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記

東晉大臣徐廣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緩安甫 本章︰東晉大臣徐廣

    徐廣公元 352 年  公元 425 年),表字野民,乃是東莞郡姑幕縣人士現今位于山東省莒縣一帶)。他降生于晉穆帝永和八年,最終在宋文帝元嘉二年與世長辭,享盡天年七十四載。這位徐廣,乃是東晉時期聲名遠揚的官員以及造詣深厚的歷史學家,同時亦是徐邈之弟。

    讓我們一同回溯徐廣的人生歷程。早年間,徐廣出生于一個對書籍充滿熱愛之情的世家大族,其家族世世代代皆痴迷于閱讀各類典籍。而到了徐廣這一代,更是將這種對知識的追求推向了極致,他對于各種學問的鑽研可謂深入骨髓。無論是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還是神秘莫測的陰陽術數,無一不被他納入研究範疇,並取得了頗高的成就。

    後來,謝玄出任本州刺史之時,一眼相中了才華橫溢的徐廣,遂任命他擔任從事西曹一職。此後不久,徐廣又有幸得到譙王司馬恬的賞識,受邀成為鎮北參軍。由于徐廣學識淵博且多才多藝,很快便引起了晉朝孝武帝的關注。孝武帝深知此人乃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毫不猶豫地委任他為秘書郎,並安排他在秘閣之中負責校書工作。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協助徐廣開展工作,孝武帝還特意為他增添了不少得力的助手官員。在此期間,徐廣兢兢業業,憑借著自身卓越的才學和嚴謹認真的態度,贏得了眾人的一致贊譽。之後,他再次得以升遷,轉任員外散騎侍郎,但校書的重任依舊未曾改變。

    在那風雲變幻的隆安年間,朝堂之上波譎雲詭、暗流涌動。時任尚書令的王旬慧眼識珠,大力舉薦他擔任祠部郎這一重要職務。

    彼時,會稽王的世子司馬元顯權傾朝野,被任命為錄尚書事。此人野心勃勃,妄圖讓朝中百官皆對其頂禮膜拜、恭敬有加。為此,他授意宮中的徐廣進言獻策,提出了一項令人瞠目結舌的建議︰要求所有內外大臣均需遵守部下禮儀,向司馬元顯致以崇高敬意。此議一出,滿朝嘩然,但迫于司馬元顯的權勢,眾人敢怒而不敢言。

    然而,正直善良的徐廣卻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悔恨之中。盡管這個提議並非出自他的本心,但畢竟是由他之口說出,間接導致了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出現。每當想起此事,徐廣便心如刀絞,愧疚之情難以自抑。

    不過,司馬元顯似乎並未在意徐廣內心的掙扎,反而因其才華出眾,將他舉薦為中軍參軍。此後不久,徐廣憑借著自己卓越的能力和出色的表現,再次得到晉升,榮升為領軍長史。

    時光荏苒,局勢突變。桓玄崛起並開始輔佐晉朝,他同樣看中了徐廣的文韜武略,于是委以重任,聘請他擔任大將軍文學祭酒一職。至此,徐廣的仕途之路愈發坦蕩,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在義熙初年的時候,劉裕下達命令讓他負責編寫一部名為《車服儀注》的重要書籍。鑒于他卓越的才華和深厚的學識,劉裕毫不猶豫地任命他擔任鎮軍諮儀參軍這一要職,並兼任記室官。由于出色完成任務且表現優異,他還被封為樂成縣五等侯,可謂是名利雙收。

    此後不久,他又迎來了職業生涯中的一次轉機,被調任為員外散騎常侍一職,同時繼續兼任著著作郎。這個時期的他,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備受器重。

    時間來到了義熙二年公元 406 年),尚書向朝廷呈上一份奏疏。其中提到︰“微臣們深知自古以來,左史官專門負責記錄人們所說的話語,右史官則專注于記載各類事件。像《乘》《志》這類書籍曾在晉國與鄭國聲名遠揚,而《陽秋》更是在魯國備受推崇。自從我朝建立以來,歷經復興晉朝的偉大歷程,文化道德風尚以及歷代帝王的典籍史冊,都能在現存的史書中清晰可辨。然而自太和年間往後,已經經歷過三位皇帝的統治,但他們的風采神韻以及那些堪稱聖賢的光輝事跡,卻幾乎快要成為久遠的古代歷史了。因此,經過我們眾人的共同商議,一致認為應當委任著作佐郎徐廣來負責編撰本朝的國史。”這份奏疏很快就得到了回應,詔書明確表示︰“前朝的高尚德行廣泛傳播于世,如果不將其載入史冊之中,實在是一大憾事。理應將這些寶貴的史實詳細記錄下來,以便能夠永久流傳後世。那麼就讓徐廣著手開展這項工作吧!”就這樣,徐廣肩負起了書寫國家歷史的重任,開始全身心投入到這項意義深遠的事業當中。

    義熙六年公元 410 年),這一年對于徐廣來說可謂是仕途順遂、官運亨通。他先是被任命為散騎常侍一職,負責侍從皇帝左右、規諫過失等事務。不久之後,因其德才兼備且聲名遠揚,又兼任了徐州大中正之職,負責品評當地人物,舉薦賢能之才。緊接著,徐廣再次得到擢升,轉任正員常侍,地位愈發尊崇。

    然而,徐廣並未因此而滿足于現狀,他繼續兢兢業業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在此期間,雖然他身兼數職,但原本兼任的著作佐郎職務依舊保留著,未曾有絲毫懈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義熙十二年公元 416 年)。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徐廣終于完成了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巨著——《晉記》。這部史書共計四十六卷,詳細記載了東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堪稱研究那段歷史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

    當徐廣將這部凝聚著無數心血與智慧結晶的《晉記》呈獻給朝廷時,滿朝文武皆為之驚嘆贊賞。憑借此功績,徐廣得以升遷至秘書監這一要職,負責掌管宮廷藏書以及編修國史等工作。

    其實,早在桓玄篡位之時,徐廣就展現出了對晉安帝的一片赤誠忠心。當時,晉安帝被迫從皇宮遷出,處境艱難。而徐廣始終陪伴在其身旁,目睹君主遭受如此磨難,心中悲痛萬分。他那發自內心的哀傷之情溢于言表,深深地震撼並感動了周圍的眾人。

    話說那宋朝年間,高祖劉裕順應天命,接受了晉安帝的禪讓。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標志著東晉王朝的終結與宋朝的興起。而當晉恭帝退位之時,眾人皆沉浸于新朝建立的喜悅之中,唯有一人顯得格外哀傷——此人便是徐廣。

    只見徐廣涕淚橫流,悲不自禁,其悲痛之情溢于言表。一旁的謝晦見狀,不禁眉頭微皺,輕聲說道︰“徐先生啊,您如此這般表現,似乎有些過了頭呢。”面對謝晦的質疑,徐廣緩緩止住淚水,但臉上仍殘留著深深的悲傷之色。

    他深吸一口氣,然後鄭重地回應道︰“謝大人有所不知,我與您處境迥異。您乃是新皇帝的佐命功臣,有幸遇上這千年難逢的大好時機,自是春風得意、前途無量。然而,我卻曾深受晉朝的隆恩厚愛,對舊主心懷眷戀,難以割舍這份深情厚誼。故而此刻才會如此痛心疾首。”說完,徐廣再次長嘆一聲,心中的感傷愈發沉重起來。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了永初元年公元 420 年)。此時,已坐穩皇位的高帝劉裕有感于徐廣的博學多才以及其忠貞不二的品性,特地下詔稱贊道︰“秘書監徐廣學富五車、見識廣博,且為人忠厚淳樸。在職期間更是兢兢業業、恭敬肅穆,實乃不可多得之良臣。今朕特封其為中散大夫,以示嘉獎。”此詔一出,滿朝文武無不對徐廣的德才兼備表示欽佩,而徐廣也因這份殊榮而備受敬重。

    好學到老

    徐廣,這位飽學之士,面對高祖的賞賜與恩賜,毅然決然地上表婉拒。他的這一舉動令高祖為之動容,最終高祖同意了他的請求。然而,高祖對他的贊賞並未因此而減少半分,反而賜予他極為豐厚的物資作為獎賞。

    徐廣一生酷愛學習,這種熱愛貫穿了他的整個人生歷程。即便年事已高,白發蒼蒼,他依然保持著那份對知識的執著追求,每日手不釋卷,沉浸于書海之中。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冬臘月,他從未有過絲毫懈怠。

    時光如同白駒過隙一般匆匆流逝,歲月就好似織布的梭子飛速轉動。轉瞬間便來到了元嘉二年,也就是公元 425 年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就在這一年,徐廣這位歷經風雨滄桑的智者,終于結束了他漫長且充實無比的人生旅途,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七十四歲高齡。

    雖然徐廣已然逝去,但是他生前留下來的那些凝聚著智慧與心血的成果,卻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一般,永遠散發著耀眼奪目的光芒。尤其是他精心撰寫而成的《答禮問》這部著作,其中涵蓋了多達一百余條精妙絕倫、發人深省的問答內容。即便到了今時今日,這些珍貴的文字依然被廣大民眾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和學術研究之中,成為了後代子孫們不斷汲取知識養分、深刻領悟為人處世之道的無價之寶。

    說起徐廣這個人,就連當時威名赫赫的劉裕都對他贊不絕口,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身為秘書監的徐廣先生啊,真可謂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他那淵博的學識簡直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而且他的品德更是純潔質樸、高尚無暇,恰似那生長在污濁池塘之中卻依舊能夠保持自身潔淨無瑕的青色蓮花一般,令人心生敬仰之情。”不得不說,這樣的稱贊對于徐廣而言絕對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

    主要成就之冰雹為害上書

    在那個時候,狂風大作,伴隨著碩大的冰雹從天而降,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災害。徐廣目睹此景,心急如焚,于是他毅然決然地向高祖呈上了一封言辭懇切的書信。

    信中,徐廣這樣寫道︰“大風和冰雹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然而它們未必僅僅只是天災而已。回顧古代那些聖賢之人,每當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他們總會心懷敬畏與恐懼,並以此為契機努力修養德行。實際上,這正是一種能夠重振朝綱、興盛國家的有效途徑啊!”

    接著,徐廣回憶起往昔自己曾在高祖麾下效力的歲月,感慨萬分地道︰“當初您剛剛舉義之時,那真是威風凜凜、神勇無比啊!順應天命、順從民心,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速地平定了叛亂。不僅如此,您還始終保持著謙遜謹慎的態度,生活節儉樸素,日以繼夜地辛勤操勞,正因如此,才使得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們能夠在短時間內重獲安寧,這般成效可謂顯著非凡,令人贊嘆不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然後,徐廣話鋒一轉,誠懇地指出了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近些日子以來,事務繁雜眾多,所取得的戰功也是數不勝數。然而,由于工作量過大,有些功臣的功績未能得到及時準確的記載;同時,國家政事千頭萬緒,要想一下子將所有紛繁復雜的瑣事都處理妥當,確實並非易事。此外,部分法令制定得過于細致嚴密,導致朝中的群臣們心生畏懼。雖然如今糧食豐收,價格低廉,但民眾的品性卻並未因此而有所改善。再者,行政機構的設置出現了重疊冗余的現象,可奇怪的是,盜賊依舊頻繁出沒,搶掠之事時有發生。”的確如此啊!風俗一旦敗壞想要扭轉過來絕非易事,而且某些人心中所懷有的怨恨也難以輕易消除。遙想當年義熙年初之時,情況與現今相比著實存在著諸多差異。這究竟是為何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喜愛安穩、渴望安寧乃是黎民百姓與生俱來的本性;習慣于遵循傳統習俗,對那些標新立異、離經叛道之事心生厭惡,則是人之常情,也是所有人共通的特點所在。總而言之,獎賞與懲罰理應順乎民心民意,表揚與批評也需符合眾人之心。唯有如此行事,朝廷上下才能相安無事,社會方能穩定和諧,而您這位公正賢明的大人其威望必定會愈發崇高,令人敬仰有加。我此番言論或許並無什麼高深莫測的大道理,但我衷心地期望明公能夠私下里仔細揣摩一下我這微不足道的一片赤誠之心吶!

    賜予官職上表

    徐廣上表說︰“我年老力衰,上朝朝拜總是缺席,在都城居住,只會更增加我的懈惰行為。我家祖墳在晉陵,自己又在京口長大成人,我常戀憶故舊,回憶當年,每每使我暮年心緒深深感動。我兒子徐道玄才能不高,但蒙受皇恩,正在京口作縣令,我請求隨同他在那里,回到故鄉養老。我的心意如果得以實現,即使是死了也沒有怨恨。”

    此人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諸子百家及各類數術之學皆有所涉獵,並能融會貫通,可謂是學識淵博之士。在孝武帝在位之時公元 373 年之後),因其廣博的學問而被任命為秘書郎一職。

    到了寧康元年,他更是肩負起廣泛校對秘閣四部圖書的重任。這些書籍總計達三千六百卷之多!不僅如此,他還積極提議並成功增設了國家圖書館的職員數量,極大地增強了秘閣校書以及整理工作的力量。此後,盡管他的官職升至員外散騎侍郎,但依然一如既往地負責校書工作,且一直主管著秘書省內的典籍校對事宜。

    待到義熙初年,他因功受封為樂成侯,並兼任著作之職。不久後,他接受朝廷命令開始撰寫《國史》和《車服儀注》兩部重要著作。就在這段時間里,他親自主持編撰完成了《晉義熙四年秘閣四部目錄》,這部目錄成為當時整個國家圖書的總綱。只可惜,如今此目錄已經失傳于世。

    時光荏苒,到了義熙十二年公元 416 年),歷經多年努力,他終于編寫出一部共計四十六卷的巨著——《晉紀》。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這部史書現今也已散失不見。最終,他的仕途一路高升,直至擔任秘書監一職。但後來隨著劉裕篡位建立宋朝,他毅然決然地辭去官職回歸家鄉。

    此外,他一生著述頗豐,曾有文集五卷流傳于世,還有十二卷的《史記音義》。只是歲月無情,這些作品都未能逃脫失傳的命運,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軼事典故

    話說當年李太後不幸離世,這一消息傳來,滿朝皆驚。眾人紛紛對如何操辦喪事以及相關服喪事宜展開了激烈討論。就在此時,徐廣站出來發表了一番獨到見解。

    徐廣侃侃而談道︰“諸位大人,太皇太後之名位中正,其地位尊崇無比,乃是當今聖上的生父祖母啊!如此重要人物仙逝,我們自當全力以赴,將所有禮儀籌備周全,務必使其情義得以最大程度地彰顯。據我所知,昔日《陽秋》中有言,母親會因其子之尊貴而自身亦顯尊貴。如今既已稱太皇太後為夫人,那麼其禮服理應完全依照正式皇後之規格待遇來置辦才是。正因如此,《成風》這部典籍中大書特書夫人名號,文公更是為其服孝長達三年之久呢。

    再說說咱們這位聖上與太皇太後之間的關系吧。孫子對于父親的生母,那可是血濃于水、情深義重吶!而且,尊崇禮遇祖父母之舉,絕不會對孫子造成任何壓迫或不利影響。所以依我之見,原本就應當守孝不虧,全心全意盡到孝道。然而,若有人覺得此前並無明確條文規定此種情形下該如何行事,那麼在面對疑慮時,我們理當在兩種可能的選擇當中選取更為重視禮法的那種方式。綜上所述,我認為應當視太皇太後如同聖上之親祖母一般看待,並為之服孝整整三年方才妥當啊!”

    徐廣這番言論一出,頓時引得朝堂之上一片嘩然。眾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最終還是決定采納他的提議。于是乎,一場盛大而莊重的葬禮及服喪儀式就此拉開帷幕……

    歷經兩朝,博學多才,為官如此,可謂盡忠。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徐氏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徐氏略記》,方便以後閱讀徐氏略記東晉大臣徐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徐氏略記東晉大臣徐廣並對徐氏略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