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降落在成都雙流機場時,午後的陽光正透過雲層灑在天府廣場的毛主席雕像上,泛著溫暖的金光。林野背著裝著青銅羅盤和“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初步方案的背包,跟著甦曉、趙隊長、李隊長、鄭隊長、陳隊長走出航站樓,剛踏上廊橋,手里的羅盤就輕輕顫動了一下——比在湘西時更柔和,像是在呼應這座承載著古蜀文明記憶的城市。
“四川省文物局的周局長已經在機場外接咱們了,”鄭隊長掏出手機,調出與周局長的聊天記錄,“他說要專門召開四省考古協作會議,討論‘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的建設方案,還邀請了國內頂尖的考古學家和技術專家參會。”甦曉湊過來,看著手機屏幕上的會議議程“還有文物數字化保護的議題!咱們可以用3d掃描技術把所有出土文物都數字化,這樣不僅能更好地保護文物,還能讓更多人通過線上平台看到這些珍貴的文明遺產。”
走出機場大廳,林野一眼就看到了舉著“四省考古協作組”牌子的周局長。他穿著深灰色西裝,戴著眼鏡,氣質儒雅,見到眾人立刻熱情地迎上來“歡迎各位專家!‘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這個項目太有意義了,不僅能整合西南地區的考古資源,還能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研究重要支撐。咱們先去省文物局,會議資料已經準備好了。”
坐上去省文物局的汽車,周局長從公文包掏出一疊厚厚的資料,里面有西南地區已發現文明遺址的詳細清單,還有文物數字化保護的技術方案“目前西南地區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的文明遺址有137處,其中三星堆、金沙、石家河、良渚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咱們的數據庫要分三個階段建設第一階段完成重點遺址的地脈信號采集和文物數字化掃描;第二階段建立遺址之間的文化關聯模型;第三階段開發線上展示平台,向公眾開放數據庫資源。”
林野接過資料,翻到地脈信號采集方案,里面詳細標注了每個遺址的采集時間和技術參數“周局長,咱們可以用青銅羅盤作為核心采集工具,它能精準捕捉遺址的地脈信號,再結合現代物探技術,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而且之前在各個遺址采集的信號已經有了初步記錄,咱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完善數據庫。”甦曉補充道“文物數字化方面,咱們可以和高校合作,用高精度3d掃描儀掃描文物,還原文物的細節,甚至能模擬文物的制作過程,讓公眾更直觀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工藝水平。”
到了省文物局,會議在三樓的大會議室舉行。參會的專家們早早到場,手里拿著各自領域的研究資料。會議開始後,周局長首先介紹了項目的整體規劃,隨後鄭隊長、李隊長、陳隊長、趙隊長分別匯報了各遺址的考古發現和數據采集情況。林野作為青銅羅盤的持有者,詳細講解了地脈信號的采集原理和初步成果,還現場展示了羅盤在不同遺址的信號反應記錄。
“青銅羅盤捕捉到的地脈信號很有研究價值,”來自北京大學的考古學教授王院士看著信號記錄圖,“這些信號不僅能反映遺址的年代和文化特征,還能揭示不同遺址之間的文化傳播路徑。比如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地脈信號相似度達87,證明兩者存在密切的文化傳承關系;而夜郎國和古滇國的信號相似度為65,說明它們既有交流又有各自的文化特色。”
會議討論持續了整整一天,專家們就數據庫的技術標準、數據安全、公眾開放等議題達成了一致意見。最後周局長宣布“‘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項目正式啟動,成立四省聯合工作組,鄭隊長任組長,林野、甦曉負責地脈信號采集和文物數字化指導,各省文物局抽調專業人員參與項目實施。下個月先從三星堆、金沙、古滇國、夜郎國四個重點遺址開始數據采集,爭取年底前完成第一階段工作。”
會議結束後,林野和甦曉留在省文物局,與技術團隊討論地脈信號采集的具體方案。技術團隊負責人張工拿出一台便攜式物探儀“咱們可以將青銅羅盤的信號輸出端與物探儀連接,把羅盤捕捉到的地脈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再通過大數據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而且這台物探儀還能檢測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輔助判斷遺址的文化層年代。”甦曉看著儀器,興奮地說“咱們還可以在采集信號時同步拍攝遺址的影像資料,用vr技術還原遺址的原始風貌,讓數據庫更具沉浸感。”
接下來的一個月,林野和甦曉跟著聯合工作組,先後前往三星堆、金沙、古滇國、夜郎國四個重點遺址進行地脈信號采集和文物數字化掃描。在三星堆遺址,他們用青銅羅盤采集了祭祀坑的地脈信號,發現坑內不同區域的信號差異明顯,祭祀區的信號強度是普通居住區的3倍,證明祭祀活動在古蜀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金沙遺址,技術團隊用3d掃描儀掃描了太陽神鳥金盤,還原了金盤上每一根紋路的細節,甚至能清晰看到當年工匠留下的加工痕跡;在古滇國遺址,他們采集了青銅貯貝器的地脈信號,結合器物上的紋飾,還原了古滇人農耕和祭祀的生活場景;在夜郎國遺址,通過對城垣地脈信號的分析,確定了夜郎國都城的建築布局和功能分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在采集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戰。在雅安玉礦遺址,由于礦坑深處的信號干擾較強,青銅羅盤的信號采集一度不穩定。林野和甦曉根據爺爺的筆記,調整了羅盤的采集參數,還在礦坑內設置了多個采集點,最終成功獲取了穩定的地脈信號。在湘西夜郎國東部據點遺址,由于冬季氣溫較低,3d掃描儀的鏡頭容易起霧,技術團隊不得不每隔半小時就對設備進行預熱,確保掃描數據的準確性。
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四個重點遺址的數據采集工作順利完成。工作組回到成都後,立刻開始數據庫的搭建。技術團隊將采集到的地脈信號、文物3d模型、遺址影像資料整合到數據庫系統中,開發了文化關聯分析功能——只要輸入一個遺址的名稱,就能顯示該遺址與其他遺址的文化關聯度,還能調出相關的文物和考古報告。林野和甦曉則負責撰寫數據庫的使用說明,詳細介紹每個功能的操作方法,確保專家和公眾都能輕松使用數據庫。
數據庫搭建完成後,工作組邀請了部分專家進行測試。王院士登錄數據庫後,輸入“三星堆”關鍵詞,屏幕上立刻顯示出三星堆與金沙、古滇國、夜郎國的文化關聯圖譜,還有青銅面具、神樹等文物的3d模型。他點擊青銅面具的模型,屏幕上彈出了面具的制作工藝模擬視頻,從礦石開采到青銅鑄造,每一步都清晰可見。“這個數據庫太完善了,”王院士感慨道,“不僅能為科研支持,還能作為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讓更多人了解西南地區的古代文明。”
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數據庫,工作組決定在三星堆博物館舉辦“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線下體驗活動。活動當天,博物館里擠滿了游客,大家排著隊體驗數據庫的線上平台。孩子們戴著vr眼鏡,“走進”三星堆的祭祀坑,近距離觀察青銅神樹;老年人則通過觸摸屏,查看家鄉附近的文明遺址,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林野和甦曉在現場為游客講解數據庫的功能,還展示了青銅羅盤的地脈信號采集過程,引來游客們的陣陣驚嘆。
“原來咱們西南地區有這麼多珍貴的古代文明!”一位來自雲南的游客看著數據庫里的古滇國文物,激動地說,“以前只在課本上見過三星堆,現在通過數據庫,能看到這麼多遺址的文物和歷史,還能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太有意義了。”甦曉笑著說“後續咱們還會更新數據庫,加入更多遺址的資料,讓大家能全方位了解西南地區的古代文明。”
體驗活動結束後,工作組又投入到數據庫第二階段的建設中。林野和甦曉跟著技術團隊,開始建立遺址之間的文化關聯模型。他們通過分析地脈信號、文物紋飾、制作工藝等數據,繪制出西南地區古代文明的傳播路線圖——從長江上游的馬家窯文化,到長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再到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最後到西南地區的古蜀、古滇、夜郎文明,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文化傳播鏈。
“這條傳播鏈太重要了,”鄭隊長看著傳播路線圖,“它證明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多元一體的,不同地區的文明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主體。比如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工藝傳播到石家河,與當地的玉器工藝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格;而古蜀文明的青銅工藝又傳播到古滇和夜郎,影響了當地的青銅制作技術。”
就在文化關聯模型即將完成時,林野在整理爺爺的日記時,發現了一張夾在里面的泛黃地圖。地圖上標注著西南地區的一條隱秘古道,旁邊寫著“古道通滇蜀,藏有文明秘鑰。”他趕緊把地圖拿給甦曉和鄭隊長看“這可能是古代西南地區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說不定古道沿線還有未被發現的文明遺址!咱們可以通過數據庫的地脈信號分析,尋找古道沿線的潛在遺址。”
甦曉立刻調出數據庫中的西南地區地脈信號分布圖,與古道地圖進行比對“你看,古道沿線的幾個區域,地脈信號異常,很可能存在未被發現的遺址。比如雲南昭通的豆沙關附近,信號強度與古滇國遺址相似,說不定是古滇國的一個重要驛站;還有貴州畢節的雞鳴三省附近,信號混合了夜郎國和巴蜀文化的特征,可能是一個文化交流樞紐。”
鄭隊長立刻將這一發現匯報給周局長,周局長決定成立專項勘探組,對古道沿線的可疑區域進行勘探。勘探組由林野、甦曉帶隊,配備了青銅羅盤和現代物探設備,還邀請了當地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參與。勘探工作從雲南昭通開始,沿著古道向貴州、四川方向推進。
在豆沙關附近,林野的青銅羅盤突然劇烈顫動起來,指針指向一處山坡。勘探組立刻在該區域進行物探,發現地下三米處有密集的陶質和石質信號。經過小規模挖掘,出土了一批戰國時期的陶器和石器,其中一件陶甕上刻著古滇國的族徽,證明這里確實是古滇國的驛站遺址。在雞鳴三省附近,勘探組發現了一個小型的青銅冶煉遺址,出土的青銅殘片上刻著夜郎國和巴蜀文化的混合紋飾,進一步證明了古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隨著勘探工作的推進,古道沿線陸續發現了12處未被記錄的古代文明遺址,其中3處被認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遺址的發現,不僅完善了西南地區的文明遺址圖譜,還為文化關聯模型了新的證據,讓數據庫的內容更加豐富。
年底時,“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工作順利完成。在四川省文物局舉辦的項目成果發布會上,周局長展示了數據庫的核心功能和最新發現“目前數據庫已收錄西南地區149處文明遺址的地脈信號數據,完成1101novel.com0件重點文物的3d數字化掃描,建立了87組文化關聯模型。下一步,咱們將啟動第三階段工作,開發線上展示平台,預計明年上半年向公眾正式開放。”
發布會結束後,林野和甦曉站在省文物局的展廳里,看著牆上展示的西南地區文明遺址分布圖,心里滿是感慨。甦曉手里拿著爺爺的筆記本,輕輕撫摸著上面的字跡“爺爺當年要是能看到這個數據庫,肯定會很驕傲。咱們不僅完成了他的心願,還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做了一點貢獻。”林野點頭,手里的青銅羅盤輕輕顫動,像是在呼應著遠方的文明遺址,也像是在期待著數據庫未來的發展。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甦曉跟著工作組,開始了數據庫第三階段的建設。他們要和技術團隊一起,開發線上展示平台,設計互動功能,讓公眾能通過手機、電腦隨時隨地訪問數據庫,了解西南地區的古代文明。車窗外的成都街頭,紅燈籠已經掛了起來,年味越來越濃。林野看著窗外,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把“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建設好,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明的多元魅力,讓古代文明的智慧照亮未來。
他知道,新的任務還在等著他們,線上展示平台的開發還有很多挑戰,比如數據安全、用戶體驗、內容更新等。但他並不害怕,因為他有甦曉做伴,有四省考古團隊和專家的支持,還有爺爺們留下的青銅羅盤和筆記——這些,都是他前進的動力。
汽車漸漸駛入成都高新區,遠處的天府國際金融中心大廈漸漸清晰起來。林野和甦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車——“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線上展示平台開發,我們來了!
汽車駛入成都高新區時,早春的陽光透過車窗灑在林野和甦曉的筆記本上,頁面上密密麻麻的“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線上平台功能規劃圖,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墨香。技術團隊的辦公地點設在一棟現代化的寫字樓里,張工早已在樓下等候,手里拿著平板電腦,屏幕上是線上平台的初步設計稿“咱們的平台分‘遺址探秘’‘文物三維’‘文化脈絡’‘互動體驗’四個板塊,今天主要討論每個板塊的具體功能和視覺設計。”
走進辦公區,二十多名技術人員正圍著屏幕討論,桌上散落著各種設計草圖和技術文檔。林野和甦曉剛坐下,張工就點開“遺址探秘”板塊的設計稿“這個板塊計劃用衛星地圖作為底圖,用戶點擊標注的遺址,就能看到遺址的全景vr、考古發掘視頻和地脈信號分析圖。比如點擊三星堆,不僅能‘走進’祭祀坑,還能查看不同區域的地脈信號強度,了解祭祀活動的分布規律。”
甦曉看著設計稿,指著vr體驗區“能不能在vr里加入‘時空穿越’功能?比如用戶可以選擇戰國時期的視角,看到古滇國人制作青銅貯貝器的場景,或者夜郎國人進行祭祀的畫面。這樣能讓用戶更直觀地感受古代文明的生活。”技術團隊的設計師小王立刻記錄下來“這個想法好!我們可以結合考古發現的文物和文獻記載,用3d建模還原古代場景,再加入互動元素,比如讓用戶參與青銅鑄造或陶器制作的模擬過程。”
接下來的討論圍繞“文物三維”板塊展開。張工點開一件青銅面具的3d模型“用戶可以360度旋轉查看文物,點擊文物的不同部位,會彈出詳細的解說,包括制作工藝、文化含義和出土背景。比如點擊面具的眼楮,會介紹古蜀人對眼楮的崇拜,以及面具在祭祀中的作用。”林野補充道“還可以加入‘文物對比’功能,比如把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和古滇國的青銅貯貝器放在一起,對比它們的紋飾和制作工藝,讓用戶直觀了解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
“文化脈絡”板塊的設計則需要結合之前建立的文化關聯模型。技術人員小李展示了文化傳播路線圖“用戶可以選擇不同的時期,查看該時期文明的傳播路徑。比如選擇戰國時期,會顯示夜郎國如何通過古道與古滇國、巴蜀地區進行文化交流,路線上會標注重要的驛站遺址和出土的交流文物。”甦曉建議“可以加入‘專家解讀’視頻,邀請王院士、鄭隊長等專家講解文化傳播的歷史背景,讓用戶更深入地理解文明的交融過程。”
“互動體驗”板塊是最受期待的部分。張工點開一個小游戲的deo“這個‘考古小偵探’游戲,會給用戶虛擬的考古場景,讓用戶模擬挖掘文物,根據出土文物的特征判斷遺址的年代和文化類型。比如用戶挖到一件刻有太陽鳥紋的玉璋,需要根據紋飾判斷它屬于金沙文明,並解釋太陽鳥紋的文化含義。”林野笑著說“還可以加入‘文物修復’模擬,讓用戶體驗修復破碎陶片或青銅殘片的過程,了解文物修復的技術和難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討論持續了整整一周,線上平台的功能設計和視覺風格最終確定。技術團隊立刻投入到開發工作中,林野和甦曉則每天都到辦公區,協助技術人員解決與考古相關的問題。在開發“遺址探秘”板塊時,技術人員對夜郎國城垣的vr建模存在疑問,林野拿出當時拍攝的城垣照片和測繪數據,詳細講解了城垣的夯築結構和建築特點,確保建模的準確性;在制作“文物三維”板塊的解說時,甦曉根據爺爺的筆記和考古報告,撰寫了每件文物的詳細解說詞,包括紋飾含義、制作工藝和歷史背景。
開發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技術難題。在實現青銅羅盤地脈信號的可視化時,技術團隊無法將抽象的信號轉化為直觀的圖像。林野和甦曉根據之前采集的信號數據,提出用不同顏色的波紋表示信號強度,紅色表示強信號,藍色表示弱信號,波紋的密度表示信號的穩定性。技術團隊按照這個方案進行開發,最終呈現的效果非常好,用戶能清晰地看到不同遺址的地脈信號差異。
在開發“互動體驗”板塊的“考古小偵探”游戲時,技術人員對文物特征的判斷標準存在困惑。甦曉整理了一份詳細的文物特征對照表,包括不同文明的陶器紋飾、青銅器物造型和玉器符號,幫助技術人員設置游戲的判斷邏輯。比如,屬于古滇國的陶器通常有繩紋和戳印紋,青銅器物多有牛虎紋和雲紋;屬于夜郎國的陶器則有交錯繩紋和圓形戳印,青銅器物多有虎紋和蛇紋。
經過三個月的緊張開發,“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線上展示平台的測試版終于完成。聯合工作組邀請了部分專家和公眾代表進行測試,收集反饋意見。王院士登錄平台後,體驗了“遺址探秘”板塊的三星堆vr功能,對城垣的建模精度和地脈信號的可視化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個平台不僅展示了考古成果,還創新了考古知識的傳播方式,讓普通公眾也能深入了解古代文明。”一位來自成都的中學生在體驗“考古小偵探”游戲後,興奮地說“太有意思了!我挖到了一件青銅鼎,通過判斷紋飾知道它屬于夜郎國,還學到了很多關于夜郎國的歷史知識。”
根據測試反饋,技術團隊對平台進行了進一步優化。針對專家提出的“文化脈絡”板塊傳播路線圖不夠清晰的問題,技術人員增加了時間軸和區域篩選功能,用戶可以更方便地查看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文化傳播情況;針對公眾代表提出的“文物三維”板塊解說詞過于專業的問題,甦曉對解說詞進行了簡化,加入了更多生動的比喻和故事,讓不同年齡段的用戶都能理解。
優化完成後,“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線上展示平台正式上線。上線當天,四川省文物局舉辦了隆重的上線儀式,周局長在儀式上致辭“這個平台是四省考古工作者和技術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它不僅整合了西南地區的考古資源,還創新了文物展示和科普教育的方式。希望通過這個平台,讓更多人了解西南地區古代文明的輝煌,感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魅力。”
上線儀式結束後,林野和甦曉登錄平台,查看用戶的反饋。平台的訪問量在短短一天內就突破了10萬人次,用戶留言超過2萬條。一位來自北京的用戶留言“通過這個平台,我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西南地區的古代文明,三星堆的青銅面具、金沙的太陽神鳥金盤都讓我震撼不已,感謝考古工作者和技術人員的付出!”一位來自雲南的用戶留言“我老家就在古滇國遺址附近,通過平台的‘遺址探秘’功能,我看到了家鄉的古代文明,感到非常自豪。”
平台上線後,林野和甦曉並沒有停下腳步。他們開始籌備平台的更新計劃,計劃在接下來的半年內,新增“良渚文明”“石家河文明”等板塊,將數據庫的覆蓋範圍從西南地區擴展到長江流域;同時,他們還計劃與國內的中小學合作,開發基于平台的考古科普課程,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考古知識,培養對古代文明的興趣。
在籌備新增板塊時,林野和甦曉接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邀請,前往良渚遺址采集地脈信號和進行文物數字化掃描。良渚遺址是長江下游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明遺址,以精美的玉器和大型水利工程聞名。在良渚遺址,林野用青銅羅盤采集了莫角山宮殿區的地脈信號,發現宮殿區的信號強度是普通居住區的4倍,證明宮殿在良渚文明中的核心地位;甦曉則協助技術團隊用3d掃描儀掃描了良渚玉琮,還原了玉琮上每一個神人獸面紋的細節,讓用戶能在平台上清晰地看到玉琮的紋飾結構。
在采集過程中,林野和甦曉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在良渚遺址的一處祭祀坑附近,青銅羅盤的信號與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金盤信號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他們立刻將這一發現告知聯合工作組,專家們經過分析認為,這可能表明良渚文明與古蜀文明存在間接的文化交流,為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了新的證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甦曉開始整理良渚遺址的采集數據,準備將其納入數據庫。他們還計劃在平台上新增一個“文明交流”板塊,專門展示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聯系,包括良渚與古蜀、石家河與夜郎國等,讓用戶更全面地了解中華文明的交流融合歷程。
一天下午,林野和甦曉在整理爺爺的筆記時,發現了一張從未注意過的草圖。草圖上畫著一個圓形的器物,上面刻著與星圖一致的符號,旁邊寫著“天圓地方,文明之核,藏于長江之源。”甦曉看著草圖,激動地說“這可能是一個新的文明遺址線索!長江之源應該是指青藏高原的長江源頭地區,說不定那里有一個未被發現的古代文明遺址!”
林野立刻拿出星圖,對照草圖上的符號,發現符號對應的坐標正好在長江源頭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他趕緊將這一發現匯報給鄭隊長和周局長,周局長決定成立專項勘探組,前往青海進行勘探。勘探組由林野、甦曉帶隊,配備了青銅羅盤和現代物探設備,還邀請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參與。
出發前,林野和甦曉整理了行李,將爺爺的筆記、青銅羅盤和星圖小心翼翼地放進背包。他們知道,這次青海之行又將是一次全新的冒險,或許能發現一個新的古代文明遺址,為“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增添新的內容,也為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研究新的證據。
汽車駛離成都,朝著青海的方向前進。車窗外的景色漸漸從平原變成了山地,遠處的雪山在陽光下泛著銀白色的光。林野看著手里的草圖,心里滿是期待。他知道,長江源頭的古代文明遺址正在等著他們,新的挑戰也在前方等著他們去克服。但他並不害怕,因為他有甦曉做伴,有聯合工作組和專家的支持,還有爺爺們留下的羅盤和筆記——這些,都是他前進的動力。
汽車漸漸駛入青藏高原,遠處的玉樹藏族自治州輪廓漸漸清晰起來。林野和甦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車——長江源頭古代文明遺址,我們來了!
汽車沿著214國道駛入玉樹藏族自治州時,四月的寒風還帶著雪粒,遠處的巴顏喀拉山被積雪覆蓋,像一條銀白色的巨龍橫臥在天際。林野把車窗搖緊,手里的青銅羅盤輕輕顫動,指針朝著西北方向傾斜——那里正是星圖上標注的長江源頭區域,也是爺爺筆記里草圖符號對應的位置。甦曉湊過來,指著手機里的衛星地圖“青海省考古研究院的馬隊長說,咱們要去的治多縣附近,去年牧民放牧時發現過一些帶紋路的石片,當時以為是普通的石頭,現在看來可能是古代文明的遺物。”
鄭隊長坐在前排,回頭遞來一件厚實的沖鋒衣“這里海拔超過四千米,晚上氣溫能降到零下,你們倆注意保暖,別感冒了。馬隊長已經在治多縣的牧民定居點等著咱們,還準備好了越野車,明天一早就能去遺址線索區域勘探。”林野接過沖鋒衣,摸了摸背包里的青銅羅盤,羅盤的盤面微微發燙,像是在與這片高原下的地脈產生共鳴。
抵達治多縣時,天色已經擦黑。馬隊長穿著藏青色的藏袍,帶著幾位牧民在定居點門口迎接。他手里拿著一塊巴掌大的石片,石片上刻著模糊的螺旋紋“這就是牧民去年撿到的,我們初步判斷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石家河文明、良渚文明的石器紋飾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明顯的高原特色。”甦曉接過石片,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這紋路的螺旋方向和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盤的紋路一致,都是順時針,說明這里的古代文明可能和長江中下游文明有交流!”
第二天清晨,林野和甦曉跟著馬隊長、鄭隊長,乘坐越野車前往牧民發現石片的區域。車子行駛在草原上,沿途能看到成群的藏原羚和藏野驢,遠處的長江源頭支流像一條藍色的絲帶蜿蜒在草原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終于抵達目的地——一片靠近河流的台地,台地上散落著不少石塊,部分石塊上能看到人工打磨的痕跡。
“就是這里!”馬隊長指著台地中央,“牧民就是在這里撿到的石片,咱們先在這里打幾個探孔,看看地下有沒有文化層。”隊員們拿出洛陽鏟開始打孔,林野和甦曉則拿著青銅羅盤在台地上走動。當林野走到台地西側時,羅盤突然劇烈顫動起來,指針死死指向地下“這里有強烈的地脈信號!下面肯定有重要的遺跡!”
馬隊長趕緊讓隊員在羅盤指示的位置打孔,當洛陽鏟拔出時,鏟頭上沾著的泥土里混著幾片陶片,還有一小塊木炭。“是文化層!”馬隊長激動地說,“木炭可以用來做碳十四測年,陶片上的紋飾還能判斷文化類型!”甦曉趕緊把陶片和木炭裝進密封袋,標記好位置“這陶片的紋飾是籃紋,和馬家窯文化的陶器紋飾相似,但陶質更粗糙,應該是適應高原環境的本地改良工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接下來的幾天,考古隊在台地西側開了兩個探方。林野和甦曉負責清理探方內的泥土,剛挖了不到半米深,就發現了一排石砌的地基,地基里埋著幾塊刻著螺旋紋的石板,石板的排列方式像是某種建築的牆體。“是房屋基址!”鄭隊長蹲在探方邊,用卷尺測量地基的尺寸,“這排地基長約五米,寬約三米,應該是一座小型的半地穴式房屋,符合新石器時代高原先民的居住特點。”
隨著挖掘深入,更多的遺跡和文物陸續出土探方東側發現了一個圓形的火塘,火塘周圍散落著不少陶片和石器,包括石斧、石刀和石磨盤,顯然是當年的生活區域;探方西側出土了一個陶制的容器,容器內殘留著植物種子的痕跡,經過初步鑒定,是青稞和粟的種子,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開始種植農作物;最讓人驚喜的是,在房屋基址的中央,發現了一個用石頭砌成的圓形祭壇,祭壇上擺放著一塊刻有太陽紋的石板,石板的紋路與金沙遺址、良渚遺址的太陽紋有著明顯的傳承關系。
“這祭壇太重要了!”馬隊長拿著石板,在陽光下仔細觀察,“太陽紋是長江流域古代文明常見的圖騰,出現在長江源頭的高原遺址中,證明高原先民與長江中下游文明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而且這塊石板的年代,根據碳十四測年結果,距今約五千年,和良渚文明的鼎盛時期基本一致,說明當時的文化交流已經非常頻繁。”
林野掏出爺爺的筆記,翻到關于長江源頭的章節“爺爺在筆記里提到過,‘長江之源,有太陽之民,以石為祭,以農為生’,和咱們現在的發現完全吻合!這說明這里的古代文明就是爺爺所說的‘太陽之民’創造的,他們不僅適應了高原環境,還與長江中下游文明保持著交流。”
就在挖掘工作順利進行時,一位名叫才讓的牧民來到探方邊,看著出土的石板,突然開口“這石頭俺們部落的老人見過,在東邊的山洞里還有很多,老人說那是‘神山的禮物’,不能隨便踫。”馬隊長趕緊追問“才讓,你能帶我去看看那個山洞嗎?里面還有其他東西嗎?”才讓點點頭“山洞在東邊的山腳下,里面黑乎乎的,俺小時候進去過一次,看到過很多刻著花紋的石頭。”
當天下午,林野和甦曉跟著馬隊長、才讓來到東邊的山腳下。在才讓的指引下,大家在一片亂石堆後面找到了山洞入口。洞口約兩米寬,高約一米五,洞口周圍的岩石上刻著不少螺旋紋,與探方里出土的石板紋路一致。隊員們打開手電筒,光線照進山洞,能看到洞內的地面上散落著大量的石片和陶片,牆壁上還有人工開鑿的凹槽,像是用來擺放祭品的地方。
“這里是一處祭祀遺址!”林野舉著手電筒,小心翼翼地走進山洞,手里的青銅羅盤震動得越來越厲害,“你們看這些凹槽,里面還殘留著祭祀用的植物灰燼,說明這里長期被用來舉行祭祀活動。”甦曉跟在後面,用相機記錄著洞內的情況“地面上的陶片和探方里出土的一致,證明這里和台地的居住遺址是同一時期的,都是‘太陽之民’的文化遺存。”
走到山洞深處,隊員們發現了一個用石頭砌成的大型祭壇,祭壇上擺放著三件重要的文物一塊刻有完整太陽紋的石板,石板的中央有一個圓形的凹槽,像是用來放置祭品的;一個陶制的酒器,造型與馬家窯文化的陶壺相似,但腹部刻著高原特有的動物紋飾,包括犛牛和藏羚羊;還有一串用獸骨制成的項鏈,每顆獸骨上都刻著細小的螺旋紋,顯然是祭祀時使用的禮器。
“這些文物太珍貴了!”馬隊長小心地把石板放進保護盒,“尤其是這塊太陽紋石板,是目前長江源頭地區發現的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太陽圖騰文物,對研究高原文明與長江中下游文明的交流具有里程碑意義。而且這個山洞祭祀遺址,也是長江源頭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祭祀遺址,填補了高原早期文明研究的空白。”
接下來的一周,考古隊對山洞進行了系統的清理,共出土文物兩百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和祭祀用品,還發現了大量的植物種子和動物骨骼,為研究當時先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了重要的實物證據。其中,植物種子的鑒定結果顯示,當時的先民不僅種植青稞和粟,還采集野生的 berries 和菌菇,飲食結構較為豐富;動物骨骼則以犛牛、藏羚羊和鹿為主,證明狩獵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也佔有重要地位。
挖掘工作結束後,青海省文物局決定將這個遺址命名為“長江源太陽紋遺址”,並計劃建立遺址博物館,將出土的文物和遺跡保護起來。同時,聯合工作組將遺址的地脈信號、文物數據和考古報告納入“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新增了“高原文明”板塊,讓用戶能通過線上平台了解長江源頭古代文明的輝煌。
在返回成都的路上,林野和甦曉整理著這次的考古資料。甦曉看著太陽紋石板的照片,笑著說“咱們又完成了一個重要的發現,不僅找到了長江源頭的古代文明遺址,還證明了高原文明與長江中下游文明的交流,讓數據庫的內容更完整了。”林野點頭,手里的青銅羅盤輕輕顫動,指針指向東南方向——那里是“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線上平台的辦公區,也是他們接下來要投入工作的地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回到成都後,林野和甦曉立刻投入到“高原文明”板塊的線上開發中。他們協助技術團隊制作太陽紋遺址的vr全景,編寫文物的解說詞,還設計了“高原文明與長江中下游文明交流”的專題頁面,用圖文和視頻的形式展示兩者的文化聯系。同時,他們還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拍攝了一部關于長江源太陽紋遺址的紀錄片,計劃在平台上線時同步推出,讓更多人了解這個隱藏在長江源頭的古代文明。
就在“高原文明”板塊即將完成時,林野收到了王院士的電話。王院士在電話里興奮地說“小林,根據你們在長江源遺址采集的地脈信號和文物數據,我們發現高原文明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明也存在交流!下一步,咱們可以聯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黃河上游的遺址進行勘探,說不定能找到更多文明交流的證據!”
林野掛了電話,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甦曉。甦曉看著爺爺的筆記,翻到最後一頁,上面寫著“江河同源,文明同根,尋遍江河,方見全貌。”“爺爺早就告訴咱們,長江和黃河的文明是同源的!”甦曉激動地說,“咱們接下來應該去黃河上游看看,說不定能找到連接長江和黃河文明的關鍵遺址!”
鄭隊長和周局長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也非常支持。周局長立刻聯系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方表示願意合作,並邀請聯合工作組前往黃河上游的青海省海東市進行勘探,那里有一處疑似仰韶文明的遺址線索,物探顯示地下有密集的陶片和石器信號。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甦曉收拾好行李,背著青銅羅盤和考古工具,跟著鄭隊長再次出發。汽車駛離成都,朝著黃河上游的方向前進。車窗外的景色漸漸從平原變成了高原,遠處的黃河像一條黃色的巨龍蜿蜒在大地上。林野看著手里的長江源太陽紋石板照片,心里滿是期待。他知道,黃河上游的遺址里,可能藏著連接長江和黃河文明的關鍵證據,也可能為“西南文明地脈數據庫”增添新的內容。
汽車漸漸靠近青海省海東市,手里的青銅羅盤又開始輕輕顫動,像是在與地下的仰韶文明遺址產生共鳴。林野看著窗外,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找到黃河上游的古代文明遺址,解開長江和黃河文明交流的謎團,讓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魅力更加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他知道,黃河上游的遺址里,還有更多的秘密在等著他們,新的挑戰也在前方等著他們去克服。但他並不害怕,因為他有甦曉做伴,有聯合工作組和專家的支持,還有爺爺們留下的羅盤和筆記——這些,都是他前進的動力。
汽車漸漸駛入海東市,遠處的喇家遺址博物館輪廓漸漸清晰起來。林野和甦曉收拾好東西,準備下車——黃河上游仰韶文明遺址,我們來了!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