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猛,這位秦代的刑徒工匠,其名雖未見于《史記》等正史,卻因一件出土的陶片而在兩千年後被世人知曉,為我們揭開了秦代底層工匠的生存一角。
從陶片刻文“贛榆徐猛,誤期劓鼻”可知,徐猛的籍貫是贛榆。贛榆地處今江甦東北部,在秦代屬東海郡。這一記載也印證了徐人東遷的史實——早在商周時期,徐國作為東夷大國,其族人活動範圍主要在淮河中下游,後歷經戰亂遷徙,部分徐人逐漸東遷至贛榆一帶,徐猛便是這一支東遷徐人的後裔。在贛榆的歲月里,徐猛或許繼承了祖輩的手藝,成為一名技藝嫻熟的工匠,靠著一雙巧手維持生計,那時的他,大概從未想過自己的人生會與千里之外的秦始皇陵產生交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彰顯皇權、厚葬自己,下令修建規模宏大的驪山陵墓,這項工程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從全國各地征調了數以萬計的刑徒、工匠參與其中,徐猛便是這龐大群體中的一員。或許是因為徭役征發,或許是因其他緣由,他離開了熟悉的贛榆,被編入修陵的隊伍,輾轉來到臨潼。
在秦代嚴苛的法律體系下,修陵工程有著嚴格的工期要求,任何延誤都可能招致重罰。徐猛作為工匠,負責的或許是陵墓中某一部分的修建或器物制作,他日復一日地在工地上勞作,承受著繁重的勞動強度。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他負責的工序未能如期完成,觸犯了秦法。按照陶片所記“誤期劓鼻”,他因此受到了“劓鼻”的刑罰,這是一種極其殘酷的肉刑,不僅帶來身體上的劇痛,更會留下終身的印記,讓他在人群中難以抬頭。
遭受刑罰後,徐猛的處境愈發艱難。在等級森嚴的秦代社會,刑徒的地位極其低下,他們不僅要繼續從事高強度的勞動,還可能面臨更多的欺凌與壓迫。但他或許並未因此倒下,依舊在工地上默默勞作,用殘存的力量完成著自己的任務。只是,那道失去鼻子的傷痕,時刻提醒著他秦法的殘酷,也見證著底層民眾在強權之下的無奈與掙扎。
最終,徐猛沒能活著離開驪山工地。他與其他無數不知名的刑徒、工匠一樣,在耗盡了最後一絲力氣後,被草草掩埋在修陵人墓中。他的生命終結于驪山腳下,沒有墓碑,沒有記載,仿佛從未存在過。直到兩千多年後,考古工作者在臨潼秦陵修陵人墓中發掘出那塊刻有他名字和遭遇的陶片,這位秦代工匠的故事才得以重見天日。
徐猛的生平,雖僅寥寥數字見于陶片,卻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秦代法律的嚴苛無情——僅僅“誤期”便施以肉刑,印證了史書中關于秦法“輕罪重罰”的記載;更讓我們了解到徐人東遷的具體軌跡,補充了《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未涉及的細節。這位普通的刑徒工匠,用自己的遭遇,為我們還原了秦代社會底層民眾的真實生存狀態,成為那段遙遠歷史中一個鮮活而沉重的注腳。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