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談到秋季飲食的智慧,不知各位讀者是否已經嘗試了文中的食療方?有沒有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歡迎在文後分享您的體驗。今天,讓我們繼續沿著《黃帝內經》的指引,探索秋季情志調攝與起居養生的奧秘。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秋季情志養生之道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言“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這句話道出了秋季情志養生的核心。何謂“秋刑”?秋令肅殺之氣,能使草木凋零,如同刑罰般不容情。而人體如何應對這種自然變化呢?
保持情緒平穩秋季對應七情中的“悲憂”,許多人會不自覺地產生淒涼、悲傷、低落的情緒。這種“悲秋”情緒並非多愁善感,而是人體對自然界陽氣漸收的正常反應。您最近是否也感到情緒比夏季更容易波動?或者莫名有些傷感?
記得去年深秋,一位中年患者前來就診,主訴食欲不振、失眠多夢。細問之下,方知他因事業上的小挫折而郁郁寡歡,加之秋雨連綿,情緒愈發低落。我並未立即開藥,而是建議他每日清晨散步半小時,觀察自然的變化,同時飲用上文提到的百合杏仁粥。兩周後復診,他欣喜地告訴我,不僅睡眠改善,心態也平和了許多。
培養收斂之心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反思與內省的時機。不妨利用這個季節,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多些時間獨處,整理思緒,規劃未來。正如樹木在秋季將養分收回根部,為來年春天蓄力,人體也應當收斂神氣,保持內心寧靜。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秋季起居養生要點
《內經》提出“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這是秋季起居的基本要求。為什麼秋季要早睡早起?這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密切相關。
早睡以避秋涼秋季白天漸短,黑夜漸長,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避免秋涼之氣侵襲人體。建議最好在晚上10點前入睡,比夏季提前一小時左右。
早起以吸清冽秋季早晨空氣清新,早起活動可以呼吸到一天中最純淨的空氣,有助于肺髒的宣發肅降。您不妨嘗試比平時早醒半小時,在晨光中做些溫和的運動,感受秋晨的特殊氣息。
我有一個朋友,長期受慢性咳嗽困擾,每年入秋必加重。我建議他調整作息,每晚9點半入睡,早晨6點起床,在小區公園慢走101novel.com分鐘。堅持一個月後,他告訴我咳嗽明顯減輕,整個人也精神了許多。這就是順應自然的力量。
秋凍有度,保暖為先秋季衣著調節藝術
民間有“春捂秋凍”之說,但這“秋凍”並非一味挨凍,而是有度的適應過程。
循序漸進添衣初秋時節,氣溫尚未急劇下降,不宜過早添加過多衣物,讓身體逐漸適應涼爽的氣溫,提高抗寒能力。但到晚秋,氣溫明顯下降,就應及時添加衣物,尤其要注意背部、肚臍和雙腳的保暖。
重點部位保護中醫認為“背為陽中之陽”,背部受涼易傷肺氣,引起感冒、咳嗽。肚臍部位皮膚薄,敏感度高,容易受寒。足部離心髒最遠,血液循環較差,容易冰冷。這些部位都需要特別保護。
您可能會問如何判斷自己穿衣是否合適?這里有個小竅門以不覺寒冷,稍活動後不出大汗為宜。若穿衣後靜坐不覺冷,輕微活動後背部微熱無汗,則衣著適中。
緩形無極,運動有方秋季運動養生指南
《內經》提到秋季要“緩形”,即運動不宜過于劇烈,以免過度出汗耗傷津液。那麼秋季適合哪些運動呢?
散步最簡單的就是最好的。秋季散步不同于其他季節,可以特意選擇有落葉的地方,听著腳下沙沙的聲音,感受季節的變遷。每天堅持30分鐘左右的散步,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情緒,又不至于過度勞累。
太極拳太極拳動作緩慢柔和,講究意、氣、形的協調統一,特別適合秋季練習。其“收斂入內”的特點與秋季養收之道不謀而合。
登高望遠重陽登高不僅是傳統習俗,也是很好的秋季運動。登高可以擴張肺活量,增強心肺功能,同時開闊視野,舒緩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秋季運動不宜過早。最好等到太陽出來後再進行戶外活動,以免吸入過多冷空氣,刺激呼吸道。
秋日艾灸,溫經通絡傳統外治法的應用
除了飲食、情志、起居調節外,傳統中醫外治法也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手段。艾灸因其溫通之力,特別適合秋季使用。
足三里灸位于膝蓋外側凹陷下四指處,是強壯身心的大穴。秋季常灸此穴,可以健脾益胃,增強免疫力,為冬季做好準備。
肺俞穴灸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艾灸此穴能夠溫肺散寒,止咳平喘,對預防秋季呼吸道疾病有良效。
關元穴灸位于肚臍下四指處,是培補元氣的重要穴位。秋季艾灸此穴,能夠溫補腎陽,抵御寒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艾灸雖好,也要因人而異。陰虛火旺體質者不宜過多艾灸,最好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四時有序,年年不同因年之變的養生調整
《素問•五運行大論》提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這意味著每年的氣候特點不同,養生方法也應當相應調整。
比如今年(101novel.com23年)是癸卯年,中醫五運六氣理論認為,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全年燥氣偏盛,秋季燥象可能更為明顯。因此今年的秋季養生應當更加注重潤燥,可以適當增加銀耳、百合、梨等食物的攝入量。
您可能會覺得這些理論過于深奧,其實只要留意自然界的變化,就能感知當年的氣候特點。比如觀察樹葉變黃的時間、落葉的速度、空氣的干燥程度等,都是我們調整養生方法的依據。
養生在行,更在于心持之以恆的實踐智慧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養生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行動的堅持;不是一時的熱情,而是長期的修行。
我認識一位八十高齡的老中醫,他有一個簡單的秋季養生習慣每年立秋那天,他會開始喝自制的“秋梨膏”,每天早晚各一勺,直到立冬。這個習慣他已經保持了六十多年,至今聲音洪亮,呼吸平穩,很少感冒。這就是持之以恆的力量。
親愛的讀者,養生不在于方法的復雜,而在于選擇的合適和堅持的恆久。您不妨從今天開始,選擇一兩個適合自己的方法,融入日常生活,慢慢感受身心的變化。
互動交流分享您的秋季養生經驗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最好專家。您有什麼獨特的秋季養生經驗嗎?可能是祖傳的食療方,也可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調養方法,歡迎在文後與大家分享。您也可以提出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疑問,我們一起探討解決。
在這個金桂飄香的季節,願我們都能順應自然,收斂神氣,保持身心平和,以飽滿的狀態迎接冬天的到來。下期我們將探討冬季養生之道,敬請期待。
喜歡日常養生常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日常養生常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