情感,推動了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那個戰火紛飛、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人們更多關注的是軍事、政治的角逐,但徐整卻專注于文化的傳承與創作。他的作品,無論是充滿奇幻色彩的神話著作,還是嚴謹的經學研究,都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雖然我們對他的生平細節了解有限,但僅從這些著作中,就能感受到他對知識的熱愛、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徐整就像一顆閃耀在三國東吳時期的文化星辰,他的學術成就不僅豐富了當時的文化寶庫,更為後世研究中國早期神話和《詩經》等經典了關鍵的線索和依據 ,在中華文化發展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