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沿著連霍高速駛入咸陽境內時,早春的風還帶著一絲涼意,遠處的咸陽宮遺址在薄霧中若隱若現,夯土台基的輪廓像沉睡的巨龍,靜靜臥在渭水北岸。林野把車窗降下一條縫,手里的青銅羅盤輕輕顫動,指針朝著遺址核心區傾斜——那里正是他們此次秦漢時期遺址數據采集的第一站。
“陝西省考古院的李隊長說,咸陽宮遺址最近新發現了一處官署遺跡,出土了不少秦代的竹簡和陶文,”甦曉翻著手機里的資料,抬頭看向窗外,“你看那片夯土台,就是新發現的官署基址,據說里面還保留著當年的木質建築構件,對研究秦代的官署布局很重要。”
鄭隊長坐在前排,回頭遞來一杯熱咖啡“剛收到李隊長的消息,他們已經在官署遺址旁邊搭好了臨時工作站,咱們到了就能直接開始工作。不過秦代的遺址文化層比較復雜,下面可能疊壓著戰國甚至仰韶時期的遺跡,采集地脈信號時得格外小心,別搞混了不同時期的信號。”
林野接過咖啡,指尖傳來暖意“放心吧鄭隊,青銅羅盤能根據信號的頻率區分不同時期的文化層,之前在偃師遺址就試過,準確率很高。而且這次咱們帶了新的信號分析儀,能更精準地提取秦漢時期的地脈特征。”
抵達咸陽宮遺址時,李隊長已經在臨時工作站門口等候。他穿著一身深灰色的考古服,褲腳沾著泥土,手里拿著一卷剛清理出來的竹簡“你們可算來了!這卷竹簡上記載了秦代的‘公車司馬令’職責,提到了‘四方貢物’的運輸路線,說不定能和西南地區的遺址聯系起來。咱們先去官署遺址看看,昨天剛清理出一面秦代的陶牆,上面的戳印陶文很清晰。”
跟著李隊長走進遺址區,眼前的景象讓林野和甦曉眼前一亮——一處長方形的官署基址已經顯露出來,夯土牆的殘高約一米,牆面上布滿了圓形的戳印,每個戳印里都刻著秦代的篆書。“這些陶文是‘咸陽市亭’的戳記,”李隊長指著牆面,“說明這面牆的磚塊是由咸陽的市亭監制的,秦代的手工業管理體系可見一斑。”
甦曉掏出相機,仔細拍攝著陶文“這些篆書的筆法和夜郎國竹簡上的文字有相似之處,都是線條剛勁,結構嚴謹,看來秦統一文字後,對各地的文字風格影響很大。”林野則拿出青銅羅盤,在官署基址周圍走動,當羅盤靠近陶牆時,信號突然變得強烈,屏幕上顯示的波形與之前采集的夜郎國、古滇國遺址信號有微弱的關聯。
“這說明秦代的官署遺址確實和西南地區有文化交流,”林野記錄著數據,“竹簡上提到的‘四方貢物’,很可能就包括西南地區的青銅、玉器,這些物資的運輸路線,說不定就是咱們之前發現的古道。”
接下來的三天,林野和甦曉在官署遺址展開了系統的數據采集。他們用青銅羅盤采集了不同區域的地脈信號,發現官署的“文書房”區域信號最強,與秦漢時期的行政文書處理功能相匹配;用3d掃描儀掃描了陶牆、竹簡和出土的秦代陶器,還原了秦代官署的建築細節和手工業水平。
在采集過程中,甦曉突然發現一件秦代陶壺的底部刻著一個奇怪的符號“李隊長,你看這個符號,和三星堆青銅面具上的符號有點像!會不會是秦代還保留著古蜀文明的某些文化印記?”
李隊長湊過來仔細看了看,又翻出三星堆的文物資料對比“還真有點像!秦滅蜀後,古蜀文明的部分文化元素可能被保留下來,融入了秦文化中。這可是個重要發現,能為秦蜀文化交流新證據!”
離開咸陽宮遺址後,林野和甦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陝西漢陰的“漢陽陵陪葬坑遺址”。這里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陶俑、車馬和生活用具,是研究漢代宮廷生活的重要遺址。陝西省考古院的張隊長在陪葬坑旁等候,手里拿著一個剛出土的漢代陶俑“這個陶俑是‘文吏俑’,身上的服飾細節很清晰,袖口還繡著雲紋,和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綢雲紋一致,說明漢代的服飾文化傳播範圍很廣。”
林野拿出青銅羅盤,在陪葬坑周圍采集信號。當羅盤靠近一組“彩繪陶俑”時,信號突然出現了明顯的波動,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地脈信號有40的相似度。“這證明漢代的宮廷文化確實向各地傳播,”林野興奮地說,“漢陽陵的陶俑制作工藝,很可能借鑒了楚地的技術,再結合中原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漢代風格。”
甦曉則忙著用3d掃描儀掃描陶俑“你看這陶俑的面部表情,刻畫得多生動,眉毛、眼楮的細節都很精致,比秦代的陶俑更寫實。而且彩繪的顏色還保留得很鮮艷,紅色的朱砂、藍色的石青,都是漢代常用的礦物顏料。”
在漢陽陵工作的第五天,考古隊在一個陪葬坑的角落發現了一組漢代的“青銅量器”,上面刻著“始建國元年”的銘文。“這是王莽時期的量器,”張隊長激動地說,“上面的刻度很精準,能反映漢代的度量衡制度,而且量器的造型與西南地區出土的漢代青銅量器一致,說明漢代的度量衡確實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林野立刻用羅盤采集了青銅量器的地脈信號,發現其與夜郎國東部據點遺址出土的漢代青銅釜信號有關聯“這進一步證明了漢代對西南地區的有效管轄,文化、制度的統一,為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陝西離開後,林野和甦曉又先後前往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廣東廣州南越王墓、四川成都金沙遺址的秦漢時期地層,展開數據采集。在馬王堆漢墓,他們掃描了漢代的絲綢和帛書,發現絲綢上的雲紋與咸陽宮、漢陽陵的紋飾一脈相承;在南越王墓,他們采集了漢代青銅鼎的地脈信號,發現其與中原地區的青銅器物信號高度相似,證明南越國與中原王朝的文化交流密切;在成都金沙遺址的秦漢地層,他們出土了一批秦代的“半兩錢”和漢代的“五銖錢”,錢幣的形制與中原地區完全一致,說明秦漢時期的貨幣制度已經在西南地區普及。
隨著數據采集的推進,“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的秦漢板塊逐漸完善。林野和甦曉還牽頭制作了“秦漢一統”專題頁面,用動態地圖展示秦漢時期的疆域拓展、文化傳播和制度統一,頁面中還加入了“專家訪談”視頻,邀請歷史學者講解秦漢時期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貢獻。
五一前夕,“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秦漢板塊正式上線。上線當天,平台的訪問量突破了80萬人次,不少學校還將平台作為歷史課的輔助教學工具。一位中學歷史老師留言“數據庫里的秦漢遺址vr和文物3d模型太實用了,學生們通過‘走進’咸陽宮、馬王堆漢墓,直觀地了解了秦漢時期的歷史,比課本上的文字更有吸引力。”
上線儀式結束後,林野和甦曉回到成都,參加了由國家文物局舉辦的“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研究論壇”。在論壇上,林野展示了數據庫的建設成果,分享了用青銅羅盤采集地脈信號、研究文明交流的方法,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論壇結束後,王院士找到林野和甦曉,手里拿著一份新的勘探報告“咱們在新疆的尼雅遺址發現了漢代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上面的紋樣融合了中原、西域甚至中亞的元素,你們要不要去看看?說不定能為數據庫補充西域文明與中原交流的證據。”
甦曉眼楮一亮,立刻拿出爺爺的筆記本“爺爺的筆記里提到過‘西域通中原,文明交匯融’,說漢代的絲綢之路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尼雅遺址肯定有很多重要發現!”
林野也興奮地說“尼雅遺址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遺址,出土的文物能反映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要是能采集到地脈信號,就能完善數據庫的‘絲綢之路’板塊,讓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格局更完整。”
鄭隊長拍了拍兩人的肩膀“國家文物局已經批準了這個勘探項目,咱們下周就出發去新疆。這次不僅要采集尼雅遺址的數據,還要去甘肅敦煌的懸泉置遺址,那里出土了大量漢代的簡牘,記載了絲綢之路的交通、郵驛情況,對研究文明交流很重要。”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甦曉整理行李時,甦曉突然從背包里翻出一張老照片——正是之前發現的爺爺們的合影。照片里,兩位老人站在一處考古工地前,笑容燦爛。“你說爺爺們當年有沒有想過,他們的後代會沿著他們的足跡,把中華文明的脈絡串聯起來,還建立了這麼大的數據庫?”甦曉輕聲說,眼里滿是懷念。
林野接過照片,輕輕擦去上面的灰塵“他們肯定想到了,不然也不會留下羅盤和筆記。咱們這次去新疆,就是要完成他們未竟的心願,把絲綢之路的文明交流故事,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甦曉背著青銅羅盤、帶著數據庫的采集設備,跟著鄭隊長、王院士坐上了前往新疆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時,林野看著窗外的藍天,手里緊緊攥著青銅羅盤。他知道,尼雅遺址和懸泉置遺址里,藏著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珍貴證據,也藏著新的挑戰。但他並不害怕——有甦曉做伴,有團隊的支持,有爺爺們的精神指引,他們一定能完成任務,讓中華文明的多元魅力,沿著絲綢之路,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飛機漸漸靠近新疆,遠處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林野和甦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尼雅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和田機場時,正午的陽光炙烤著大地,遠處的昆侖山在藍天映襯下泛著銀白色的光,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綠洲像翡翠般瓖嵌在戈壁中。林野背著裝有青銅羅盤和信號分析儀的背包,剛走出航站樓就感受到一陣干燥的熱風,手里的羅盤突然劇烈顫動,指針死死鎖定著東北方向——那里正是尼雅遺址所在的民豐縣。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艾力隊長已經在機場外接咱們了,”鄭隊長擦了擦額頭的汗,指著人群中舉著“尼雅考古隊”牌子的維吾爾族男人,“他研究尼雅遺址快二十年了,去年還參與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的修復工作,對遺址的情況比誰都熟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艾力隊長快步迎上來,熱情地握住林野的手,漢語帶著淡淡的新疆口音“歡迎你們來尼雅!昨天剛在遺址西區清理出一處漢代的居住遺跡,出土了幾件棉織物,上面的花紋很特別,說不定和中原的絲綢紋樣有關。咱們先去民豐縣的工作站,休整一晚,明天一早進沙漠,遺址離縣城還有一百多公里,路況不太好。”
坐上去民豐縣的越野車,車窗外的景色漸漸從綠洲變成戈壁,稀疏的駱駝刺在風中搖曳。艾力隊長從背包里掏出一個平板電腦,點開尼雅遺址的航拍圖“尼雅遺址是漢代精絕國的都城,總面積約101novel.com0平方公里,目前已發現的遺跡有房屋、佛塔、墓葬、灌溉渠道等。咱們這次重點采集兩處遺跡的地脈信號一處是新發現的居住遺跡,另一處是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的墓葬,這兩處都能反映漢與西域的文化交流。”
甦曉看著航拍圖上的灌溉渠道,驚訝地說“沒想到漢代的西域城邦就有這麼完善的灌溉系統!這渠道的走向和中原地區的井田制灌溉很像,是不是中原的農業技術傳到了這里?”
艾力隊長笑著點頭“你說得對!之前在遺址里發現過中原地區的鐵犁和鋤,還有記載農業技術的簡牘,證明精絕國的農業確實受到了中原的影響。而且這里出土的糧食種子,有不少是從內地引進的粟和麥,說明當時的物質交流很頻繁。”
抵達民豐縣工作站時,天色已經擦黑。工作站的院子里堆滿了考古工具和文物整理箱,幾位年輕的考古隊員正在整理白天從遺址帶回的棉織物碎片。艾力隊長領著大家走進文物整理室,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個玻璃展櫃,里面陳列著一小塊色彩鮮艷的織錦——正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的復制品。
“原件保存在新疆博物館,這是高精度復制品,”艾力隊長指著織錦,“你們看這上面的紋樣,有鳳凰、鸞鳥、麒麟等中原傳統瑞獸,還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銘文,字體是漢代的隸書,但織錦的織造工藝又有西域的特色,是漢與西域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林野湊近展櫃,用手機拍下織錦的紋樣“明天采集地脈信號時,咱們可以重點對比織錦出土墓葬與中原漢代墓葬的信號差異,看看有沒有文化交流的信號特征。而且這次帶的新信號分析儀,能檢測出織物殘留的縴維成分,說不定能發現更多關于織造工藝的線索。”
第二天清晨,車隊迎著朝陽駛向尼雅遺址。越野車在沙漠中顛簸前行,車窗外的沙丘像金色的波浪,偶爾能看到古代的烽燧遺址矗立在沙丘之上。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行駛,終于抵達遺址西區的居住遺跡。
“就是這里!”艾力隊長跳下車,指著一處被風沙半掩埋的土坯房屋,“昨天剛清理出房屋的東牆,牆根下發現了幾件棉織物,還有一個漢代的陶碗,上面的弦紋很清晰。”
林野和甦曉立刻拿出青銅羅盤,在房屋周圍設置采集點。當羅盤靠近陶碗出土的位置時,信號突然變得強烈,屏幕上顯示的波形與咸陽宮遺址秦代陶片的信號有30的相似度。“這說明這個陶碗可能是從中原傳入的,或者是按照中原的工藝在當地制作的,”林野記錄著數據,“而且信號中還帶有西域特有的礦物質成分,證明是在本地使用過的。”
甦曉則蹲在棉織物旁,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這棉織物的織造密度很均勻,上面的幾何紋樣雖然是西域風格,但紋樣的排列方式和中原的絲綢很像,應該是借鑒了中原的紡織技藝。”她拿出縴維檢測儀,輕輕提取了一根縴維“等檢測結果出來,就能知道這棉花是不是本地種植的,還是從其他地區引進的。”
在居住遺跡工作了一上午,林野和甦曉完成了地脈信號采集和文物初步檢測。下午,車隊又前往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的墓葬區。墓葬位于一處沙丘的背風坡,墓坑已經用鋼架保護起來,周圍架設著遮陽棚。
“這處墓葬是1995年發現的,墓主人是精絕國的貴族,”艾力隊長指著墓坑內的棺木,“除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還出土了‘討南羌’織錦、銅鏡、漆器等中原器物,證明墓主人與中原王朝有密切的聯系。”
林野拿著青銅羅盤,在墓坑周圍緩慢移動。當羅盤靠近織錦出土的位置時,信號突然出現了明顯的波動,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絲綢的信號有45的相似度。“這太神奇了!”林野興奮地說,“信號中不僅有中原絲綢的縴維特征,還有西域棉織物的成分,說明當時的織物交流已經非常頻繁,甚至出現了混紡的工藝。”
甦曉則用3d掃描儀掃描墓葬內的漆器“這件漆器的造型是漢代典型的耳杯,上面的彩繪是‘雲氣紋’,和馬王堆漢墓的漆器彩繪完全一致,但漆器的胎體是當地的楊木,證明是中原的工匠在西域制作的,或者是將工藝傳授給了當地工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在尼雅遺址工作了五天,林野和甦曉完成了兩處重點遺跡的地脈信號采集,對12件出土文物進行了3d掃描和縴維檢測。離開遺址前,艾力隊長送給他們一件珍貴的禮物——一小塊尼雅遺址出土的漢代棉織物殘片,上面還保留著淡淡的藍色紋樣。
“這是送給‘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的禮物,”艾力隊長笑著說,“希望通過你們的數據庫,讓更多人了解尼雅遺址,了解漢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
離開尼雅遺址後,林野和甦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甘肅敦煌的懸泉置遺址。懸泉置是漢代的官方驛站,出土了大量的簡牘、絲綢、漆器等文物,是研究絲綢之路交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遺址。
抵達懸泉置遺址時,甘肅省考古研究院的王隊長早已在遺址門口等候。他手里拿著一枚剛清理出來的漢代簡牘“這枚簡牘上記載了‘使者從西域來,獻天馬二匹’,證明懸泉置是漢代接待西域使者的重要驛站。而且簡牘上的字體是隸書,書寫規範,和中原地區的簡牘完全一致,說明漢代的文書制度已經推廣到了西域。”
跟著王隊長走進遺址區,一處大型的院落遺跡映入眼簾,院落內的房屋基址、馬廄、水井等遺跡保存完好,地面上還能看到當年的車轍痕跡。“這處院落是懸泉置的核心區,”王隊長指著一處房屋基址,“這里出土了大量的簡牘,內容包括詔書、律令、簿籍、書信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研究漢代絲綢之路的‘活檔案’。”
林野拿出青銅羅盤,在院落的馬廄遺跡旁采集信號。當羅盤靠近馬廄的食槽時,信號中檢測出了馬的糞便殘留成分,還帶有中原地區特有的飼料成分。“這說明當時驛站的馬匹可能是從中原引進的,或者是用中原的飼料喂養的,”林野分析道,“而且信號中還有西域特有的牧草成分,證明馬匹也適應了當地的環境。”
甦曉則在簡牘整理室里,用高倍相機拍攝簡牘上的文字“這些簡牘的內容太豐富了!有一封書信提到了‘蜀地的絲綢運往西域’,還有一封提到了‘夜郎國的使者經過此處’,這能直接證明西南地區與西域通過絲綢之路存在交流,為數據庫的‘西南西域交流’板塊了關鍵證據。”
在懸泉置遺址工作了四天,林野和甦曉采集了大量的地脈信號,掃描了101novel.com多枚重要簡牘,還對遺址的建築布局進行了三維建模。離開敦煌前,王隊長交給他們一套《懸泉漢簡集成》“這是已整理出版的懸泉漢簡資料,里面有很多關于文明交流的記載,你們可以把它納入數據庫,作為研究絲綢之路的重要文獻支撐。”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甦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絲綢之路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尼雅遺址、懸泉置遺址的地脈信號、文物數據、文獻資料整合到數據庫中,制作了“漢代絲綢之路文明交流”專題頁面,用動態地圖展示漢代絲綢之路的路線、重要驛站和文化交流節點,還加入了“織錦工藝”“簡牘文書”“農業技術”等子板塊,詳細介紹漢與西域的文化交流成果。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引起了廣泛關注。新疆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單位紛紛與聯合工作組聯系,希望合作開展更多遺址的數據采集和研究工作。不少高校還將數據庫作為“絲綢之路史”課程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通過vr體驗尼雅遺址、懸泉置遺址,直觀了解漢代的絲綢之路文明。
一天下午,林野和甦曉正在整理絲綢之路板塊的資料,王院士突然來訪。他手里拿著一份新的勘探報告,臉上帶著興奮的表情“咱們在西藏阿里地區發現了一處唐代的佛教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壁畫和經文,壁畫上的人物服飾既有中原風格,又有印度、波斯的元素,你們要不要去看看?這對完善數據庫的‘唐代多元文明交流’板塊很重要!”
甦曉立刻翻出爺爺的筆記本,里面有一頁提到了“阿里古道,唐蕃交融,佛跡留存”“爺爺早就提到過阿里地區的唐代遺址!而且唐代是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阿里作為唐蕃古道的重要節點,肯定有很多文明交流的證據。”
林野看著報告中的壁畫照片,激動地說“這壁畫上的飛天形象,既有敦煌莫高窟的風格,又有印度阿旃陀石窟的元素,還有波斯的聯珠紋裝飾,簡直是多元文明融合的典範!咱們去阿里采集數據,不僅能完善唐代板塊,還能填補數據庫中西藏地區唐代文明的空白。”
鄭隊長也表示支持“國家文物局已經批準了這個項目,咱們下周就出發去阿里。不過阿里地區海拔高,氣候惡劣,你們倆要提前做好高原反應的準備,多帶些抗高原反應的藥物和保暖衣物。”
出發前一天,林野和甦曉收拾行李時,甦曉把尼雅遺址的棉織物殘片、懸泉置遺址的簡牘照片小心地放進背包“這些都是咱們一路走來的見證,帶著它們去阿里,就像爺爺們在陪著咱們一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林野握住甦曉的手,目光堅定“咱們不僅要完成數據采集,還要把絲綢之路的文明交流故事講給更多人听,讓大家知道中華文明是在與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中不斷發展壯大的。”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甦曉背著青銅羅盤、帶著高原裝備,跟著王院士、鄭隊長坐上了前往西藏阿里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下方的青藏高原像一塊巨大的綠毯,雪山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林野看著手里的阿里遺址勘探報告,心里滿是期待——那里有唐代的佛教壁畫,有多元文明交融的證據,還有新的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阿里昆莎機場,遠處的岡仁波齊峰在藍天中露出聖潔的輪廓。林野和甦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阿里唐代佛教遺址,我們來了!
飛機降落在阿里昆莎機場時,稀薄的空氣帶著凜冽的寒意,遠處的岡仁波齊峰覆著終年不化的積雪,在雲層間若隱若現。林野深吸一口氣,努力適應高原的低氧環境,手里的青銅羅盤卻比在平原時更靈敏,指針微微顫動著,指向東南方向——那里正是唐代佛教遺址所在的札達縣象泉河畔。
“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的洛桑所長已經在機場外等咱們了,”鄭隊長拍了拍林野的肩膀,遞過一瓶氧氣,“他說遺址剛完成第一階段清理,壁畫還在做加固處理,咱們得輕裝進去,避免破壞文物。另外阿里海拔快五千米,要是感覺頭暈、心慌,一定要及時說,別硬撐。”
甦曉接過氧氣,小口吸了幾口,臉色漸漸紅潤“放心吧鄭隊,出發前我查了好多高原適應的資料,還帶了紅景天。不過唐代佛教遺址怎麼會在這麼偏遠的地方?難道這里也是絲綢之路的支線?”
正說著,一輛白色越野車停在面前,車窗降下,露出一張黝黑的笑臉——正是洛桑所長。他穿著藏藍色沖鋒衣,脖子上掛著一串星月菩提,操著流利的漢語說“歡迎各位專家!札達縣的象泉河可是古絲綢之路的‘南亞支線’,唐代的時候,這里是吐蕃與天竺、波斯交流的重要通道,所以才會有這麼規模大的佛教遺址。咱們先去縣城的工作站,今晚好好休息,明天一早去遺址,現在去的話趕不上光線,拍不了壁畫細節。”
越野車沿著象泉河行駛,車窗外的土林地貌格外壯觀,暗紅色的岩層經過億萬年的風化,形成了千姿百態的柱狀、塔狀地貌,像一座巨大的天然雕塑群。洛桑所長指著遠處的土林“那片最高的土林下面就是遺址,叫‘托林寺附屬遺址’,是唐代吐蕃時期建造的,比札達縣著名的古格王朝遺址還要早幾百年。去年雨季過後,土林塌了一小塊,露出了里面的壁畫,咱們才發現這個遺址。”
甦曉透過車窗望著土林,拿出爺爺的筆記本翻到相關章節“爺爺在筆記里寫過‘象泉河畔,吐蕃築寺,融中印之藝’,原來就是指這個遺址!他還畫了一張簡易的壁畫草圖,上面有飛天和菩薩像,和洛桑所長說的一模一樣。”
抵達札達縣工作站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工作站是幾排藏式風格的平房,院子里種著幾棵耐旱的沙棘樹。洛桑所長領著大家走進一間寬敞的房間,牆上掛滿了遺址的照片和壁畫拓片。他指著一張最大的拓片說“這是從遺址主殿清理出來的壁畫拓片,上面的‘飛天’形象很特別——上身是中原唐代的服飾,飄帶是波斯的聯珠紋樣式,腳下的蓮花座又有天竺的風格,典型的多元文明融合。”
林野湊近拓片,仔細觀察飛天的飄帶紋路“這聯珠紋和尼雅遺址出土的織錦紋樣很像,都是波斯風格,但線條更流暢,應該是經過了中原工匠的改良。明天采集地脈信號時,咱們可以重點檢測壁畫周圍的土壤,看看有沒有顏料殘留,說不定能分析出顏料的來源,進一步證明文明交流。”
洛桑所長點點頭“咱們還在遺址里發現了幾尊殘破的泥塑佛像,佛像的衣紋技法是中原的‘曹衣出水’,但面部特征又有天竺的影響,和敦煌莫高窟的唐代佛像有相似之處。明天你們可以一起掃描,補充到數據庫里。”
第二天清晨,車隊迎著第一縷陽光駛向遺址。經過半個多小時的顛簸,終于抵達土林腳下的遺址入口。遺址被一圈簡易的鐵絲網圍著,幾名文物保護人員正在用噴霧器給壁畫做保濕處理。走進主殿,昏暗的光線中,牆壁上的壁畫依稀可見,雖然部分已經脫落,但殘留的色彩依然鮮艷。
“小心腳下的碎石,”洛桑所長提醒道,“主殿的地面還沒來得及加固,有些地方是空的,別踩塌了。咱們先從東側的壁畫開始,那里的‘飛天’保存最完整。”
林野拿出青銅羅盤,在壁畫前緩慢移動。當羅盤靠近飛天的飄帶區域時,信號突然變得強烈,屏幕上顯示的波形與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的信號有50的相似度,還檢測出了波斯藍顏料的成分。“這證明壁畫的顏料確實有波斯的來源,”林野興奮地說,“而且信號中還有天竺朱砂的成分,說明當時的工匠使用了來自不同地區的顏料,進一步印證了多元文明交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甦曉則打開3d掃描儀,小心翼翼地對準壁畫“這掃描儀的精度能達到01毫米,能還原壁畫上每一根線條的細節。你們看飛天的飄帶,雖然有部分脫落,但通過掃描,咱們能根據殘留的線條還原出完整的飄帶形態,讓用戶在數據庫里看到壁畫的原始樣貌。”
在主殿工作了一上午,林野和甦曉完成了東側壁畫的信號采集和3d掃描。下午,他們又來到西側的泥塑佛像區。一尊高約一米的佛像殘軀躺在臨時搭建的保護台上,佛像的右臂已經缺失,但左臂的衣紋依然清晰。
“這尊佛像的衣紋是典型的唐代‘吳帶當風’技法,”洛桑所長指著佛像的左臂,“敦煌莫高窟的唐代佛像就是這種風格,線條飄逸,有動感。但佛像的蓮花座是天竺的‘束腰蓮花座’,和印度桑奇大塔的蓮花座很像。”
林野用羅盤采集佛像周圍的信號,發現信號中不僅有中原泥塑的陶土成分,還有天竺的檀香木成分“這說明佛像的胎體可能混合了中原的陶土和天竺的檀香木,是不同地區材料的融合,和壁畫的多元風格一致。”
甦曉則用相機仔細拍攝佛像的衣紋“這些衣紋的走向和敦煌的佛像完全一致,甚至連褶皺的弧度都一樣,說明當時的工匠很可能受過中原的技法培訓,或者是從中原請來的工匠。”
在遺址工作的五天里,林野和甦曉采集了主殿壁畫、泥塑佛像、遺址夯土牆等多處的地脈信號,完成了10幅壁畫、5尊泥塑的3d掃描,還采集了土壤和顏料樣本,送往實驗室進行進一步分析。離開遺址前,洛桑所長送給他們一本《托林寺附屬遺址考古初步報告》“這是咱們目前整理出的資料,里面有壁畫的年代鑒定、泥塑的技法分析,希望能幫你們完善數據庫的唐代板塊。”
離開阿里後,林野和甦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前往陝西西安的陝西歷史博物館,采集館藏的唐代文物數據。在博物館的唐代展廳,他們掃描了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唐代鎏金鐵芯銅龍等珍貴文物,其中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的駱駝造型有西域的特征,樂俑的服飾則是中原的唐代風格,是漢與西域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甦曉立刻投入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唐代板塊的建設中。他們將托林寺附屬遺址、懸泉置遺址、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文物數據整合起來,制作了“唐代多元文明交流”專題頁面,用動態地圖展示唐代絲綢之路的主線、支線,標注重要的遺址和文物出土點;還加入了“壁畫技法”“泥塑風格”“顏料來源”等子板塊,詳細介紹唐代文明融合的具體表現。
數據庫更新上線後,受到了國內外學界的高度關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歷史系將專題頁面作為“唐代史”課程的教學案例,海外的漢學研究機構也紛紛聯系聯合工作組,希望獲取相關數據用于研究。一位來自英國的漢學家留言“通過這個數據庫,我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唐代絲綢之路的多元文明交流,尤其是阿里遺址的壁畫,讓我看到了中原、西域、天竺、波斯文明的融合,太震撼了!”
一天下午,林野和甦曉正在整理唐代板塊的用戶反饋,周局長突然來到辦公室。他手里拿著一份文件,臉上帶著笑容“國家文物局決定把‘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點項目,還要在明年的世界考古大會上展示咱們的成果。另外,咱們還收到了來自中亞國家的合作邀請,他們希望咱們能幫助采集中亞地區絲綢之路遺址的數據,共同研究古代絲綢之路的文明交流。”
甦曉激動地站起來“這太好了!中亞是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采集那里的遺址數據,能讓數據庫的‘絲綢之路’板塊更完整,還能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林野也興奮地說“咱們可以帶著青銅羅盤去中亞,采集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古城遺址的數據,對比中原與中亞的地脈信號,研究文明交流的路徑。而且還能和中亞的考古學家合作,互相分享資料,共同推動絲綢之路研究。”
周局長點點頭“國家文物局已經同意了這個合作計劃,下個月會派你們去烏茲別克斯坦參加合作洽談會,順便考察撒馬爾罕古城遺址。你們要提前做好準備,了解中亞遺址的情況,制定詳細的數據采集方案。”
離開周局長的辦公室,林野和甦曉來到陽台上,看著遠處的雪山。甦曉拿出爺爺的筆記本,在最後一頁寫下“絲路綿延,文明永續,中外攜手,共探源流。”林野握住她的手,輕聲說“爺爺們當年肯定想不到,他們的研究能跨越國界,讓中華文明的多元魅力走向世界。咱們一定要做好這次中亞之行,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接下來的一個月,林野和甦曉忙著查閱中亞遺址的資料,制定數據采集方案,還學習了基礎的烏茲別克語。出發前一天,他們收拾行李時,把托林寺遺址的壁畫拓片、尼雅遺址的棉織物殘片小心地放進背包——這些不僅是中華文明的見證,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信物。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甦曉背著青銅羅盤、帶著數據采集設備,跟著周局長坐上了前往烏茲別克斯坦的飛機。飛機穿過雲層,林野看著窗外的藍天,心里滿是期待——撒馬爾罕古城的遺跡在等著他們,中外文明交流的新故事在等著他們,“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數據庫”的新征程,也在等著他們。
飛機漸漸靠近塔什干國際機場,遠處的雪山在陽光下泛著光芒。林野和甦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飛機——撒馬爾罕古城遺址,我們來了!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