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在魯哀公十六年的暮春,拄著拐杖站在杏壇上,望著滿地落英長嘆。弟子們圍攏過來,見他手中竹簡上寫著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便問︰“夫子為何事憂慮?” 孔子抬起布滿皺紋的臉,目光掠過遠方的泰山︰“這四件事,是我終生的憂慮啊。” 話音未落,一陣風吹過,卷起幾片杏花,仿佛為這句警示添上注腳。這 “四憂” 如四面鏡子,照見人性的短板;又如四面警鐘,提醒著修行的方向 —— 修德是立身之本,講學是傳薪之責,徙義是踐行之要,改過是進步之途。從孔門弟子的踐行到當代人的自省,這 “四憂” 始終是文明進階的清醒劑。
一、德之不修︰品德修養的荒蕪
“德之不修” 的 “德”,在孔子眼中是 “仁” 的外顯,《說文解字》“德,升也”,引申為 “德行”,即內心的仁心外化為行為的準則。孔子強調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認為德是個人立足與社會治理的根基。“不修” 並非全然無德,而是 “雖有仁心,不常修養”,如《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鄉願看似有德,實則因不修而淪為偽善。
孔子本人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曾子轉述),將修德化為日常功課。他 “過則勿憚改”,在周游列國時,因 “見南子” 遭子路質疑,便 “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以自省回應質疑;在陳絕糧時,“從者病,莫能興”,仍 “講誦弦歌不衰”《史記?孔子世家》),以堅韌修持品德。這種 “不間斷” 的修德,使他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達到德的至高境界。
“德之不修” 的危害,在歷史中多有印證。春秋時期的晉靈公,“厚斂以雕牆,從台上彈人,而觀其闢丸也”《左傳?宣公二年》),不修德而施暴政,最終被趙穿弒殺;戰國時期的龐涓,因嫉妒孫臏才能而設計陷害,“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不修德而逞私怨,最終在馬陵之戰中兵敗身亡。這些案例印證了孔子的憂慮 —— 不修德者,雖能得逞一時,終難善終。
修德的典範,首推顏回。他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在貧困中堅守 “仁” 的品德;“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以自省修德,孔子贊其 “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顏回的修德不是刻意做作,而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的自然養成,正如《周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修德需趁時精進。
漢代的董仲舒,將修德與 “天人感應” 結合,提出 “仁、義、禮、智、信” 五常之道,認為 “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舉賢良對策》)。他本人 “三年不窺園”,潛心修學修德,“進退容止,非禮不行”《漢書?董仲舒傳》),這種 “內外兼修” 使他既能 “推明孔氏”,又能 “為群儒首”,將修德從個人修養升華為治國理念。
宋代的周敦頤,以 “主靜” 修德,提出 “無欲故靜”《太極圖說》)。他在《通書》中說 “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認為修德的核心是 “誠”。周敦頤任南安軍司理參軍時,“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听,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宋史?周敦頤傳》),以行動踐行修德,這種 “寧棄官不違德” 的堅守,正是 “修德” 的真諦。
當代社會,“德之不修” 表現為功利主義對道德的侵蝕 —— 有人為名利不擇手段,如 “學術造假” 違背誠信之德;有人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失見義勇為之德。但也有 “感動中國” 人物如張桂梅,數十年如一日堅守教育崗位,以 “病軀辦學” 修奉獻之德;王順友 “馬班郵路” 二十年,以 “送信不輟” 修責任之德。這些例子證明,修德仍是當代人的精神剛需,正如孔子所言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二、學之不講︰學問傳承的斷裂
“學之不講” 的 “學”,不僅是知識積累,更是 “學道”—— 對仁、義、禮、智的探求;“講” 是 “講習”“傳授”,如《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通過問答講習,使學問內化。“不講” 並非無知,而是 “有學不傳”,如《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最終導致學問失傳。
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將講學視為使命。他在杏壇 “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采用 “因材施教” 的講學方式︰對 “朽木不可雕也” 的宰我,仍耐心引導;對 “野人也,不如儒生” 的子路,循循善誘;對 “回也聞一以知十” 的顏回,深入探討。這種 “有教無類” 的講學,打破了 “學在官府” 的壟斷,使學問走向民間。
“學之不講” 的後果,是文明的斷裂。戰國時期的墨家,因墨子後學 “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韓非子?顯學》)各執一詞,不講學交流,最終 “墨離為三”,逐漸衰落;漢代的 “今文經學” 與 “古文經學” 因 “各守師說,不講融通”,導致經學分裂,“博士弟子” 只能 “專經學習”,難以貫通六經。這些歷史教訓印證了孔子的憂慮 —— 不講學則學問僵化,傳承斷裂。
講學的典範,莫過于稷下學宮的 “百家爭鳴”。戰國時期的齊國稷下學宮,“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學者們 “講學不輟”,孟子與淳于髡論辯 “男女授受不親”,荀子與稷下先生探討 “性惡論”,這種 “講中學,學中講” 的氛圍,使稷下學宮成為 “百家爭鳴” 的搖籃,推動了學術的繁榮。
唐代的孔穎達,主編《五經正義》,通過 “講學論辯” 統一經學。他召集 “國子博士、太學博士” 等學者,“共參議得失”,對《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的各家注釋 “詳加考訂,去其異端,存其正義”《舊唐書?孔穎達傳》)。在編撰過程中,孔穎達 “每與諸儒論難,必據理以折之”,這種 “講學式編撰” 使《五經正義》成為唐代科舉的標準教材,實現了經學的系統傳承。
宋代的朱熹,在白鹿洞書院 “講學授徒”,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明確 “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將 “講學” 與 “踐行” 結合。他 “每休沐日,諸生環立,請益不倦,先生傾竭告之,略無倦色”《朱子語類》),甚至 “病中講學不輟”,弟子記錄其言論編成《朱子語類》,這種 “講學不息” 使理學思想傳遍天下,“自熹沒,其學為世所宗,謂之程朱學派”《宋史?朱熹傳》)。
當代的 “講學” 形式雖變,精神仍在。高校的 “慕課”ooc)讓優質課程跨越地域如北京大學《論語精讀》在線課程惠及百萬學習者);社區的 “百姓講堂” 將學問生活化如北京西城區 “宣南文化講堂” 講解胡同里的歷史);網絡的 “知識分享” 平台如知乎、得到)使 “講學” 突破時空。這些實踐證明,“講學” 仍是知識傳播、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正如孔子所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講學的快樂古今相通。
三、聞義不能徙︰道義踐行的怯弱
“聞義不能徙” 的 “義”,是 “適宜”“應當”,《說文解字》“義,己之威儀也”,引申為符合道德的行為;“徙” 是 “遷移”“踐行”,即 “見義而遷,如向義而行”《周易?益卦》“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孔子強調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聞義不能徙” 是知義而不行,如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因怯弱或私利放棄道義。
孔子本人 “見義必徙”,周游列國時 “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明知推行仁道艱難,仍 “累累若喪家之狗” 而不改其志《史記?孔子世家》)。在蒲地,“蒲人止孔子”,以 “盟而後出” 相逼,孔子 “與之盟”,但 “出郭門,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遂去衛”《孔子家語?困誓》),認為 “要盟強迫的盟約)非義”,毅然違背,這種 “徙義” 的果敢,展現了對道義的堅守。
“聞義不能徙” 的危害,在歷史中觸目驚心。春秋時期的晉靈公大夫趙盾,“驟諫” 靈公施暴而不听,卻 “未出境而返”,既知 “諫是義” 卻 “不徹底抗爭”,最終靈公被殺,趙盾雖未動手,《春秋》仍書 “趙盾弒其君”,因其 “聞義不能徙”《左傳?宣公二年》);南宋的秦檜,明知 “抗金是義” 卻 “主和”,以 “莫須有” 罪名殺害岳飛,因私利放棄大義,淪為千古罪人,印證了 “徙義” 的重要性 —— 義是行為的底線,失守則淪為不義。
“聞義能徙” 的典範,首推子路。他 “好勇力,志伉直”《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卻在孔子教導下領悟 “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在衛國 “蒯聵之亂” 中,子路本已逃離,卻因 “食其食者不避其難” 返回,戰斗中 “冠纓絕”,仍說 “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左傳?哀公十五年》),以生命踐行 “忠義”,孔子聞之 “哭之慟”,說 “自吾有由,惡言不聞于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漢代的甦武,“聞義能徙” 于匈奴十九年。他奉命出使匈奴,因 “虞常謀反” 受牽連,單于 “欲降之”,以 “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相逼,甦武 “嚙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又 “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甦武 “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漢書?甦武傳》),始終堅守 “忠君愛國” 之義,這種 “徙義” 的堅韌,使他成為 “民族氣節” 的象征。
宋代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是 “聞義能徙” 的絕唱。元軍南下時,他 “毀家紓難”,組織義軍抗元,兵敗被俘後,元世祖 “以宰相相許” 勸降,文天祥答 “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宋史?文天祥傳》),在獄中寫下《正氣歌》,列舉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等堅守道義的例子,最終 “臨刑殊從容”,踐行了 “舍生取義” 的誓言。
當代的 “聞義能徙”,表現為平凡人的勇敢︰消防員 “逆行火場” 救人如四川涼山森林火災中犧牲的消防員),是 “勇義”;醫生 “馳援疫區” 抗疫如鐘南山 84 歲奔赴武漢),是 “醫義”;普通人 “見義勇為”如杭州 “最美媽媽” 吳菊萍徒手接住墜樓女童),是 “俠義”。這些行為證明,“徙義” 不必驚天動地,只需在關鍵時刻 “挺身而出”,正如孟子所言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道義的價值超越生命。
四、不善不能改︰過錯修正的停滯
“不善不能改” 的 “不善”,是 “過失”“缺點”,《論語?學而》“過則勿憚改” 的 “過”;“改” 是 “更正”“修正”,如《周易?益卦》“有過則改”。孔子認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在 “過則改之”,“不善不能改” 是 “知過而不改”,如 “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子張》),以掩飾而非修正,導致停滯不前。
孔子本人 “過則必改”,在周游列國時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便 “矢之曰” 自證《論語?雍也》),以坦誠回應質疑;“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承認 “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述而》),以自省道出對樂的沉迷;“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論語?八佾》),既批評冉有,也反思自己 “未能教好弟子”。這種 “改過” 的自覺,使孔子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善不能改” 的悲劇,在歷史中反復上演。商紂王 “知過而不改”,大臣比干 “強諫紂”,紂曰 “吾聞聖人心有七竅”,遂 “剖比干,觀其心”《史記?殷本紀》),最終 “武王伐紂,紂兵敗,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隋煬帝 “自負才學”,臣下 “有諫者輒殺之”,如 “薛道衡因‘空梁落燕泥’詩句遭忌被殺”,明知 “大興土木、三征高麗” 是錯卻 “執迷不悟”,最終 “江都兵變” 被殺,印證了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的古訓。
“改過” 的典範,首推唐太宗李世民。他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重用魏徵等諫臣,“魏徵前後陳諫二百余事,皆切中時弊”,即便 “龍顏大怒”,仍 “納諫改過”。如貞觀四年,太宗欲修洛陽宮,張玄素諫 “陛下初平東都,曾觀廣殿,皆撤毀之,此天下所共知也。今復修之,是隋役又興”,太宗 “嘆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遂停作,賜玄素彩二百匹”《貞觀政要?納諫》),這種 “從諫如流” 的改過,成就了 “貞觀之治”。
宋代的司馬光,晚年 “著《資治通鑒》,因‘失察’而誤記史實,聞過即改”。《資治通鑒》初刊後,學者劉恕發現 “關于唐代牛李黨爭” 的記載有誤,司馬光 “聞之,欣然曰︰‘微君,吾幾誤矣!’”,立即 “重加考訂,修正其誤”《宋史?劉恕傳》)。他在《訓儉示康》中反思自己 “少時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卻曾 “得家書,言‘京師物價高,居大不易’,遂稍增用度”,便 “深自悔責,其後終身儉素”,這種 “改過” 的坦誠,使《資治通鑒》成為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的史學名著。
明代的徐光啟,“向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學習天文歷法,知舊歷之誤而改之”。他發現 “大統歷明代官方歷法)多有誤差”,便 “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引入西方科學方法”,主持編撰《崇禎歷書》,“考正歷法,修正誤差”《明史?徐光啟傳》)。面對 “祖宗之法不可變” 的質疑,徐光啟 “據理力爭,謂‘苟利于國,何論古今’”,這種 “學術上的改過”,推動了中國古代歷法的進步,為中西文化交流開闢了道路。
當代的 “改過”,從個人到社會都有體現︰個人通過 “自我批評” 提升如企業員工的 “復盤會” 反思工作失誤);企業通過 “產品迭代” 修正缺陷如隻果公司每年更新 iphone 系統修復漏洞);社會通過 “制度完善” 糾正偏差如中國 “收容制度” 的廢除與 “救助管理辦法” 的實施)。這些實踐證明,“改過” 是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的動力,正如陶行知所言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而改過是行動的修正器。
五、四憂相連︰孔子憂慮的深層邏輯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四者並非孤立,而是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修德是根基,無德則學、義、改皆失方向;講學是途徑,不學則德無進、義不明、改無據;徙義是實踐,不義則德為空、學無用、改無標;改過是保障,不改則德難進、學難深、義難行。孔子的憂慮,正在于這四者的斷裂 —— 缺一則鏈條斷,缺四則修行廢。
四者的核心是 “仁”。修德是 “仁心的培育”如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講學是 “仁道的傳播”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徙義是 “仁行的實踐”如 “己欲立而立人”);改過是 “仁境的提升”如 “過則勿憚改”)。《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這種 “愛人” 之心,使四者形成良性循環︰因愛人而修德,因愛人而講學分享知識),因愛人而徙義幫助他人),因愛人而改過不傷害他人)。
四者的失衡會導致連鎖反應︰德之不修則易 “見利忘義”如貪官因缺德而貪腐);學之不講則易 “愚昧無知”如邪教利用無知惑眾);聞義不能徙則易 “冷漠麻木”如旁觀者效應);不善不能改則易 “積重難返”如企業因小錯不改而倒閉)。歷史上的 “亂世”,往往是四者皆失的時期 —— 如魏晉南北朝 “玄學清談”學之不講)、“士大夫放達”德之不修)、“門閥爭斗”聞義不能徙)、“政亂不改”不善不能改),印證了孔子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
四者的平衡是 “君子” 的標準。孔子眼中的君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修德據于德)、講學游于藝)、徙義志于道)、改過依于仁)缺一不可。如顏回 “德行科” 第一修德),“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講學之資),“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徙義),“不貳過”改過),是四者平衡的典範;子貢 “言語科” 第一講學),“存魯亂齊”徙義),“富而無驕”修德),“聞過則喜”改過),同樣達到四者和諧。
六、歷史回響︰四憂的千年警示
戰國時期的孟子,繼承孔子四憂思想,提出 “四端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將 “修德” 具體化為四端的培育;強調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反對 “學之不講” 的空談;主張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孟子?萬章上》),鼓勵 “聞義能徙”;告誡 “有過則改之,無過則加勉”《孟子?公孫丑上》),重視改過。孟子的發展,使四憂從 “孔子的憂慮” 變為 “士人的自覺”。
漢代的董仲舒,將四憂納入 “天人感應” 體系,認為 “王者不修德,則災異降;不講學,則王道衰;不徙義,則刑罰濫;不改過,則天命去”《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他在 “舉賢良對策” 中說 “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主張 “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講學),“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徙義),將四憂從個人修養擴展至國家治理,使 “修德、講學、徙義、改過” 成為施政綱領。
宋代的朱熹,以 “格物致知” 統攝四憂,認為 “格物是窮理,致知是知理,修德是循理,講學是明理,徙義是行理,改過是矯理”《朱子語類》)。他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規定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修德、改過);“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學、徙義),使四憂成為書院教育的核心內容,通過 “學規” 引導學子踐行。
明代的王陽明,以 “致良知” 詮釋四憂,認為 “良知是心之本體,修德是致良知去私欲),講學是明良知,徙義是行良知,改過是復良知”《傳習錄》)。他在龍場驛 “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提出 “知行合一”,強調 “知修德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講學而不講,只是未知;知徙義而不徙,只是未知;知改過而不改,只是未知”,將四憂統一于 “致良知” 的實踐,使 “知” 與 “行” 融為一體。
七、當代鏡鑒︰四憂的現實意義
在個人層面,四憂提醒我們 “全面發展”︰修德是 “價值觀塑造”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講學是 “知識分享”如職場中的經驗交流),徙義是 “社會責任”如志願服務),改過是 “自我完善”如年度總結反思)。企業家曹德旺 “修德”捐百億做慈善)、“講學”著《心若菩提》分享經驗)、“徙義”疫情期間捐口罩生產線)、“改過”公開反思企業管理漏洞),是當代踐行四憂的典範。
在教育領域,四憂指引 “立德樹人”︰修德是 “德育為先”如中小學 “道德與法治” 課程),講學是 “智育為本”如高校 “金課” 建設),徙義是 “實踐育人”如研學旅行、勞動教育),改過是 “容錯機制”如允許學生犯錯並改正)。清華大學 “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 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與四憂高度契合,培養出既 “修德” 又 “好學”、既 “徙義” 又 “改過” 的人才。
在社會層面,四憂推動 “文明進步”︰修德是 “道德建設”如 “感動中國” 評選),講學是 “文化傳播”如 “百家講壇” 普及經典),徙義是 “社會公益”如 “希望工程”“大病眾籌”),改過是 “制度完善”如 “信訪制度” 听取民意糾錯)。中國的 “全面依法治國” 與 “以德治國” 相結合,正是對四憂的現代回應 —— 法律是 “改過” 的底線,道德是 “修德” 的高線,教育是 “講學” 的途徑,公益是 “徙義” 的體現。
在國際層面,四憂啟發 “人類命運共同體” 建設︰修德是 “大國擔當”如中國援助發展中國家),講學是 “文明互鑒”如孔子學院傳播中華文化),徙義是 “國際合作”如全球抗疫合作),改過是 “全球治理改革”如完善聯合國機制)。中國提出的 “共商共建共享” 全球治理觀,與四憂的精神一致 —— 通過對話講學)、合作徙義)、反思改過)、互信修德)實現共同發展。
八、走出憂慮︰從警醒到踐行
孔子的四憂,不是消極的擔憂,而是積極的警醒 —— 知道問題所在,便有改進的可能。修德可從 “小事做起”,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講學可從 “分享開始”,如 “教朋友一道題”;徙義可從 “援手踐行”,如 “幫老人過馬路”;改過可從 “承認錯誤”,如 “道歉並彌補”。這些微小的行動,正是走出憂慮的第一步。
歷史已經證明,踐行四憂者必有所成︰個人踐行則 “德才兼備”,如孔子弟子;社會踐行則 “文明昌盛”,如漢唐盛世;國家踐行則 “長治久安”,如 “貞觀之治”。當代人若能以四憂為鏡,時時自省,處處踐行,便能如孔子所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在修德、講學、徙義、改過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暮春的杏壇,風已停,杏花落盡。孔子的憂慮穿越兩千五百年,仍在提醒我們︰修德如培樹,需日日澆灌;講學如傳火,需代代接力;徙義如行船,需時時劃槳;改過如磨刀,需常常砥礪。唯有如此,方能走出憂慮,走向 “仁” 的境界 —— 那是個人的安寧,社會的和諧,文明的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