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其樂自得 本章︰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魯哀公十四年的暮春,魯國曲阜的藏書室里彌漫著陳舊的竹簡氣息。孔子盤腿坐在鋪著莞席的矮榻上,面前攤開的《尚書》竹簡已有多處磨損,最上面的 “堯典” 篇,“克明俊德” 四個字被摩挲得發亮,竹縴維的紋路像老人手上的青筋。他右手握著青銅刀筆,筆尖在 “以親九族” 的 “親” 字上懸停片刻,然後輕輕刮去旁邊一個模糊的墨點 —— 那是多年前批注時不小心蹭上的。

    子張跪在案前研墨,墨錠在陶硯里研磨出細膩的黑色,他見夫子對著一片竹簡出神,那竹簡邊緣已經開裂,用細麻繩捆了三道,便輕聲問︰“夫子洞悉古今,從堯舜到商周的禮樂無所不通,莫非生而知之?”

    孔子抬起頭,陽光透過木窗欞在他花白的鬢發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眼角的皺紋里還沾著一點墨痕。他放下刀筆,指了指滿室堆疊的竹簡 —— 這些竹簡從牆角一直堆到屋頂,有的用韋繩捆著,有的用麻繩系著,上面標注著 “詩”“書”“禮” 等字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述而》記載的這句自白,像一把青銅鑰匙,打開了孔子求知的心扉。“非生而知之” 不是故作謙虛的客套,是對知識來源的理性認知 —— 就像他手里的竹簡,每一個字都需要刻上去,而不是天生就有;“好古” 不是對過去的盲目迷戀,是對傳統智慧的尊重,如同農民珍惜祖輩傳下的農具;“敏以求之” 不是笨鳥先飛的勤奮,是 “學而不厭” 的執著,像匠人打磨玉器,日復一日不知疲倦。這種對知識的敬畏與追求,藏著儒家 “學而知之” 的密碼︰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天賦的高低,而在于後天的勤勉,正如《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無論通過何種途徑獲得知識,最終的價值是相同的。從孔子摩挲的竹簡到當代圖書館的書籍,這種 “好古敏求” 的精神始終是文明傳承的動力。

    一、非生而知之︰對天賦神話的破除

    “生而知之” 在先秦時期是人們對 “聖人” 的普遍想象。《周易?系辭》記載伏羲 “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不需要學習就能洞察天地規律;《帝王世紀》說神農 “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天生就具備辨識藥性的能力。這些傳說中的聖人被認為是 “生而知之” 的典範,仿佛他們的智慧是與生俱來的禮物。

    孔子卻明確否認自己屬于此類。《論語?季氏》中,他將認知途徑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他承認 “生而知之” 是最高境界,但並不認為自己達到了這種境界。這種否認不是謙虛的客套,而是對知識來源的清醒認知 —— 就像他在《論語?子罕》中說的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面對普通人的提問,他並非憑借天賦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追問正反兩面來探求真相,這種 “無知” 的坦誠,恰恰證明了他 “非生而知之”。

    孔子的 “非生而知之” 有諸多具體實踐佐證。年輕時,他 “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在魯國的太廟參加祭祀典禮時,對每一項禮儀都要詳細詢問︰祭品如何擺放,樂舞如何編排,司儀如何致辭。有人在背後嘲笑︰“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鄹人是指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任鄹邑大夫,這些人嘲諷孔子出身低微卻裝作知禮。孔子听到後坦然回應︰“是禮也。”《論語?八佾》)—— 我詢問的正是禮的細節,這本身就是知禮的表現。這種不恥下問的態度,與 “生而知之” 的天賦神話形成鮮明對比。

    中年時,孔子向師襄子學琴的經歷更能說明問題。《孔子家語?辯樂》記載,師襄子教他一首曲子,他練了十天還在重復同一首。師襄子說︰“可以益矣。”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答︰“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我已經熟悉曲調,但還沒掌握彈奏的技法)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已習其數,可以益矣。” 孔子又答︰“丘未得其志也。”還沒領悟曲子表達的情感)再過幾天,師襄子說︰“已習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仍答︰“丘未得其為人也。”還沒體會到作曲者的人格)直到有一天,他 “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突然說︰“丘得其為人矣︰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這個人皮膚黝黑,身材高大,目光遠大,能統御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師襄子听後起身行禮︰“此曲名《文王操》也。” 這段學琴經歷耗時數月,從熟悉曲調、掌握技法,到領悟情感、體會人格,層層深入,完全依靠後天的勤勉而非天賦,生動展現了 “學而知之” 的過程。

    對比 “生而知之” 的神話,更能凸顯 “學而知之” 的價值。《莊子?秋水》記載 “夏蟲不可語冰”,強調認知的局限性 —— 夏天的蟲子從未見過冬天的冰雪,無論如何解釋都無法理解。但孔子認為,即使存在認知局限,通過持續學習也能不斷突破。他的學生子貢曾說︰“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孔子的知識不是來自某個固定的老師,而是廣泛學習的結果︰向老子問禮,向萇弘學樂,向郯子問官名,甚至從普通百姓的言行中汲取智慧。這種 “學無常師” 的態度,打破了 “天賦決定論” 的迷信,證明知識如同河流,是由無數溪流匯聚而成,而非天生的涌泉。

    “非生而知之” 的深層意義,在于確立 “人人可學” 的平等觀。孔子主張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無論出身貴賤、天賦高低,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他的弟子中,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是貧困的士子;子貢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是成功的商人;子路 “卞之野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是粗魯莽撞的武夫;子張 “為人儀表甚偉”《孔子家語?弟子行》),卻曾被孔子批評 “師也過”《論語?先進》)。這些背景各異的弟子,都能通過學習獲得智慧,正如《荀子?勸學》所說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天賦並非決定因素,善于借助學習的方法才能成就自我。孔子的 “非生而知之”,實際上是向所有人宣告︰知識的大門對每個人敞開,能否進入只取決于是否願意付出努力。

    二、好古︰對傳統智慧的敬畏與傳承

    “好古” 的 “古” 在孔子語境中有著特定內涵,主要指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化與歷史經驗。《說文解字》解釋 “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十口” 象征眾人傳承,強調 “古” 是前人經驗的積累與傳遞。對孔子而言,“古” 不是僵化的過去,而是蘊藏著治國理政、修身養性智慧的寶庫,如同《尚書?泰誓》所說 “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古代的箴言能夠指導現實的行動。

    孔子 “好古” 並非盲目復古,而是因為他認為 “三代之治” 蘊含著永恆的智慧。《論語?八佾》中,他明確表示︰“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周朝借鑒了夏朝和商朝的制度,又加以改進,形成了繁榮的禮樂文化,因此他選擇遵從周禮。這種 “從周” 不是復古守舊,而是對優秀傳統的理性繼承 —— 就像農民選擇優良的種子,不是因為它來自古代,而是因為它能適應現實的土壤。他對周禮也並非全盤接受,而是主張 “損益”《論語?為政》),保留合理部分,改進不適應時代的內容,如他所說 “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論語?子罕》),古代用麻布做禮帽符合禮制,但現在用絲綢更節儉,他便贊同從眾,這種 “好古而不泥古” 的態度,使傳統智慧能夠與現實需求相融合。

    “好古” 的具體表現,在于孔子對古籍的系統整理與深入研究。晚年回到魯國後,他集中精力 “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史記?孔子世家》),對古代文獻進行大規模的整理。《詩經》原本有三千多篇,流傳過程中出現諸多重復和低俗內容,他 “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者”《史記?孔子世家》),精選出三百零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史記?孔子世家》),使這些詩歌能夠配合禮樂演奏。《尚書》記載上古時期的重要史事,原本散亂無序,他 “序其事,斷自唐虞以下,訖于秦繆”《漢書?藝文志》),按時間順序編排,使堯、舜、禹、湯、文、武的事跡形成完整脈絡。

    這種整理不是簡單的編輯工作,而是 “述而不作”《論語?述而》)的再創造。孔子在篩選和編排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如《春秋》這部史書,他 “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史記?孔子世家》),對歷史事件的記載字斟句酌,通過 “微言大義” 傳遞褒貶態度。例如,《春秋?隱公元年》記載 “鄭伯克段于鄢”,看似簡單的六個字,實則蘊含深意︰稱 “鄭伯” 而非 “鄭公”,諷刺鄭莊公對弟弟失教;稱 “克” 而非 “伐”,暗示雙方如同仇敵;稱 “段” 而非 “弟”,批評共叔段的僭越。這種 “春秋筆法”,使歷史記載不僅是事實的記錄,更是價值的傳遞,體現了 “好古” 與 “致用” 的統一。

    “好古” 與 “知今” 在孔子那里相輔相成。他說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復習舊知識能夠獲得新理解,這正是 “好古” 的目的 —— 不是為了回到過去,而是從過去中汲取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周游列國時,他每到一個諸侯國,必 “觀其風俗,考其政制”《孔子家語?六本》),對照古代制度分析利弊。在衛國,他見人口繁盛,便對冉有說︰“庶矣哉!” 冉有問︰“既庶矣,又何加焉?” 孔子答︰“富之。” 冉有再問︰“既富矣,又何加焉?” 孔子答︰“教之。”《論語?子路》)這種 “庶之→富之→教之” 的治理思路,正是借鑒了周公 “敬德保民” 的思想,將古代的治國理念應用于現實,可見 “好古” 是 “知今” 的工具,傳統是照亮現實的鏡子。

    對比墨子 “言必稱堯舜” 的復古傾向,更能顯現孔子 “好古” 的理性。墨子也推崇古代聖王,但主張 “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更傾向于回到更古老的夏朝制度,帶有濃厚的復古色彩。而孔子 “從周”,是因為周朝制度 “損益可知”《論語?為政》),具有可改進的空間,能夠適應時代發展。他稱贊子張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認為歷史是在繼承中發展的,這種辯證的歷史觀,使 “好古” 避免了淪為復古主義的危險,正如《周易?系辭》所說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對傳統的合理繼承才能實現長久發展。

    三、敏以求之︰勤勉執著的求知實踐

    “敏以求之” 的 “敏”,《說文解字》解釋為 “疾也”,指動作迅速、反應敏捷,在求知的語境中特指勤奮不怠、堅持不懈。孔子的 “敏” 不是一時的熱情,而是貫穿終身的學習態度,正如他在《論語?述而》中所說的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即使到了晚年,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

    孔子 “敏以求之” 的勤奮有諸多具體表現。晚年研讀《周易》時,他 “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串聯竹簡的熟牛皮繩因反復翻閱而多次磨斷,需要弟子重新編連。《周易》的卦象和爻辭晦澀難懂,他卻反復揣摩,甚至為其作注,即《易傳》中的 “彖辭”“象辭” 等,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據《孔子家語?好生》記載,他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這種對知識的渴望,即使到了晚年也未曾衰減,如同《周易?乾卦》所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敏以求之” 不僅體現為勤奮,更注重方法的得當,包括 “學思結合” 與 “學行結合” 兩個方面。《論語?為政》中,孔子強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缺一不可。他在研究《周易》的 “困卦” 時,不僅誦讀 “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的卦辭,更結合自己在陳蔡之間 “七日不火食” 的經歷,思考困境中堅守道義的意義,最終領悟到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的道理。這種將書本知識與人生經驗相結合的思考,使學習不再是機械的記憶,而是智慧的生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中的 “習”,不僅是復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實踐應用。孔子學禮之後,“入太廟每事問”,通過參與祭祀典禮來實踐禮儀知識;學樂之後,“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與他人唱歌時,若對方唱得好,必定請其再唱一遍,然後自己和唱,在實踐中深化對音樂的理解。他教導弟子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如果熟讀《詩經》卻不能用于政務和外交,再多的知識也無用,這種 “學行結合” 的方法,使 “敏以求之” 避免了淪為書呆子的危險。

    “敏以求之” 的動力,源于 “任重道遠” 的使命感。《論語?泰伯》中,曾子說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這種使命感同樣體現在孔子身上,他認為自己肩負著傳承禮樂文化的責任。魯定公十四年,因季桓子接受齊國贈送的女樂而 “三日不朝”,孔子意識到在魯國推行禮樂的希望渺茫,便毅然離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之路。途中 “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多次遭遇危險,卻始終 “講誦弦歌不衰”。在陳國絕糧時,“從者病,莫能興”《史記?孔子世家》),子路憤怒地質問︰“君子亦有窮乎?” 孔子平靜地回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然後繼續為弟子講學,將困境轉化為教學機會。這種在逆境中的堅持,是 “敏” 的最高體現 —— 不因環境艱苦而放棄求知,不因道路坎坷而改變初衷。

    對比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論語?陽貨》)的懶惰,更能凸顯 “敏以求之” 的價值。孔子斥責那些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 的人,認為他們浪費生命,如同《荀子?勸學》中所說的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因浮躁而一事無成。而孔子 “敏以求之”,是對生命價值的尊重,他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求知與傳承中,使生命在知識的傳遞中獲得永恆。《禮記?學記》說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這種在學習中不斷發現不足、在教學中不斷克服困惑的過程,正是 “敏以求之” 的生動寫照。

    四、孔子的求知之路︰從少年到晚年的踐行

    孔子少年時的求知,帶著底層生活的堅韌。《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他 “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年輕時因父親早逝,家境貧寒,做過管理倉庫和牲畜的小吏。管理倉庫時,他 “料量平”,計算糧食出入準確無誤;管理牲畜時,他 “畜蕃息”,使牛羊繁殖興旺。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培養了他嚴謹細致的態度,而他並未滿足于此,而是利用一切機會學習知識。每當魯國舉行祭祀典禮,他總是想方設法參與,“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對禮器的擺放、樂舞的編排、祝詞的內容都詳細詢問,即使遭到他人嘲笑也毫不在意。這種在卑微處境中依然保持求知渴望的精神,為他 “敏以求之” 的一生奠定了基礎。

    青年時的周游求學,拓寬了孔子的知識邊界。《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他 “適周問禮,蓋見老子雲”,年輕時到洛陽向老子請教禮學。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掌管王室典籍,對周禮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告誡孔子︰“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種審時度勢的處世智慧,豐富了孔子對 “禮” 的理解 —— 禮不僅是外在的儀式,更要順應時勢。離開洛陽前,老子送別孔子時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記?孔子世家》)這些話語中的謙遜與內斂,對孔子後來的成長產生了深遠影響。

    除了向老子問禮,孔子還向萇弘學樂。萇弘是周王室的大夫,精通音律,孔子向他學習 “韶樂” 和 “武樂”,後來在齊國听到《韶》樂時,“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感嘆 “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這種對音樂的痴迷,正是年輕時打下的基礎。他還 “學鼓琴師襄子”《史記?孔子世家》),師襄子是魯國著名的樂師,孔子向他學習彈琴,從熟悉曲調、掌握技法到領悟情感、體會人格,層層深入,這種 “學無常師” 的態度,使他能夠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中年時的教學相長,深化了孔子對知識的理解。三十歲左右,孔子開始創辦私學,“有教無類” 的理念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弟子。教學過程中,弟子們的提問常常促使他深入思考,如子路問 “勇”,他答 “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子貢問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他答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論語?學而》);顏回問 “仁”,他答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這些針對性的回答,既是對弟子的教導,也是孔子對自己思想的梳理與深化。

    《論語?先進》中記載的 “各言其志” 場景尤為典型。子路、冉有、公西華分別表達了治國、理財、司儀的志向,而曾皙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論語?先進》)這種對自然與自由的向往,與他平日強調的 “克己復禮” 形成互補,弟子的志向促使他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這種教學相長的過程,使他的知識與思想不斷豐富。

    晚年時的整理古籍,是孔子 “好古敏求” 的最終完成。魯哀公十一年,六十八歲的孔子回到魯國,此後不再周游列國,而是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獻。他 “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史記?孔子世家》),對《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春秋》六部古籍進行系統整理,使其成為儒家經典。其中,《春秋》的編纂尤為用心,“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史記?孔子世家》),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褒貶,傳遞 “微言大義”,如 “踐土之會” 中,晉文公召周天子到踐土,孔子認為 “以臣召君,不可以訓”,便記載 “天王狩于河陽”,以維護君臣之禮。這種對歷史的 “春秋筆法”,使古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價值的傳遞者。

    整理古籍的過程充滿艱辛。《詩經》的竹簡散亂無序,需要辨別真偽、去重存精;《尚書》的文字古奧難懂,需要考證注釋;《禮記》的禮儀規定因時代變遷而模糊,需要重新梳理。孔子晚年身體狀況不佳,《論語?述而》記載他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感嘆自己衰老,連夢見周公的次數都少了,但他依然堅持工作,“韋編三絕” 的《周易》就是最好的證明。這種晚年的勤勉,使他 “好古敏求” 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正如《史記?孔子世家》所說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他的求知與傳承,為儒家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歷史回響︰好古敏求的傳承譜系

    顏回的 “不違如愚”,是 “敏以求之” 的專注體現。《論語?為政》記載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顏回在課堂上對孔子的話從不提出異議,看似愚笨,課後卻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舉一反三。有一次,孔子講解 “仁” 的含義,顏回問︰“請問其目。” 孔子答︰“非禮勿視,非禮勿听,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回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這種將知識付諸實踐的決心,使他能夠 “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將知識內化為品德。孔子稱贊他 “賢哉回也”,正是因為他的 “敏” 不是口頭上的回應,而是內心的領悟與實踐,這種 “敏以求之” 的專注,成為後世學者的榜樣。

    司馬遷的 “究天人之際”,繼承了 “好古敏求” 的史學精神。《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遷 “年十歲則誦古文”,自幼學習古代文獻;二十歲時開始漫游天下,“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通過實地考察印證古籍記載。在會稽,他探尋大禹治水的遺跡;在長沙,他憑吊屈原投江的地方;在曲阜,他參觀孔子故居,“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史記?孔子世家》)。這種將文獻記載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法,與孔子 “好古敏求” 一脈相承。

    撰寫《史記》時,司馬遷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史記?太史公自序》),對史料進行嚴格考證。對于黃帝的傳說,他 “擇其言尤雅者”《史記?五帝本紀》),選取可信的部分;對于不同說法,如 “禹興于西羌”“禹生于石紐” 等,他進行多方比對後再下結論。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史記》成為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的巨著,正如他在《報任安書》中所說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對歷史真相的探求,正是 “好古敏求” 精神在史學領域的體現。

    鄭玄的 “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展現了 “好古” 的包容。東漢時期,經學分為今文經和古文經兩派,今文經注重微言大義,古文經注重文字訓詁,兩派相互攻擊,難以統一。鄭玄 “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後漢書?鄭玄傳》),學習今文經;後又西入關中,從馬融學古文經,馬融 “門徒四百余人,升堂進者五十余生”,鄭玄在其門下三年不得見,仍 “日夜尋誦,未嘗怠倦”《後漢書?鄭玄傳》),最終因解答 “渾天說” 的疑難而得到馬融的賞識。

    學成之後,鄭玄融合今古文經,“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後漢書?鄭玄傳》),注遍群經。他注《詩經》時,既采用古文經的文字訓詁,又吸收今文經的義理闡釋;注《周禮》時,結合《禮記》《儀禮》的相關內容,使零散的禮儀規定系統化。這種對古代文獻的系統整理,使經學從紛爭走向統一,正如《後漢書?鄭玄傳》所說 “自秦焚六經,聖文埃滅。漢興,諸儒頗修藝文;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余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這種 “好古” 的包容與系統,是對孔子 “刪《詩》《書》” 精神的繼承與發展。

    朱熹的 “格物致知”,發展了 “敏以求之” 的方法論。南宋朱熹繼承二程的思想,提出 “格物致知” 的認識論,主張 “即物而窮其理”《大學章句》),通過研究事物來獲得知識。他認為 “一物格而萬理通,雖顏子亦未至此,惟今日而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積習既多,然後脫然有貫通處耳”《朱子語類》),這種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 的積累,與孔子 “敏以求之” 的精神一致。

    朱熹編纂《四書章句集注》時,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進行詳細注釋,既參考漢唐注疏,又融入自己的理解,使傳統智慧適應時代需求。他強調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朱子語類》),將學習、思考與實踐相結合,這種 “敏以求之” 的方法,使儒家思想更加系統化、大眾化。他在白鹿洞書院制定的學規,強調 “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五個步驟正是對孔子 “學思結合”“學行結合” 的繼承與發展,成為後世書院教育的典範。

    六、好古敏求的當代價值︰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好古”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在當代社會有著生動體現。當今世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如昆曲、古琴、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孔子 “好古” 的精神一脈相承,不是為了將傳統封存為古董,而是從傳統中汲取靈感,實現創新發展。昆曲《牡丹亭》在保留核心唱腔和劇情的基礎上,采用現代舞台技術,使 “游園驚夢” 的場景更加唯美,吸引了年輕觀眾;古琴藝術通過與現代音樂元素結合,創作出新的曲目,讓古老的樂器煥發出新的活力。

    故宮博物院的 “讓文物活起來” 實踐尤為典型。通過數字化技術,故宮將 “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 等珍貴文物轉化為數字資源,觀眾可以在線上高清瀏覽畫作的細節;通過 “故宮文創”,將文物中的圖案和元素轉化為文具、服飾等生活用品,使古代文化融入現代生活;通過 “養心殿數字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 “走進” 養心殿,體驗古代帝王的生活場景。這些實踐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復制,而是 “好古” 與 “知今” 的結合,正如孔子整理古籍是為了傳遞智慧,當代的文化遺產保護也是為了讓傳統智慧服務于現實生活。

    “敏以求之” 對終身學習的指導,在知識爆炸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現代社會知識更新迅速,“終身學習” 成為每個人的必要選擇,孔子 “敏以求之” 的精神提醒我們,無論年齡與職業,都應保持學習的熱情。在線教育的發展,如慕課ooc)、微課等,讓知識獲取更加便捷,人們可以像孔子 “學無常師” 那樣,隨時隨地向不同的老師學習。例如,一個農民可以通過手機學習現代農業技術,一個退休老人可以在線學習繪畫和音樂,這種持續學習的態度,是應對時代變化的重要能力。

    “非生而知之” 對教育公平的意義,在當代教育實踐中得到延續。孔子 “有教無類” 的理念,體現為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無論出身、天賦如何,每個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特殊教育的發展,為有障礙的學生提供了適合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通過學習實現自我價值;職業教育的完善,為不同興趣和能力的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發展路徑。這些實踐證明,“非生而知之” 的信念在當代依然具有生命力 —— 天賦差異不是限制,努力和合適的教育方法才是決定因素,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 “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其核心正是孔子 “學而知之” 的理念。

    七、歷史人物的求知實踐︰好古敏求的生動例證

    王充的 “博通眾流百家之言”,生動踐行了 “敏以求之” 的精神。《後漢書?王充傳》記載,王充 “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年輕時,他因家境貧寒無法購買書籍,便經常到洛陽的書市看書,書市上的書籍種類繁多,從儒家經典到諸子百家,從歷史著作到天文歷法,他都廣泛閱讀,並且過目不忘。這種 “敏以求之” 的勤奮,使他積累了淵博的知識。

    撰寫《論衡》時,王充 “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後漢書?王充傳》),在門窗和牆壁上都放置筆和刀,隨時記錄自己的思考。《論衡》的核心思想是 “疾虛妄”,批判當時盛行的讖緯迷信和對儒家經典的僵化理解。例如,針對 “天人感應” 的說法,他在《自然篇》中說 “天道自然,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認為自然界的災異是自然現象,不是上天對人的懲罰;針對 “人死為鬼” 的觀念,他在《訂鬼篇》中說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 這些觀點的提出,需要廣泛的知識和獨立的思考,正是 “敏以求之” 的結果。

    顧炎武的 “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繼承了 “好古敏求” 的經世精神。明末清初的顧炎武 “自少至老,手不釋書,出門則以一騾二馬,捆書自隨”《清史稿?顧炎武傳》),無論走到哪里都隨身攜帶書籍,隨時學習。他游歷各地時,“考其山川風俗,疾苦利病”《清史稿?顧炎武傳》),將古籍記載與實地考察相結合,例如,他在《日知錄》中考證 “郡縣制” 的起源,不僅查閱《史記》《漢書》等古籍,還實地考察各地的地方志和碑刻,確保結論的準確性。

    《日知錄》的撰寫 “積三十余年乃成”,顧炎武在《日知錄序》中說 “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復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則遂削之。積三十余年,乃成一編”,這種嚴謹的態度,使該書成為考據學的經典著作。他強調 “經世致用”,反對空談義理,主張 “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亭林文集?與人書》),這種將知識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精神,與孔子 “學而時習之” 的實踐理念一脈相承,是 “好古敏求” 在明清時期的生動體現。

    錢鐘書的 “橫掃清華圖書館”,演繹了 “敏以求之” 的現代版本。在清華大學讀書時,錢鐘書以 “橫掃清華圖書館” 聞名,廣泛閱讀中外典籍,從古典文學到現代哲學,從中國典籍到西方著作,無不涉獵。他的同學回憶,錢鐘書看書速度極快,並且過目不忘,常常能引用書中的細節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但這種 “過目不忘” 的背後,是 “敏以求之” 的勤奮 —— 他不僅閱讀書籍,還做了大量筆記,將不同書籍中的觀點進行比較和聯系,形成自己的思考。

    撰寫《管錐編》時,錢鐘書對《周易》《毛詩》《左傳》等古籍進行了深入闡釋,融合了中西文化的視角。例如,在分析《詩經?衛風?氓》時,他不僅引用《詩經》的相關篇目進行比較,還參考了西方文學中的類似主題,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歌德的詩歌,展現了 “好古” 與 “知今”、中國與西方的對話。這種對知識的貪婪追求和廣泛涉獵,與孔子 “敏以求之”“學無常師” 的精神高度一致,證明 “好古敏求” 的求知態度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八、好古與敏求的辯證︰傳統與創新的平衡

    “好古” 與 “創新” 的統一,是孔子求知觀的精髓所在。“好古” 不是復古守舊,而是 “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從傳統中獲得新的啟發;“敏以求之” 不僅是學習過去的知識,更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孔子對周禮的 “損益”《論語?為政》),就是這種統一的生動體現 —— 保留周禮中合理的部分,如 “敬德保民” 的核心思想;改進不適應時代的內容,如簡化繁瑣的禮儀形式,使其更易于實踐。這種 “繼承中創新” 的態度,使傳統智慧能夠與時俱進,正如《周易?系辭》所說 “變通者,趨時也”,根據時代需求進行變通,是傳統得以延續的關鍵。

    “非生而知之” 與 “學而知之” 的平等性,打破了知識的壟斷。孔子否認 “生而知之”,強調 “學而知之”,使知識從少數 “聖人” 的專屬變為大眾可及的資源,這種平等觀促進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在當代社會,這種平等觀體現為信息的公開和知識的共享,互聯網的發展使每個人都能便捷地獲取知識,無論身份高低、財富多少,都有學習的機會。這種知識的民主化,正是對孔子 “有教無類” 理念的繼承與發展,證明 “學而知之” 的信念能夠打破各種形式的知識壟斷。

    “敏以求之” 中的 “方法” 與 “態度” 同樣重要。孔子的 “敏” 不僅是勤奮的態度,還包括科學的方法︰“學而不思則罔” 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學而時習之” 注重實踐的價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提倡向他人學習的謙遜。現代學習方法如思維導圖、小組討論、項目式學習等,都是對這種精神的繼承與發展,它們不僅強調勤奮,更注重效率和效果。例如,思維導圖通過梳理知識的結構和聯系,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項目式學習通過完成實際項目,將知識應用于實踐,這些方法與孔子的 “學思結合”“學行結合” 一脈相承,證明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跨越時空的智慧。

    九、終極意義︰求知即存在的方式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的終極意義,在于將求知視為存在的基本方式。孔子的一生是求知的一生,從少年時 “入太廟每事問” 到晚年 “韋編三絕”,求知不是實現其他目的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的內容。他的存在價值,通過求知與傳承知識得以體現,正如《周易?乾卦》所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持續不斷的求知與實踐,是對生命最好的尊重和實現。

    從孔子的竹簡到當代的互聯網,求知的形式在不斷變化,但 “好古敏求” 的精神內核始終未變。它告訴我們︰知識不是天生的饋贈,而是後天努力的果實;傳統不是前進的障礙,而是創新的根基;勤奮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成長的階梯。無論是翻閱古籍還是瀏覽網頁,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實踐探索,我們都是在延續孔子的求知之路,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踐行 “好古敏求”。

    孔子的求知自白,像一盞永不熄滅的燈,照亮了後人的求知之路。當我們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時,當我們在實驗室反復實驗時,當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反思時,都是在踐行 “好古敏求” 的精神 —— 不是為了成為全知全能的聖人,而是為了在求知中完善自我;不是為了固守傳統的形式,而是為了從傳統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正如那被孔子反復摩挲的《尚書》竹簡,雖已泛黃脆弱,卻因無數求知者的觸摸而獲得永恆的生命,知識的傳承與發展,正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財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方便以後閱讀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並對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