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記

第371章 隋朝官員徐善心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緩安甫 本章︰第371章 隋朝官員徐善心

    徐善心,字務本,東海郯人(今山東郯城),生于南朝梁末,卒于隋末江都之變,是陳代學者徐孝克之子,歷經陳、隋兩朝,以史學家的深厚學養與政治家的忠貞氣節留名青史。他自幼承襲家學,父親徐孝克通經史、善玄談的學風深深影響著他,再加上天資聰慧,幼時便展現出過人的學識——幾歲時便能誦習《毛詩》《尚書》,稍長更遍覽群籍,尤其精研史學與禮儀典制,為日後參與典籍整理、踐行儒家氣節埋下伏筆。

    在陳朝時,徐善心憑借門第與才學入仕,初任新安王主簿,後累遷東宮學士、度支郎中。陳後主在位時,朝政雖漸趨頹靡,但他始終專注于職事,常利用公務之余梳理陳朝典章。當時陳朝史館對前代史事的記載多有散佚,他便主動搜集史料,考訂異同,著手補撰陳朝國史的部分篇章,其治史的嚴謹態度已為同僚所熟知。不過,陳朝的國運已近盡頭,禎明三年(589年),隋軍渡過長江攻破建康,陳朝覆滅,徐善心作為陳廷官員,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

    隋軍入建康時,陳朝百官或逃或降,徐善心卻身著朝服坐于府中,待隋將登門時,他流涕叩首,稱“臣荷陳厚恩,不能救社稷之亡,何忍苟存”,一度欲以死殉國。隋將敬佩其氣節,將此事稟明隋文帝楊堅。楊堅素來敬重儒學之士,听聞徐善心的言行後贊嘆道“此真忠臣也”,不僅未加追責,反而遣使慰問,不久後召他入隋為官。起初徐善心以“亡國之臣,不敢仕新朝”為由推辭,後在隋文帝的再三征召與友人勸勉下,為避免家族受牽連,才赴長安就職,被授為通直散騎常侍,後改任秘書丞。

    入隋後的徐善心,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典籍整理與史學編纂中。隋文帝時期,朝廷正著力構建大一統王朝的文化體系,亟需梳理歷代禮儀制度以定新制。徐善心承襲父學,對三代以來的禮典尤為精通,遂受命參與修訂《五禮》。他遍歷秘書省藏書,比對《周禮》《儀禮》等古經與南北各朝的禮儀沿革,凡遇歧義之處便旁征博引,反復考辨,最終促成《隋禮》的修成,為隋朝禮儀制度的規範化奠定了基礎。此外,他還奉詔續修《梁史》與《陳史》,因親歷陳朝興衰,對陳朝史事的記載尤為詳實,其手稿後來成為唐初編纂《南史》《陳書》的重要依據。

    隋煬帝即位後,徐善心升任禮部侍郎,愈發受到重用。他曾多次隨隋煬帝巡幸各地,每到一處便考索當地歷史沿革與民風習俗,輯錄成篇上奏,既為朝廷施政參考,也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地方史資料。不過,隋煬帝後期窮奢極欲,三征高句麗、大修運河,致使民怨沸騰,徐善心雖身處朝堂,卻始終保持著清醒——他曾多次上書勸諫,建議煬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雖未被采納,卻也堅守著臣子的直諫本分。

    大業十四年(618年),江都之變爆發。當時隋煬帝滯留江都,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發動兵變,率兵闖入宮中弒殺煬帝,隨後召集百官,逼迫眾人擁戴自己為帝。百官多懼其威勢,或伏地稱臣,或倉皇逃竄,徐善心卻依舊身著朝服,緩步走入朝堂,面對宇文化及的威逼,始終昂首不拜。宇文化及的黨羽歷數其“抗命之罪”,他厲聲回應“主上雖有失德,然臣子無弒君之理!爾等叛逆弒主,欲逼忠臣附逆,何其謬也!”

    宇文化及見他不肯屈服,起初還想以官職誘降,稱“公若歸我,當不失封爵”,徐善心冷笑作答“我為隋臣,當盡臣節,豈肯與弒君賊為伍!”宇文化及惱羞成怒,命人將他關押起來。次日,叛軍再次逼迫他表態,徐善心依舊痛斥叛軍,最終被宇文化及下令處死,時年六十一歲。

    徐善心遇害後,其母範氏的舉動更顯徐家氣節——她得知兒子死訊後,不哭反嘆“吾兒為忠而死,是吾家門之榮!”隨後從容料理後事,神色自若。唐初平定天下後,唐太宗李世民為表彰徐善心的忠貞,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謚號“文節”,並將其事跡載入《隋書•忠義傳》。

    縱觀徐善心一生,承襲父學則典籍傳世,身處亂世則氣節不屈在陳亡時守節不辱,入隋後以學識助朝廷定典制,江都之變中以死明志,既延續了徐氏家族“學以載道、忠以立身”的家風,也為動蕩的隋末增添了一抹儒家士人的亮色,其治史的嚴謹與守節的堅貞,均成為後世稱頌的典範。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徐氏略記》,方便以後閱讀徐氏略記第371章 隋朝官員徐善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徐氏略記第371章 隋朝官員徐善心並對徐氏略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