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

第2193章 尸易無限(98)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姒洛天 本章︰第2193章 尸易無限(98)

    孟買的海風帶著咸濕的暖意,吹拂在吳賢臉頰上。他望著被警方護送離開的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指尖還殘留著方才觸摸瓷罐釉面的細膩觸感——那釉面泛著元代青花瓷特有的“糯米光澤”,罐身繪制的鬼谷子、孫臏等人物形象線條流暢,青花發色濃艷明快,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鎮官窯精品。瑪麗安走到他身邊,晃了晃手中的印第安納•瓊斯舊筆記本︰“剛發現一段有意思的記錄,瓊斯提到他在1950年代考察中東時,曾在波斯灣沿岸見過類似的元代青花瓷碎片,懷疑當年有中國商船經海上絲綢之路抵達過那里。”

    吳賢接過筆記本,泛黃的紙頁上畫著一張簡易航線圖,標注著從中國泉州港出發,經馬六甲海峽、印度洋,最終抵達波斯灣巴士拉港的路線,旁邊還寫著“青花瓷在此卸貨,部分流入巴格達貴族手中”。“這條航線很可能與我們之前在秘魯發現的明代船骸航線相連,形成了一條貫穿東西的古代海上貿易通道。”吳賢立刻聯系國內的海洋考古團隊,“我們需要對波斯灣沿岸進行水下考古勘探,尋找元代商船的遺跡。”

    兩周後,吳賢團隊與中國海洋考古隊在波斯灣巴士拉港匯合。當地漁民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在巴士拉港以東20海里的海域,曾有人打撈到過帶有中國紋飾的陶瓷碎片。團隊立刻租用專業勘探船,攜帶水下機器人和聲吶設備前往該海域。

    水下聲吶掃描顯示,海底有一處長約30米、寬8米的不規則物體,形態與元代海船的結構極為相似。水下機器人潛入海底,傳回的畫面讓所有人興奮不已——一艘木質船骸靜靜躺在海底泥沙中,船骸周圍散落著大量青花瓷碎片,部分碎片上還能清晰看到纏枝蓮紋和龍紋圖案。“這一定是元代的中國商船!”海洋考古隊隊長激動地說,“我們需要盡快制定打撈方案,避免船骸和文物進一步被海水侵蝕。”

    打撈工作持續了一個月。團隊采用“整體打撈”技術,用特制鋼纜將船骸固定在打撈架上,緩慢將其提升至勘探船甲板。船骸內,除了大量元代青花瓷,還發現了一批青銅貨幣、絲綢殘片和象牙制品。其中一枚青銅貨幣上刻有“至元通寶”字樣——“至元”是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進一步證實了船骸的年代。

    在整理文物時,甦湄發現一塊青花瓷碎片上刻有細微的波斯文字,經專家解讀,內容是“獻給巴格達甦丹的禮物”。“這說明這艘商船很可能是帶著朝廷賞賜的禮物,前往波斯灣地區進行外交和貿易活動。”吳賢說,“這些文物為研究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規模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實物證據。”

    就在團隊準備將船骸和文物運回中國進行修復研究時,國際刑警組織發來緊急通報︰“聖蛇會”殘余勢力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活動,計劃盜掘位于聖索菲亞大教堂附近的一座拜佔庭時期古墓,墓中疑似藏有與中國唐代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伊斯坦布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唐代玄奘法師當年西行取經曾途經此地,古墓中的文物很可能記錄了唐代與拜佔庭帝國的交流歷史。”吳賢立刻決定,暫停波斯灣的後續工作,前往伊斯坦布爾。

    抵達伊斯坦布爾後,團隊在當地警方的協助下,提前對古墓周邊進行布控。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金色穹頂在夕陽下熠熠生輝,古墓就隱藏在教堂東側的一片廢墟中,入口被厚重的石板覆蓋。土耳其考古專家告訴吳賢︰“根據史料記載,這座古墓的主人是拜佔庭帝國的一位貴族,他曾多次出使東方,與唐代朝廷有過密切往來。”

    深夜,吳賢團隊悄悄打開古墓入口。墓道內彌漫著潮濕的霉味,牆壁上的壁畫雖已褪色,但仍能辨認出一些東方人物的形象——他們穿著唐代的圓領袍服,手持絲綢和瓷器,與拜佔庭貴族進行交流。“這些壁畫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錄唐代與拜佔庭帝國交流的視覺資料!”甦湄興奮地用相機拍攝壁畫細節。

    墓室內,一具石棺放置在中央,石棺表面刻有希臘文和中文兩種文字。瑪麗安用工具小心清理石棺上的灰塵,中文文字逐漸清晰︰“大唐貞觀十七年,使者王玄策贈拜佔庭貴族某,共結友好。”“王玄策是唐代著名外交家,曾三次出使印度,沒想到他還曾與拜佔庭帝國有過往來!”吳賢驚訝地說。

    就在團隊準備打開石棺時,墓道外傳來腳步聲。“是‘聖蛇會’的人!”周明遠立刻舉起手電筒,光束中出現了十幾名蒙面人,他們手持撬棍和手電筒,朝著墓室沖來。“把石棺里的文物交出來,否則我們就毀了這些壁畫!”為首的蒙面人威脅道。

    吳賢深知壁畫的珍貴,不能讓其遭到破壞。他一邊與蒙面人周旋,一邊悄悄給甦湄使了個眼色。甦湄會意,趁著蒙面人注意力集中在吳賢身上,悄悄繞到墓道入口,將事先準備好的辣椒粉撒向蒙面人。辣椒粉隨風飄散,蒙面人紛紛咳嗽流淚,視線受阻。

    吳賢趁機沖上去,奪過一名蒙面人的撬棍,與他們展開搏斗。瑪麗安則帶著土耳其警方沖了進來,將蒙面人團團圍住。經過一番激戰,“聖蛇會”的成員全部被制服。打開石棺後,團隊發現里面除了貴族的骸骨,還有一批珍貴文物︰一面唐代的鎏金銅鏡,鏡背上刻有“海納百川”四字銘文;一卷唐代絲綢,上面織有“聯珠紋”圖案——這種圖案源自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又由唐代使者帶到拜佔庭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土耳其文化部長在得知文物被成功保護後,特意會見了吳賢團隊︰“這些文物不僅是土耳其和中國的共同財富,更是全人類文明交流的見證。我們希望能與中國合作,在伊斯坦布爾舉辦‘絲綢之路文明特展’,讓更多人了解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

    特展籌備期間,吳賢收到了來自中國敦煌研究院的消息︰莫高窟第158窟的唐代“涅盤經變”壁畫出現新的病害,畫面中的佛陀袈裟部分顏料層開始剝落,急需技術支援。“‘涅盤經變’壁畫是莫高窟唐代壁畫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佛陀涅盤時的場景,人物眾多,色彩豐富,一旦損壞,損失不可估量。”吳賢立刻安排甦湄和周明遠留在伊斯坦布爾協助籌備特展,自己則帶著壁畫修復專家趕回敦煌。

    走進莫高窟第158窟,吳賢看到佛陀袈裟的紅色顏料層已經出現多處卷曲剝落,用手輕輕一踫,就有細小的顏料顆粒脫落。敦煌研究院的李教授解釋︰“近期洞窟內溫濕度波動較大,導致顏料層與地仗層之間的黏合劑老化失效,才出現了這樣的病害。”

    吳賢拿出便攜式檢測儀,對顏料層和地仗層進行分析︰“顏料層主要由朱砂和鉛丹組成,地仗層則是由沙土、石膏和膠質混合而成。我們需要先用納米級的黏合劑滲透到顏料層與地仗層之間,將剝落的顏料層重新黏結,再用微晶石材料填補顏料缺失的部分。”

    修復工作開始後,吳賢親自操作。他用細針管將配制好的納米黏合劑緩慢注入顏料層下方,動作輕柔得如同繡花;待黏合劑凝固後,再用細毛筆蘸取與原始顏料成分相同的顏料,小心翼翼地填補缺失部分。每修復一平方厘米,都需要耗費數小時的時間。經過半個月的日夜奮戰,“涅盤經變”壁畫終于恢復了原貌,佛陀袈裟的紅色再次變得鮮艷飽滿,與周圍的色彩和諧統一。

    李教授看著修復後的壁畫,感慨地說︰“你們不僅修復了壁畫,更傳承了中國古代‘修舊如舊’的文物保護理念。未來,我們希望能與你們合作,建立莫高窟壁畫保護的長期機制,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永遠流傳下去。”

    就在吳賢準備返回伊斯坦布爾參加“絲綢之路文明特展”開幕式時,瑪麗安發來視頻通話︰“特展籌備過程中,我們在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地下室發現了一批古代文獻,其中有一本用中文和阿拉伯文雙語書寫的日記,記錄了唐代一名商人沿絲綢之路前往歐洲的經歷。日記里提到他曾在意大利威尼斯見過中國瓷器,還與當地的玻璃工匠交流過技術!”

    吳賢心中一震——如果日記內容屬實,那麼唐代中國與歐洲的交流遠比之前認為的更為深入。他立刻調整行程,決定先前往意大利威尼斯,尋找日記中提到的唐代瓷器和玻璃工匠交流的證據。“威尼斯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歐洲終點,當年馬可•波羅就是從這里出發前往中國的。如果能找到相關證據,將進一步完善絲綢之路的歷史鏈條。”

    抵達威尼斯後,團隊在當地考古部門的協助下,對威尼斯老城區進行勘探。日記中提到的“玻璃工匠作坊”遺址位于威尼斯大運河旁,如今已變成一片居民區。團隊通過考古發掘,在遺址地下三米處發現了一批古代玻璃制品和瓷器碎片。其中一塊瓷器碎片上刻有唐代典型的“寶相花”圖案,經鑒定,確認為唐代邢窯白瓷;而旁邊的玻璃制品上,則帶有明顯的中國瓷器紋飾風格。

    “這就是日記中提到的技術交流證據!”威尼斯考古專家激動地說,“唐代商人將中國瓷器的紋飾風格介紹給威尼斯玻璃工匠,工匠們將其融入玻璃制作中,創造出了獨特的威尼斯玻璃制品。這種文化交流的痕跡,在考古發現中還是第一次見到。”

    團隊將這些發現整理成研究報告,發表在國際權威考古學期刊上,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不少學者表示,這些發現改寫了絲綢之路的歷史認知,證明早在唐代,中國就已經與歐洲建立了直接的文化和技術交流。

    “絲綢之路文明特展”開幕式當天,伊斯坦布爾人頭攢動。展覽現場,從中國唐代的鎏金銅鏡、元代的青花瓷,到土耳其的拜佔庭壁畫、意大利的玻璃制品,一件件文物串聯起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吳賢站在展覽的中心位置,向觀眾介紹︰“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品貿易之路,更是一條文明交流之路。從東方的中國到西方的歐洲,不同文明在這里相遇、踫撞、融合,共同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輝煌成就。”

    展覽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吳賢團隊頒發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杰出貢獻獎”,以表彰他們在跨文明文物保護和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領獎台上,吳賢接過獎章,心中滿是感慨——從追回流失的唐代鎏金銅鐘,到探索古代絲綢之路的文明交流,從與“聖蛇會”的一次次戰斗,到與世界各國的考古合作,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但也充滿了收獲。

    就在展覽即將結束時,吳賢收到了一封來自南極科考隊的郵件︰“在南極冰蓋下發現了一處古代遺址,遺址中出土的物品帶有明顯的人類文明痕跡,其中一件物品上刻有類似中國甲骨文的符號。我們懷疑這是一處未知的古代文明遺址,急需文物保護和考古專家前來協助研究。”

    吳賢看著郵件中的照片,照片里的物品是一塊黑色的石碑,上面刻著的符號雖然模糊,但依稀能辨認出與中國甲骨文相似的結構。他立刻召集團隊︰“南極是人類最後一塊未被充分探索的大陸,如果這里真的存在古代文明遺址,將徹底改變我們對人類文明起源和傳播的認知。我們必須立刻前往南極,揭開這個謎團。”

    團隊迅速準備南極科考所需的物資和設備——抗寒服、雪地越野車、便攜式考古工具、低溫環境下的文物保護設備等。瑪麗安將印第安納•瓊斯的舊筆記本仔細收好,笑著說︰“瓊斯一輩子都在探索未知的文明,這次我們要去的南極,恐怕連他都沒想象過。”

    飛機穿越南極圈時,窗外是一望無際的白色冰原,陽光灑在冰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吳賢看著這片純淨而神秘的土地,心中充滿了期待與敬畏。他知道,南極的探索之旅必將充滿未知和挑戰,但無論前方等待著他們的是什麼,只要堅守對文物保護的初心,對文明探索的熱愛,就一定能有所發現,為人類文明的研究做出新的貢獻。

    飛機平穩降落在南極科考站的停機坪上,科考隊的隊員早已在那里等候。吳賢走下飛機,踏上南極的土地,冰冷的空氣撲面而來。他緊了緊身上的抗寒服,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的冰蓋——那里,隱藏著人類文明的新秘密,等待著他們去發現。

    南極科考站的鐵皮屋在寒風中微微震顫,吳賢搓著凍得發紅的雙手,接過科考隊員遞來的熱可可。玻璃窗外,零下三十攝氏度的低溫讓呼出的白氣瞬間凝結成霜,遠處的冰蓋在極晝的微弱光線中泛著淡藍色的光暈。科考隊隊長李教授指著桌上的衛星地圖︰“遺址在東南極冰蓋伊麗莎白公主地附近,距離這里約800公里,我們需要乘坐雪地越野車,分兩天才能到達。那里的冰蓋厚度超過2000米,遺址是去年冰川消融時偶然發現的,目前只進行了初步勘探。”

    甦湄展開從遺址帶回的冰芯樣本,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樣本中檢測出了木質縴維和陶器碎片的痕跡,碳十四檢測顯示,這些物質的年代距今約1.2萬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這意味著,在人類普遍認為的‘冰河期後文明萌芽’之前,南極可能就已有人類活動的痕跡。”瑪麗安翻著印第安納•瓊斯的筆記本,突然指著一段文字︰“瓊斯曾在1930年代看過一本中世紀歐洲手稿,上面提到‘南方大陸有白色神廟,牆壁刻著星星文字’,說不定就是指這個遺址!”

    次日清晨,五輛雪地越野車組成的車隊向著冰蓋深處出發。車窗外,除了連綿的冰丘和偶爾掠過的南極企鵝,再也看不到其他生命跡象。行駛到第三天下午,車載雷達突然發出警報——前方冰面下存在大面積中空區域,正是遺址的位置。眾人下車後,踩著厚厚的積雪走到一處冰裂縫前,裂縫下方隱約能看到黑色的岩石結構。

    “我們需要用冰鑽開鑿通道。”周明遠打開工具箱,組裝好便攜式冰鑽。隨著冰鑽的轟鳴,冰屑紛飛,一個直徑約兩米的冰洞逐漸成型。當冰鑽穿透最後一層冰層時,一股帶著泥土氣息的暖風從洞口涌出——與南極的酷寒形成鮮明對比。吳賢放下繩索,帶著手電筒率先 descent 進入冰洞。

    冰洞底部是一處寬敞的洞穴,岩壁上布滿了人工開鑿的痕跡,洞壁兩側刻著密密麻麻的符號。這些符號呈幾何形狀,有的像旋轉的螺旋,有的像交錯的線條,還有的與中國甲骨文里的“山”“水”“日”字極為相似。洞穴中央,矗立著一座用黑色岩石建造的石台,石台上擺放著一個半米高的圓形器物,表面刻著星圖,與之前在百慕大三角島發現的亞特蘭蒂斯符號有幾分相似。

    “這些符號的排列方式很像古代天文歷法!”甦湄用相機拍攝符號時,手電筒的光線掃過洞壁,意外觸發了一處機關——石台下方的地面緩緩打開,露出一個青銅質地的盒子。吳賢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里面裝著一卷用獸皮制成的地圖,地圖上用紅色顏料標注著一條從南極出發,穿越大西洋、印度洋,最終抵達中國黃河流域的路線,旁邊還畫著一艘帶有風帆的船只。

    “1.2萬年前的人類,怎麼可能擁有跨洋航行的能力?”李教授的聲音帶著難以置信。吳賢撫摸著獸皮地圖上的紋路,突然注意到地圖邊緣有一行細小的符號,與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太陽紋”完全一致︰“這說明,南極遺址的人類文明與中國黃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很可能存在某種傳承或交流關系。”

    就在眾人討論時,洞穴頂部突然傳來冰層斷裂的聲音。“冰蓋在坍塌!”周明遠大喊。眾人立刻收拾好文物,沿著繩索向上攀爬。當吳賢最後一個爬出冰洞時,身後的冰洞已被崩塌的冰塊徹底掩埋。“幸好我們及時帶出了地圖和青銅盒,否則這些珍貴的文物就永遠消失了。”瑪麗安擦著額頭上的冷汗說。

    返回科考站後,團隊立刻對獸皮地圖和青銅盒進行研究。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獸皮地圖的制作工藝與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皮革彩繪”技術極為相似,而青銅盒的合金成分中,銅、錫、鉛的比例與仰韶文化晚期的青銅器物完全一致。“這絕不是巧合!”吳賢立刻聯系國內的考古研究所,“我們需要將這些文物帶回中國,與黃河流域的早期文明遺址文物進行對比研究。”

    然而,就在團隊準備撤離南極時,科考站的通訊設備突然受到強電磁干擾,所有衛星信號全部中斷。與此同時,三架不明身份的直升機出現在科考站上空,機身涂著黑色涂裝,沒有任何標識。“是‘聖蛇會’的人!他們怎麼會找到這里?”周明遠立刻拿起雪地越野車的備用電台,嘗試聯系外界,但始終沒有信號。

    直升機降落後,十幾名穿著黑色防寒服的武裝人員沖下來,為首的人正是之前被抓獲後逃脫的“聖蛇會”骨干——代號“烏鴉”。“把南極遺址的文物交出來,否則我就炸掉科考站!”烏鴉舉著引爆器,威脅道。科考站周圍已被他們安裝了炸藥,紅色的引線在雪地里格外刺眼。

    吳賢知道硬拼無法取勝,只能暫時妥協︰“文物可以給你們,但你們必須保證科考隊員的安全。”烏鴉冷笑著點頭,讓手下跟著吳賢去取文物。當吳賢拿著青銅盒走出鐵皮屋時,突然將盒子扔向空中,同時大喊︰“動手!”

    早已埋伏在雪地中的周明遠和科考隊員立刻投擲煙霧彈,雪地越野車的車燈全部打開,強光讓“聖蛇會”成員睜不開眼楮。吳賢趁機沖上去,奪過烏鴉手中的引爆器,與他扭打在一起。瑪麗安則帶著其他隊員,用科考站的消防斧破壞直升機的螺旋槳,阻止他們逃跑。

    混亂中,烏鴉的一名手下不小心觸發了炸藥引線,科考站西側的一間鐵皮屋瞬間被炸塌。“快撤離!”吳賢推著眾人向雪地越野車跑去,自己則留下來斷後。當他最後一個爬上越野車時,烏鴉突然舉槍射擊,子彈擦著吳賢的手臂飛過,擊中了越野車的油箱。

    “快跳車!”吳賢大喊著,與眾人一起跳下正在漏油的越野車。越野車很快爆炸,火焰在雪地里燃起熊熊大火,暫時阻擋了“聖蛇會”的追擊。眾人沿著冰蓋向遠處的備用科考站跑去,零下三十攝氏度的低溫讓他們的臉頰和手腳很快失去知覺,但沒有人停下腳步。

    幸運的是,在逃跑途中,他們遇到了一支前來補給的國際南極科考隊,成功擺脫了“聖蛇會”的追擊。當吳賢等人乘坐國際科考隊的飛機離開南極時,他回頭望向這片白色大陸,心中滿是感慨——這里不僅隱藏著人類文明的秘密,也見證了他們與“聖蛇會”的又一次生死較量。

    回到中國後,吳賢團隊將南極遺址的文物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遺址文物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南極獸皮地圖上的符號與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符號有70的相似度,青銅盒的制作工藝也與仰韶文化晚期的青銅技術一脈相承。這一發現震驚了考古界,不少學者提出了“早期人類跨洋遷徙”的新假說——在1.2萬年前,人類可能就已掌握了跨洋航行技術,從南極或其他大陸遷徙到黃河流域,創造了早期文明。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團隊決定前往中國河南仰韶文化遺址進行深入勘探。在仰韶文化核心區的一處墓葬中,他們發現了一具距今約1.2萬年的人類骸骨,骸骨旁邊擺放著一件與南極青銅盒材質相似的青銅飾品。通過dna檢測,發現這具骸骨的基因序列中,竟然含有少量南極冰蓋特有的微生物基因——這為“早期人類跨洋遷徙”假說提供了關鍵證據。

    “這意味著,仰韶文化的先民很可能與南極遺址的人類文明有過基因交流,或者本身就是從南極遷徙而來的族群。”吳賢在考古報告中寫道,“這徹底改寫了我們對人類文明起源和遷徙路線的認知,也讓我們對古代人類的智慧和能力有了新的認識。”

    就在團隊準備將研究成果公之于眾時,國際刑警組織傳來消息︰“聖蛇會”在歐洲組建了新的分支,他們利用高科技手段,偽造了大量中國古代文物,通過暗網賣給全球私人藏家,嚴重擾亂了文物市場。“他們偽造的文物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尤其是元代青花瓷和唐代唐三彩,已經有不少藏家上當受騙。”國際刑警組織負責人在視頻會議中說,“我們需要你們的專業知識,協助我們識別偽造文物,打掉這個造假團伙。”

    吳賢立刻帶領團隊前往歐洲,在國際刑警組織的協助下,對“聖蛇會”偽造的文物進行鑒定。在巴黎的一處私人倉庫里,他們發現了數百件偽造文物——偽造的元代青花瓷雖然外觀與真品相似,但釉面缺乏“糯米光澤”,青花發色也過于均勻,沒有真品特有的“暈散”效果;偽造的唐代唐三彩則存在釉色流淌不自然、胎質過于細膩等問題。

    “他們雖然模仿了文物的外觀,但沒有掌握古代工匠的核心工藝。”甦湄拿起一件偽造的唐三彩馬,“比如這件馬的釉色,真品的釉色是自然流淌形成的,而這件是用現代噴涂技術制作的,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差異。”

    團隊根據偽造文物的特征,制定了一套“文物真偽鑒定標準”,並培訓國際刑警組織的探員和各國海關人員。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各國警方根據這套標準,在全球範圍內查獲了數千件偽造文物,抓獲了“聖蛇會”造假團伙的核心成員。當最後一名成員在意大利米蘭落網時,國際刑警組織負責人說︰“沒有你們的專業支持,我們不可能這麼快打掉這個團伙。你們不僅保護了中國的文化遺產,也維護了全球文物市場的秩序。”

    在米蘭的慶功宴上,瑪麗安收到了一封來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郵件,邀請吳賢團隊參與“全球早期文明聯合勘探計劃”,前往非洲撒哈拉沙漠、中美洲熱帶雨林等地區,尋找更多與早期人類文明相關的遺址。“瓊斯一輩子都在追尋這些秘密,現在我們有機會繼續他的事業。”瑪麗安笑著說,將郵件遞給吳賢。

    吳賢看著郵件內容,心中充滿了期待。從南極的白色遺址到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從波斯灣的元代商船到歐洲的造假團伙,他和團隊的腳步從未停下。他知道,人類文明的秘密還有很多等待被發現,文物保護的道路也還有很長,但只要他們堅守初心,攜手前行,就一定能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為守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力量。

    慶功宴結束後,吳賢站在米蘭的街頭,望著遠處的阿爾卑斯山。月光灑在他身上,仿佛為他披上了一層銀紗。他拿出手機,給國內的家人發了一條消息︰“下一站,撒哈拉沙漠。我們會帶著新的發現回來。”發送成功的提示彈出後,他轉身走進夜色中,準備迎接下一場新的挑戰。

    米蘭街頭的晚風帶著一絲涼意,吳賢收起手機,轉身回到酒店。房間里,甦湄正對著電腦整理撒哈拉沙漠的考古資料,屏幕上顯示著一片廣袤的黃色沙丘,標注著幾個疑似古代遺址的紅點。“根據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提供的衛星圖像,這三個區域的地表有明顯的人工建築痕跡,而且在沙丘下檢測到了金屬反射信號,很可能存在古代文明的遺跡。”甦湄指著屏幕說。

    周明遠則在一旁擦拭著考古工具,他拿起一把洛陽鏟,笑著說︰“終于要去撒哈拉了,以前只在電影里見過這片沙漠,這次終于能親自去探索了。”瑪麗安翻開印第安納•瓊斯的筆記本,里面夾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位穿著探險服的男子站在沙漠中的一座石碑前,背景里能看到金字塔狀的建築輪廓。“這是瓊斯1927年在撒哈拉探險時拍的照片,他在筆記里提到,這座石碑上的符號與埃及金字塔的象形文字完全不同,更像是一種未知的古代文字。”

    第二天,團隊乘坐飛機前往撒哈拉沙漠邊緣的摩洛哥小鎮。抵達後,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他們換乘越野車,向著沙漠深處進發。沙漠里的白天酷熱難耐,地表溫度超過50攝氏度,車輪碾過沙丘,揚起漫天黃沙。到了夜晚,溫度又驟降到零下,眾人只能圍著篝火取暖。

    經過三天的艱難跋涉,團隊終于抵達第一個疑似遺址區域。甦湄操作無人機進行航拍,從空中可以清晰看到,沙丘下隱藏著一座巨大的環形建築,直徑約100米,周圍分布著數十個小型建築遺跡。“這很可能是一座古代城市的遺址!”吳賢興奮地說,立刻帶領團隊開始發掘。

    發掘工作進行到第五天,周明遠在環形建築的中心區域發現了一塊巨大的石碑,石碑上刻滿了奇怪的符號,與瑪麗安照片里瓊斯發現的符號一模一樣。吳賢用軟毛刷清理掉石碑表面的沙土,符號逐漸清晰——有的符號像展翅的飛鳥,有的像奔騰的駿馬,還有的像閃爍的星星,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刻畫符號”有幾分相似,但又更加復雜。

    “我們需要將這些符號記錄下來,帶回國內進行解讀。”甦湄拿出相機,對石碑進行全方位拍攝。就在這時,遠處的沙丘上出現了幾輛車的影子,車速很快,朝著遺址方向駛來。“是‘聖蛇會’的人!”周明遠立刻拿起望遠鏡,看到車身上印著黑色的蛇形標志。

    吳賢當機立斷︰“甦湄,你繼續記錄符號;周明遠,你和瑪麗安負責將已發掘的文物轉移到安全區域;我來拖延他們。”說完,他拿起一把考古鏟,站在石碑前,做好了應對準備。

    “聖蛇會”的車停在遺址旁,下來十幾名武裝人員,為首的正是“烏鴉”。“沒想到你們還敢來撒哈拉,這次看你們往哪跑!”烏鴉冷笑著,指揮手下向遺址發起進攻。吳賢利用沙丘和發掘坑作為掩護,與“聖蛇會”成員展開周旋。周明遠和瑪麗安則趁機將文物裝上越野車,準備撤離。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時,遠處突然傳來直升機的轟鳴聲。“是國際刑警組織的支援!”甦湄大喊。“聖蛇會”成員見狀,立刻上車逃跑。國際刑警組織的直升機緊追不舍,最終在沙漠邊緣將他們全部抓獲。烏鴉被押走前,惡狠狠地說︰“你們別得意,‘聖蛇會’不會就此消失的!”

    國際刑警組織的探員告訴吳賢︰“我們收到線報,‘聖蛇會’的殘余勢力計劃在埃及開羅舉辦一場非法文物拍賣會,拍賣一批從撒哈拉沙漠盜掘的古代文物,其中包括幾件與你們正在研究的符號相關的器物。”吳賢立刻決定︰“我們必須前往開羅,阻止這場拍賣會,將文物追回。”

    團隊馬不停蹄地趕往開羅,在當地警方的協助下,很快摸清了拍賣會的地點——一座位于郊區的私人別墅。拍賣會當天,吳賢和瑪麗安偽裝成買家,混入別墅。別墅內燈火輝煌,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販子齊聚一堂,大廳中央的展櫃里擺放著各種古代文物,其中一件青銅鼎上刻著的符號,與撒哈拉遺址石碑上的符號完全一致。

    拍賣會開始後,青銅鼎被推上拍賣台,起拍價高達1000萬美元。吳賢舉起號牌,與其他買家展開激烈競價。當價格拍到5000萬美元時,吳賢突然站起來,大聲說︰“這些文物都是從撒哈拉沙漠非法盜掘的,屬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這場拍賣會是非法的!”

    現場頓時一片混亂,“聖蛇會”的成員試圖控制局面,但早已埋伏在別墅外的警方立刻沖進來,將他們全部抓獲。團隊成功截獲了所有拍賣文物,包括那件刻有符號的青銅鼎。經過鑒定,這些文物的年代距今約8000年,與撒哈拉遺址的年代相近,是研究古代沙漠文明的重要實物證據。

    埃及文化部長為了感謝吳賢團隊的幫助,特意邀請他們參觀埃及國家博物館。在博物館的地下庫房里,團隊看到了一批從未對外展出過的古代文物,其中一件黃金面具上刻著的符號,與撒哈拉遺址和青銅鼎上的符號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符號很可能屬于一個橫跨非洲和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我們對這個文明的了解還非常有限。”埃及考古專家說。

    團隊決定將撒哈拉遺址的符號、青銅鼎上的符號以及黃金面具上的符號進行系統對比研究。甦湄將所有符號輸入電腦,建立數據庫進行分析,發現這些符號可以分為三類︰天文符號、動物符號和人物符號,而且符號的組合方式與中國甲骨文的“會意字”極為相似。“比如這個由‘太陽’和‘人’組成的符號,很可能代表‘祭日’的意思,與甲骨文里的‘旦’字有相似的含義。”吳賢說。

    為了進一步解讀符號,團隊前往中國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與甲骨文專家合作。經過兩個月的努力,他們成功解讀出了部分符號的含義,這些符號記錄了古代文明的農業生產、祭祀活動和天文觀測等內容。“這個古代文明很可能掌握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天文歷法,而且與中國的早期文明存在著密切的交流。”甲骨文專家興奮地說。

    就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時,團隊收到了來自南美洲秘魯的消息——秘魯考古學家在印加文明遺址的一處洞穴中,發現了一批刻有類似符號的石器,年代距今約7000年。“這說明古代文明的交流範圍可能覆蓋了全球,從非洲撒哈拉到南美洲秘魯,從歐亞大陸到南極大陸,都留下了他們的痕跡。”吳賢立刻召集團隊,決定前往秘魯進行進一步探索。

    抵達秘魯後,團隊在印加文明遺址的洞穴中看到了那些石器。石器上的符號雖然與撒哈拉遺址的符號略有差異,但核心結構完全一致,尤其是代表“水”和“火”的符號,與中國甲骨文的“水”“火”二字幾乎相同。“這絕不是偶然!”甦湄激動地說,“我們正在揭開一個全球性的古代文明交流網絡的神秘面紗。”

    團隊在洞穴中還發現了一批陶器,陶器的造型和紋飾與中國仰韶文化的陶器極為相似,尤其是“彩陶人面魚紋盆”,與陝西半坡遺址出土的文物如出一轍。通過碳十四檢測,這些陶器的年代與仰韶文化的年代基本一致。“這進一步證明了古代文明之間的交流是廣泛而深入的,他們不僅傳播了符號和技術,還傳播了文化和藝術。”吳賢說。

    為了還原古代文明的交流路線,團隊聯合全球多個國家的考古機構,開展了“全球早期文明交流網絡”研究項目。他們通過對不同地區出土文物的成分分析、符號解讀和年代測定,繪制出了一張古代文明交流路線圖——這條路線從非洲撒哈拉出發,經過歐亞大陸,抵達中國黃河流域,再跨越太平洋,到達南美洲秘魯,甚至可能延伸到了南極大陸。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後,在全球考古界引起了巨大轟動,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古代文明的認知。不少學者表示,這一發現將重新書寫人類文明史,證明人類早期文明並非孤立發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鑒中不斷進步。

    研究項目結束後,團隊受邀參加在聯合國總部舉辦的“全球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論壇上,吳賢分享了團隊的研究成果和文物保護經驗,呼吁全球各國加強合作,共同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探索古代文明的奧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對吳賢團隊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你們的研究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古代文明的新窗口,也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力支持你們的工作,推動全球文化遺產保護合作。”

    論壇結束後,團隊收到了來自中國敦煌研究院的緊急消息——莫高窟第323窟的唐代“張騫出使西域圖”壁畫出現了嚴重的起甲和霉變,急需修復。“‘張騫出使西域圖’是莫高窟唐代壁畫的代表作之一,記錄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場景,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吳賢立刻帶領團隊趕回敦煌。

    走進莫高窟第323窟,吳賢看到壁畫的表面已經出現了大面積的起甲,部分顏料層開始剝落,霉變的痕跡也在不斷擴散。敦煌研究院的李教授解釋︰“近期敦煌地區降雨較多,洞窟內的濕度明顯升高,導致壁畫出現了這些病害。”

    吳賢立刻制定修復方案︰“我們先用去離子水軟化起甲的顏料層,再用納米級的黏合劑將顏料層重新黏結到地仗層上,最後用無菌紗布覆蓋壁畫表面,進行防霉處理。”修復工作開始後,團隊成員分工合作,小心翼翼地進行操作。每修復一平方厘米的壁畫,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經過一個月的日夜奮戰,“張騫出使西域圖”壁畫終于恢復了原貌。壁畫中的張騫手持符節,帶領隨從穿越沙漠,前往西域的場景再次變得清晰生動,色彩也恢復了往日的鮮艷。李教授看著修復後的壁畫,感慨地說︰“你們不僅修復了壁畫,更守護了這段珍貴的歷史記憶。未來,我們希望能與你們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同保護莫高窟的文化遺產。”

    就在團隊準備離開敦煌時,瑪麗安收到了一封來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郵件︰“在太平洋的一座偏遠島嶼上,發現了一處古代文明遺址,遺址中出土的文物帶有明顯的東方文化特征,懷疑與中國古代文明有關。我們希望你們能前往探索。”

    吳賢看著郵件中的照片,照片里的文物是一件陶瓷碗,碗身上刻著的符號與撒哈拉遺址和秘魯洞穴中發現的符號極為相似。“看來我們的探索之旅還沒有結束,下一站,太平洋島嶼!”吳賢笑著說,眼中充滿了期待。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方便以後閱讀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第2193章 尸易無限(98)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第2193章 尸易無限(98)並對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