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克生于南朝梁末,出身東海徐氏,為南朝著名文學家徐陵的同父異母弟。東海徐氏自晉宋以來便是江東望族,累世以文才與德行著稱,孝克自幼便浸潤于家學氛圍中。其母臧氏性慈慧,對孝克影響至深,《陳書》載其“少為父所愛,性至孝”,早年便以純孝聞名鄉里。梁代儒學雖受玄學與佛理沖擊,然官學未廢,孝克自幼入塾,遍習五經,尤精《周易》。他天資聰穎,過目成誦,且善思辨,常于同窗論難中出新意,時人嘆其“慧根天成,非積學所能逮”。及長,他游學建康,與當時名士袁憲、張譏等交游,清談之風漸長,其辯才初露鋒芒,為士林所矚目。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如野火燎原般爆發,建康城在熊熊戰火中淪陷,梁朝的江山社稷搖搖欲墜。在這場慘烈的戰亂中,徐孝克的家庭遭遇了巨大的變故,他的父兄被迫離散,各自逃亡,而家中年邁多病的母親臧氏則無人照料,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境。
面對如此艱難的局面,徐孝克毫不猶豫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深知母親的身體狀況不佳,需要悉心照料,于是他毅然決定減少自己的飲食,將節省下來的食物供奉給母親。每天,他自己僅僅食用一碗稀粥,卻把最好的食物留給母親。不僅如此,他還變賣了家中的衣物,換取母親所需的湯藥。
《陳書•孝行傳》中詳細記載了徐孝克在這段時期的孝行他日夜守候在母親身邊,衣不解帶,親自侍奉湯藥。由于長期的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身體變得形容枯槁,但他的母親的病情卻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逐漸好轉。他的孝順之舉傳遍了戰亂中的江南大地,人們無不為之感動。
然而,局勢日益危急,糧食短缺的問題愈發嚴重,徐孝克意識到,僅憑自己的努力已經難以同時照顧好母親和維持家庭的生計。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剃度出家,投身佛寺。
在南北朝時期,僧尼可以得到寺院的庇護,同時還能免除徭役。對于徐孝克來說,這無疑是在亂世中保護母親的一種無奈選擇。他在《與臧母書》中寫道“我身入空門,並非是忘記了親情,而是希望能夠保全母親的性命啊。”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他內心的痛苦和無奈,以及他對母親深深的孝順之情。
出家之後,徐孝克並沒有荒廢學業。相反,他充分利用佛寺中的藏書資源,潛心鑽研佛典和《周易》等經典著作。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思考,他將儒家的義理與佛教的教義融會貫通,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而且他的清談技藝也越發精湛成熟。
承聖三年(554年),梁元帝在江陵城被西魏大軍攻破後,自焚而死,梁朝宣告覆滅。與此同時,陳霸先在江南地區崛起,他率領軍隊平定了各地的叛亂,逐漸統一了江南地區,使得社會秩序逐漸恢復穩定。
在這個動蕩的時期,孝克因為母親思念他,決定放棄出家修行的生活,還俗歸家。當時的人們對他的這一舉動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贊他“既能在亂世中保全孝道,又能在治世時回歸世俗,這種進退自如的行為實在是令人欽佩”。
永定元年(557年),陳霸先廢掉了梁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建立了陳朝。此時,徐陵已經在朝廷中擔任了重要職務,位高權重。由于孝克的才學和孝名遠揚,他被徐陵舉薦為太學博士,從此正式踏入仕途。
孝克為官清廉,不貪圖榮華富貴和名利。在擔任太學博士期間,他致力于整頓學風,獎勵和提拔有才華的後輩學子,因此深受學生們的敬重。
到了陳文帝天嘉年間,孝克被升遷為國子助教,負責講授《周易》這門課程。他的授課方式深入淺出,常常引用佛教的義理來印證儒家的教義,使得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每次他講課的時候,前來听課的人常常多達數百人,甚至導致了館舍都無法容納這麼多學生的情況。
宣帝太建年間,孝克經過多次升遷,最終擔任了國子祭酒這一要職,負責執掌國家的最高學府。在這個職位上,他對學制進行了改革和整頓,刪除和修訂了一些經注,為南朝後期儒學的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徐孝克的孝行貫穿一生,至晚年尤顯。母親臧氏年逾九十,孝克“每旦朝服,親侍盥洗,食必親嘗”,即便身居高位,從未懈怠。一次臧氏患病,醫方需用一味罕見藥材,孝克四處尋訪不得,竟“焚香禱告,願減己壽以延母年”,俄而有鄰人贈藥,時人以為孝感所致。他不僅孝于親,更推己及人。任地方官時,見鄉里有孤老無依者,常“私俸賑濟,歲以為常”,甚至將朝廷賞賜的良田變賣,用以修建養老院。《陳書》贊其“以孝立身,以仁治世,斯為南朝士大夫之楷模”。
徐孝克在學術上造詣深厚,尤精《周易》,著有《周易義疏》十卷,融合漢儒象數與魏晉玄學,兼采佛理中的辯證思維,自成一家之言。其注疏“簡約明了,義理精微”,對後世易學發展影響深遠,唐代孔穎達撰《五經正義》時,多有引述。他亦是南朝清談的代表人物,善以《周易》為核心,與名士論難。史載其“清談之時,辭氣從容,義理環生,听者忘倦”,與張譏、周弘正等並稱“陳代清談四大家”。其清談不僅重言辭之美,更強調“經世致用”,主張“談玄者當明世事,不然則為空談”,體現了南朝後期士大夫務實的一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陳後主至德年間,徐孝克已年過七旬,上表乞骸骨,後主不許,特賜“歸家講學,朔望入朝”。晚年他隱居建康東郊,“聚徒講學,以《周易》授弟子”,弟子中不乏後來隋初名臣,如王劭、劉焯等。禎明三年(589年),隋滅陳,孝克雖已年邁,仍以“江南遺老”身份,勸誡陳室舊臣“順應天命,保民安身”,避免了部分戰亂。
徐孝克卒于隋開皇年間,享年八十余歲。其一生跨越梁、陳、隋三朝,以孝行立世,以學術傳名,更以亂世中的堅守與治世中的擔當,成為南朝士大夫精神的縮影。《陳書》作者姚思廉評曰“孝克之孝,感天動地;孝克之學,貫通儒釋。南朝三百載,士風之醇,莫過于此。”
徐孝克的一生,宛如南朝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
在梁末戰亂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徐孝克也未能幸免,他在戰亂中四處漂泊,歷經磨難。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中,他始終堅守著“孝”的信念,將其作為自己立身的根本。
隨著陳代的興起,社會逐漸恢復穩定,進入了一個治世的階段。徐孝克也迎來了人生的轉機,他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學識,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參與到國家的復興事業中。
然而,好景不長,王朝的更迭再次帶來了動蕩。盡管時局變幻,徐孝克卻始終保持著內心的平靜和堅定。他以“學”為濟世之具,不斷提升自己的學問和修養,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徐孝克的人生軌跡充滿了戲劇性。他曾經出家為僧,但後來又還俗入世。這種儒釋兼修的經歷,不僅反映了南朝思想的多元融合,更彰顯了他在時代洪流中的堅守和獨立思考。
在門閥制度漸趨衰落、社會價值觀重構的南朝後期,徐孝克以其卓越的德行和才學,成為了當時社會的楷模。他的故事被廣泛傳頌,為後世樹立了“士當如何自處”的典範。
徐孝克的影響遠及隋唐,他的思想和行為對當時及後世的文化、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他的生平事跡仍然是史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備受矚目。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