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第152章 中庸至德︰久湮的中道之光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其樂自得 本章︰第152章 中庸至德︰久湮的中道之光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孔子在杏壇講授《詩》《書》時,見弟子們為 “勇” 與 “怯”、“剛” 與 “柔” 爭論不休,放下手中的竹簡長嘆︰“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秋日的陽光穿過梧桐葉,在弟子們的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這句感嘆如同一顆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激蕩出綿延不絕的漣漪。中庸不是平庸的折中,而是 “過猶不及” 的智慧;不是隨波逐流的妥協,而是 “執兩用中” 的堅定。從孔門弟子的踐行到當代人的追尋,這條 “中庸” 之路,始終是人類面對復雜世界的指南針,只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它的光芒常被極端與偏執所遮蔽。

    一、中庸溯源︰從 “中” 到 “中庸” 的思想演進

    “中” 的觀念在中華文明中源遠流長,遠早于孔子的時代。殷墟甲骨文中的 “中” 字,像一面飄揚的旗幟,本義是 “中央”“居中”,引申為 “不偏不倚” 的狀態。《尚書?大禹謨》記載 “允執厥中”,是舜傳給禹的治國箴言,意為真誠地堅持中道;《周易?泰卦》“中以行願”,《否卦》“大人否亨,不亂群也”,都蘊含著 “中則吉,偏則凶” 的樸素智慧。這些早期的 “中” 思想,為孔子 “中庸” 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西周的禮樂制度,是 “中” 的理念在制度層面的體現。《周禮?天官?大宰》“以安邦國,以寧萬民,以懷賓客”,強調治國需 “和而不同”;《禮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認為禮樂的本質是 “和序相濟”,避免過與不及。周公制禮作樂時,既反對殷商的酗酒淫逸過),又不贊同過度禁欲不及),而是 “制禮以節事,作樂以導志”,這種 “節” 與 “導” 的平衡,正是 “中” 的實踐。

    春秋時期的晏嬰,以 “和而不同” 詮釋了 “中” 的內涵。他在回答齊景公 “和與同異乎” 時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鮗銦@孕健T追蠔橢  脛 暈叮 悶洳患埃 孕蠱涔>郵持  雲狡湫摹!認為真正的和諧如同調味,需 “濟其不及,以泄其過”,而非簡單的同一。晏嬰還以君臣關系為例︰“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這種既不盲從又不固執的態度,正是 “中” 的智慧,對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有直接影響。

    孔子將 “中” 與 “庸” 結合,提出 “中庸” 概念,使其從樸素的平衡觀念升華為系統的道德哲學。“庸” 在《說文解字》中為 “用也”,“中庸” 即 “用中”,將 “不偏不倚” 的原則應用于日常實踐。他說 “過猶不及”《論語?先進》),以子張的 “過” 與子夏的 “不及” 為例,說明二者同樣偏離正道;又說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強調中庸不是無原則的調和,而是在差異中尋求和諧。這種思想的創新在于︰它將 “中” 從外在的行為規範內化為 “德” 的核心,成為君子修身的最高境界。

    二、中庸之德︰過猶不及的智慧刻度

    中庸的核心是 “過猶不及”,這一智慧刻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飲食上,“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是對品質的追求,而 “不多食”“酒不及亂” 則是對節制的堅守,二者結合便是飲食上的中庸;言行上,“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是對 “言過其實” 的警惕,“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是對 “行不及言” 的糾正,平衡二者便是言行上的中庸。這種 “度” 的把握,是中庸最難也最珍貴的地方。

    在政治領域,中庸表現為 “寬猛相濟” 的治理藝術。孔子在評論鄭國子產的治國方略時說︰“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子產臨終前告誡繼任者子大叔 “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正是對中庸之道的踐行。春秋時期的齊國,管仲既推行 “相地而衰征” 的改革猛),又實行 “通貨積財,富國強兵” 的富民政策寬),使齊國 “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展現了政治中庸的成效。

    在個人修養上,中庸體現為 “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的人格特質。孔子本人便是這種特質的典範︰他對待弟子 “因材施教”,對子路的 “過” 加以約束,對冉有的 “不及” 加以鼓勵;他周游列國時,既 “危行言遜” 以避禍,又 “知其不可而為之” 以行道;他評價人物,既肯定管仲的 “如其仁”,又批評其 “器小”,這種全面辯證的態度,正是中庸的人格化。

    中庸還意味著在原則與權變之間找到平衡。孔子說 “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權” 即通權達變,是中庸的高級形態。“嫂溺,援之以手”《孟子?離婁上》)的典故,生動詮釋了這種權變︰“男女授受不親” 是常規原則經),“嫂溺援之以手” 是特殊情況下的權變權),二者都是中庸的體現,因為它們都符合 “義” 的根本要求。

    三、民鮮久矣︰中庸失落的歷史軌跡

    孔子感嘆 “民鮮久矣”,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對春秋時期中庸之道逐漸失落的敏銳洞察。周平王東遷後,“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大夫專權,整個社會陷入 “過” 與 “不及” 的極端︰晉獻公 “驪姬之亂” 廢長立幼過),齊桓公晚年任用奸佞過),宋襄公 “泓水之戰” 迂腐守禮不及),這些都是偏離中庸的典型案例,孔子目睹了這一切,才發出如此深沉的感嘆。

    戰國時期,中庸之道進一步被邊緣化。諸子百家雖各有建樹,卻多走向極端︰墨子 “兼愛”“非攻”,否定差序之愛不及);楊朱 “為我”“貴己”,否定社會責任過);法家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否定道德教化過);道家 “絕聖棄智”“小國寡民”,否定文明進步不及)。孟子批評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正是對這種極端化傾向的批判。

    秦漢時期,中庸思想在實踐中遭遇曲折。秦始皇 “焚書坑儒”“嚴刑峻法”,是 “過” 的極致;漢初 “無為而治”,雖一度恢復生機,卻導致諸侯坐大七國之亂),是 “不及” 的表現。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看似推崇儒家,實則 “外儒內法”,將中庸異化為 “霸王道雜之” 的權術,失去了其 “至德” 的本質。董仲舒的 “天人感應” 學說,將 “中” 神秘化為 “天之道”,卻在實踐中淪為讖緯迷信的工具。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放達之風取代了中庸。“竹林七賢” 追求 “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 “非湯武而薄周孔”,阮籍 “禮豈為我輩設也”,這種對禮教的極端反抗,是對 “過” 的另一種演繹;而佛教的傳入,雖帶來新的思想資源,卻也導致 “因果報應”“出世修行” 等觀念盛行,與中庸的 “入世” 精神形成張力,進一步加劇了 “民鮮久矣” 的局面。

    唐宋時期,中庸思想雖有復興,卻仍未完全回歸本真。韓愈倡導 “古文運動”,試圖重振儒家道統,卻過于強調 “排佛老” 的極端;程朱理學將 “中庸” 納入 “天理” 體系,“存天理,滅人欲” 的主張雖強調 “中”,卻帶有禁欲主義色彩過);陸王心學主張 “心即理”,雖重視內在覺悟,卻有時忽視外在規範不及)。這種理論上的偏頗,使中庸之道始終未能真正深入人心。

    明清時期,中庸逐漸淪為 “鄉願” 的代名詞。《論語?陽貨》中孔子批評 “鄉願,德之賊也”,鄉願是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的偽君子,與真正的中庸有本質區別。明清官場的 “和稀泥”“打圓場”,民間的 “不得罪人”“明哲保身”,都是對中庸的誤解與異化。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批判宋明理學 “以理殺人”,正是看到了這種偽中庸對人性的壓抑。

    四、孔門踐行︰弟子們的中庸探索

    孔門弟子中,顏回最得中庸精髓,卻 “不幸短命死矣”《論語?先進》)。他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貧困中保持安和中);他 “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對孔子的教誨既不盲目服從過),也不輕易質疑不及);他問仁時,孔子答 “克己復禮為仁”,他能領悟 “非禮勿視,非禮勿听,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的中庸內涵,這種 “聞一知十” 的悟性,使他成為孔門中最接近中庸的弟子。

    子貢以言語見長,在經商與行道中踐行中庸。他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經商時既追逐利潤不過),又 “富而無驕”非不及);他出使列國時,既 “辯才無礙” 以成事不過),又 “出使不辱君命” 以守禮非不及);他評價孔子 “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既推崇師道不過),又不神化夫子非不及),這種平衡的智慧,使他成為孔門中踐行中庸的佼佼者。

    子路的性格雖 “行行如也”《論語?先進》),有 “過” 的傾向,卻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趨近中庸。他在衛國為官時,既 “片言可以折獄”《論語?顏淵》)以行剛,又 “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公冶長》)以行柔;他在 “蒯聵之亂” 中,既 “食其食者不避其難” 以盡忠不過),又 “君子死,冠不免” 以守禮非不及),最終 “結纓而死”,用生命詮釋了中庸的 “守經達權”。

    冉有長于政事,在施政中體現中庸。他為季氏宰時,既 “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先進》)以滿足大夫需求不過),又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論語?八佾》),雖未能阻止季氏僭禮,卻也未助紂為虐非不及);他隨孔子周游列國時,在陳絕糧仍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論語?先進》),保持鎮定,這種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論語?述而》)的態度,正是政事中的中庸。

    五、中庸與異端︰中外思想的對話

    中庸思想並非中華文明獨有,在世界其他文明中也有類似的智慧,只是表述不同。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 “中道學說”,認為 “德性是一種適度,因為它以居間者為目的”,勇敢是怯懦不及)與魯莽過)的中道,節制是放縱過)與禁欲不及)的中道,這種思想與孔子的 “過猶不及” 驚人地相似,只是亞里士多德更注重邏輯論證,孔子更強調實踐智慧。

    佛教的 “中觀” 思想,與中庸有相通之處。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提出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反對 “有” 與 “無” 的極端,主張 “諸法空相” 的中道,這種對二元對立的超越,與中庸的 “執兩用中” 有精神上的契合。但佛教的 “中” 更偏向出世的解脫,儒家的 “中庸” 更注重入世的踐行,這是二者的本質區別。

    道家的 “守中” 思想,與中庸既有聯系又有差異。《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主張在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的辯證關系中保持中道;《莊子》“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強調順應自然的 “中”。但道家的 “中” 帶有消極避世的色彩不及),儒家的 “中庸” 則是積極入世的擔當,正如孔子所說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雖有避世之語,實則始終以行道為己任。

    基督教的 “中庸之道”,體現在對 “節制” 的強調。《聖經》中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rinthians 1023》),與 “過猶不及” 的思想相通;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反思自己年輕時的縱欲過)與後來的苦行過),最終領悟到 “愛上帝並愛人如己” 的中道。但基督教的 “中” 以 “愛上帝” 為前提,儒家的 “中庸” 以 “仁” 為核心,前者帶有宗教色彩,後者更具人文精神。

    這些中外思想的對話表明,中庸是人類共同的智慧追求,只是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孔子將中庸視為 “至德”,正是看到了它對于處理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普適價值,這種價值在全球化的今天,更顯其跨越時空的生命力。

    六、中庸的現代誤讀︰平庸與鄉願的混淆

    在當代社會,中庸常被誤解為平庸、妥協、不作為的同義詞,這種誤讀使 “民鮮久矣” 的狀況進一步加劇。有人將 “中庸” 等同于 “差不多先生” 的敷衍了事,做事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有人將 “中庸” 看作 “和事佬” 的和稀泥,遇到矛盾 “各打五十大板”;有人將 “中庸” 理解為 “隨大流” 的盲從,“別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這些都與孔子所說的 “中庸” 相去甚遠,它們是 “鄉願” 的現代變種,是 “德之賊也”。

    平庸與中庸的本質區別在于是否有 “德” 的支撐。中庸以 “仁” 為核心,“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是對 “禮” 與 “仁” 的堅守;平庸則缺乏內在的價值準則,是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的渾渾噩噩。北宋的王安石變法,雖有 “過” 的傾向,卻出于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改革擔當,比那些 “因循守舊、苟且偷安” 的平庸之輩更接近中庸的精神;明代的海瑞,雖 “過剛”,卻 “抬棺死諫” 以糾時弊,其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的勇氣,遠比 “明哲保身” 的鄉願更有價值。

    鄉願與中庸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有原則立場。鄉願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孟子?盡心下》),表面上 “左右逢源”,實則毫無原則;中庸則 “君子和而不同”,在堅持核心原則的前提下,與不同意見保持和諧。當代職場中,有人為了晉升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鄉願),有人則 “堅持原則,靈活溝通”中庸);網絡空間中,有人 “鍵盤俠” 式的極端批判過),有人 “好好先生” 式的無原則點贊不及),都不是中庸的表現,真正的中庸是 “理性表達,尊重差異”。

    中庸的現代誤讀,還源于對 “中” 的機械理解。有人認為 “中” 就是 “一半對一半” 的折中,如在 “好” 與 “壞” 之間取 “不好不壞”,在 “對” 與 “錯” 之間取 “模稜兩可”,這種數學意義上的 “中”,失去了中庸的精神內核。真正的中庸是 “義之與比”《論語?里仁》),根據 “義” 的要求靈活調整,有時需要偏向 “剛”如面對不公),有時需要偏向 “柔”如處理人際關系),正如孟子所說 “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孟子?盡心上》),沒有權變的 “中”,不是真正的中庸。

    七、當代回響︰中庸智慧的現實價值

    在價值多元、矛盾頻發的當代社會,中庸之道的現實價值愈發凸顯。它為個人處理人際關系提供了準則 —— 既不過分親密而失去邊界,也不過分疏遠而顯得冷漠;為企業管理提供了方法 —— 既不過度集權而扼殺活力,也不過度分權而導致混亂;為國家治理提供了思路 —— 既不過度干預市場過),也不放棄宏觀調控不及);為國際關系提供了原則 —— 既堅持國家主權剛),又倡導合作共贏柔)。這種 “執兩用中” 的智慧,是應對復雜挑戰的有效工具。

    在個人成長方面,中庸表現為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的全面發展。現代教育過于強調分數過),忽視品德培養不及),而中庸的教育觀主張 “德智體美勞” 五育並舉;現代人常陷入 “工作狂”過)與 “躺平族”不及)的極端,而中庸的生活態度是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與 “食不言,寢不語”《論語?鄉黨》)的平衡,既積極進取,又懂得休息。

    在環境保護領域,中庸體現為 “天人合一” 的生態智慧。工業文明時期 “征服自然” 的觀念過)導致生態破壞,後工業時代的 “反發展” 思潮不及)不符合現實需求,而中庸的生態觀主張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禮記?王制》),如中國推行的 “碳達峰、碳中和” 目標,既不放棄發展非不及),又不犧牲環境非過),正是 “執兩用中” 的實踐。

    在科技倫理方面,中庸表現為 “科技向善” 的價值導向。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新技術的發展,既不能因恐懼風險而停滯創新不及),也不能為追求進步而忽視倫理過),中庸的態度是 “興利除弊”—— 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建立健全倫理規範,正如孔子所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工具的進步需要與價值的堅守相平衡。

    這些當代實踐表明,中庸不是過時的教條,而是與時俱進的智慧。它不排斥創新與變革,而是主張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它不否定個性與差異,而是倡導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實現和諧。孔子所說的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在今天依然成立,因為它觸及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

    八、重燃中道之光︰讓中庸回歸生活

    讓中庸之道重放光芒,需要從教育入手,還原其 “至德” 的本真內涵。在中小學教材中,應增加對 “中庸” 的正確解讀,區分中庸與平庸、鄉願的區別;在大學課程中,應開設 “中庸思想研究” 等課程,探討其與現代社會的結合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以身作則,在 “嚴” 與 “慈” 之間找到平衡,培養孩子的中庸意識。只有讓年輕一代真正理解中庸,才能改變 “民鮮久矣” 的狀況。

    讓中庸之道落地生根,需要在制度層面提供保障。企業應建立兼顧效率與公平的薪酬體系,避免 “996” 的極端加班過)與 “大鍋飯” 的平均主義不及);政府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既保障基本民生非不及),又避免養懶人非過);社會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打破 “唯分數、唯學歷、唯職稱” 的單一標準過),讓不同特質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 “中”。

    讓中庸之道深入人心,需要每個人在生活中踐行。面對網絡言論,既不盲目跟風過),也不漠然旁觀不及),而是理性表達;面對工作壓力,既不消極應付不及),也不透支健康過),而是勞逸結合;面對人際關系,既不阿諛奉承過),也不孤高自傲不及),而是真誠待人。這種 “日用而不知” 的踐行,比空洞的理論宣傳更有效。

    九、中庸不朽︰人類永恆的精神追求

    孔子的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時空,依然在叩問著每個時代的人們。中庸不是教條的公式,而是活的智慧;不是過去的遺跡,而是未來的指南。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時隱時現,卻從未真正消失,因為它扎根于人性的深處 —— 對和諧的渴望,對平衡的追求,對極端的警惕。

    從 “允執厥中” 的舜禹之道,到孔子的 “過猶不及”,從子產的 “寬猛相濟”,到當代的 “和諧社會”,中庸之道如同一條隱秘的紅線,貫穿中華文明的始終。它告訴我們︰人類的進步不在于極端的突破,而在于平衡的智慧;社會的和諧不在于消除差異,而在于差異中的和諧;個人的完善不在于偏執的追求,而在于全面的發展。

    或許,“民鮮久矣” 的狀況難以在短期內徹底改變,但只要有人在踐行中庸,有人在傳承其精神,這束 “至德” 的光芒就不會熄滅。當我們在生活中多一分克制,少一分放縱;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偏執;多一分平衡,少一分極端,就是在接近中庸,就是在回應孔子的感嘆。

    中庸不朽,因為它是人類面對復雜世界的永恆智慧;中庸可期,因為它存在于每個人的一念之間。讓我們以孔子的 “中庸” 為鏡,在各自的生活中尋找屬于自己的 “中”,讓這束久湮的中道之光,重新照亮人類前行的道路。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方便以後閱讀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第152章 中庸至德︰久湮的中道之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第152章 中庸至德︰久湮的中道之光並對歷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