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虛構,歷史架空,都是白話文,腦子寄存處)
沿著官道一路向南,文丑率領著他的大軍拼命狂奔。他們的步伐慌亂而急促,仿佛身後有一頭凶猛的巨獸在追趕。這種緊張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文丑和子鳴、褚飛燕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才稍稍得到緩解。
文丑不時地回頭張望,心中充滿了焦慮和恐懼。當他終于看到子鳴和褚飛燕的大軍不再追擊時,如釋重負地松了一口氣。然而,他不敢掉以輕心,仍然保持著警惕。
沒有了敵人的緊逼,文丑開始放慢行軍速度。他下令讓那些化整為零的步兵們逐漸聚集起來,重新整編隊伍。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盡可能地將所有士卒都納入自己的指揮之下。
有了一支龐大的軍隊作為後盾,文丑感到安心了許多。這一路上的安全系數將會大大提高,因為他相信,憑借著眾多的兵力,他們能夠應對各種可能的危險。
相比之下,如果繼續讓士卒們稀稀拉拉地南下前往袁紹的大營,其中的風險無疑是非常高的。不僅容易遭受敵軍的襲擊,而且在遇到困難時也難以相互支援。然而,現在有了大軍的保護,生存的概率將會大大增加。
一路向南的文丑,歷經艱難險阻,終于與北上的袁紹大軍成功會師。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文丑所率領的軍隊化整為零,以小隊形式分散前行,這樣的策略不僅讓他們避免了被敵人一網打盡的風險,還能及時收集到前方的情報並傳遞給袁紹。
得益于這些化整為零的士卒所匯報的信息,袁紹對前線的情況了如指掌。當他看到文丑活著歸來,並且還保留著大量的兵力時,心中的喜悅難以言表。盡管此時顏良已不在人世,文丑在袁紹心中的地位略有下降,但文丑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袁紹親切地寬慰了一下剛剛經歷戰敗的文丑,讓他先去休息調整。此時的袁紹心情異常激動,因為他得知太平天國的皇帝林北已經抵達張牛角大營。這意味著,現在袁紹只要在張牛角大營外與對方對峙,那麼這場戰爭就將演變成一場真正的王對王的較量。
為了盡快抵達前線,袁紹毫不猶豫地下達軍令,要求軍隊以最快的速度前進。這是他目前所能做的事情,也是他最為迫切的願望。他深知時間就是生命,每多耽誤一刻,戰局就可能發生變化。因此,他決心全力以赴,盡快趕到戰場,與林北一決高下。
有了文丑先鋒隊伍作為先鋒,袁紹的大軍在行軍過程中可謂是一帆風順,不僅沒有遇到道路難走的問題,甚至連來自太平天國一方的騷擾都沒有。就這樣,袁紹的大軍如同一支離弦之箭一般,迅速地抵達了文丑大營的舊址。
而此時的張牛角大營之中,卻是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象。士兵們正在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等待著袁紹大軍的到來。他們深知,只有在袁紹大軍到達之後,才能給予對方最致命的一擊。
當袁紹大軍終于抵達文丑的舊址時,眼前的景象卻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原本應該是一座堅固的大營,如今卻只剩下一片殘破不堪的廢墟。被燒焦的土地,殘破的建築,無不透露出這里曾經經歷過一場慘烈的大戰。
袁紹站在這片廢墟前,心中感慨萬千。他看著文丑,眼中流露出欣慰之色。這說明文丑的計策已經成功,他成功地利用火勢坑殺了大部分的太平天國士卒,為袁紹大軍的順利前行鋪平了道路。
想到這里,袁紹心中對文丑的贊賞之情愈發濃厚。待到班師回朝之時,他一定要重重地賞賜文丑,以表彰他的功績。這便是袁紹此時此刻的心理想法。
然而,事實卻與袁紹等人的預期大相徑庭。太平天國一方的突然止步和後撤,讓所有閹奴都無法抵達文丑的大營。更糟糕的是,唯一知曉內情的文盈在逃亡途中被射殺身亡,這使得文丑大營的真實情況變得撲朔迷離。
不僅如此,許多了解文丑大營情況的士卒在面對太平天國的平州鐵騎時,也迅速被抓捕。這些士卒原本是文丑化整為零的一部分,他們的被捕意味著文丑大營被焚燒的消息被徹底封鎖。除了太平天國的一眾武將和士卒,袁紹一方對這個結果一無所知。
袁紹的大軍抵達後,沒有絲毫耽擱,立刻開始重新建設營地。他們的目標是將這里打造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以抵御可能來自張牛角大營的攻擊。在建設營地的同時,袁紹的軍隊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密切關注著張牛角大營的一舉一動。
在張牛角大營的帥帳里,嘈雜的聲音此起彼伏,眾人爭吵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原因無他,袁紹的大軍已經抵達,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實。而現在,他們正在激烈地討論究竟應該由誰出兵去襲擊袁紹的大軍。
要知道,此時的袁紹大軍剛剛抵達,正是疲憊不堪、立足未穩之際。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此時不發動襲擊,更待何時呢?難道真要等到對方休整完畢,以全盛的姿態來應對我們的進攻嗎?那樣的話,雙方硬踫硬,結果必然是我方損失慘重。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率先出擊,以奇襲的方式攻擊疲憊的敵軍,給對方以致命的打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場戰爭中佔據主動,取得優勢。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到底該派誰去領兵出征呢?袁紹麾下的武將們,無一不是聲名赫赫的猛將,個個都驍勇善戰。如果派遣的武將在戰斗中不幸被對方擊殺,那不僅會讓我方士氣大挫,更會成為天下人的笑柄。
最終力排眾議的情況下,林北指定了褚飛燕和張白騎二人來執行此次的行動,然而出兵的時機就是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