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

第729章 石油煤炭與木柴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妖嬈的蒲公英 本章︰第729章 石油煤炭與木柴

    宋哲。

    一名新時代航天人,22歲進入空港工作,25歲入選空間站觀測分析員。

    主要工作方向是,搜索地外生命。

    具體工作內容是,研究天象a一號行星上的各類生命,為傳薪號的殖民打下堅實基礎。

    航天局發射的探測器傳回大量數據。

    包括地形結構,各類生物照片,基礎取樣數據,礦物、水資源分布等等。

    宋哲主要研究的是關于地質生物資源相關的內容。

    傳薪號殖民一號行星,先期的發展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難題。

    那便是,能源的獲取。

    首先,核能這種高端的能源,即使人類發射的各種組件都沒有損壞,也很難短期內投入使用。

    那需要合適的環境,以及配套的冷卻系統。

    冷卻系統裝置復雜,結構巨大,需要新人類就地取材。

    而就地取材,就需要挖礦,冶煉,鍛造,機器的運轉,電弧的跳躍,都需要能量。

    人類最先盯上太陽能。

    即使天象a是顆近萬年的恆星,其輻射的光和熱,依然足夠。

    然而後續更先進探測器到位,人們發現一號行星大氣密度較高,地表植被覆蓋率低,晝夜溫差大,全天90時間風力都在10級以上。

    風沙遮天蔽日,大規模使用太陽能不現實。

    宋哲的工作內容是,尋找可能存在的化石能源。

    一號行星是顆生命星球,說不定大地之下存在著可利用的油料。

    當然,大概率不會是石油。

    石油、煤炭這種化石能源的生成,需要好幾個前提。

    首先是埋在地下,足夠長的時間。

    其次,需要動植物生命足夠多,一號行星現在的狀態,生態圈並不繁榮。

    最後是合適的微生物環境。

    藍星上的油氣資源為何是不可再生資源?

    理論上看,石油等是動植物尸體埋在地下,經過漫長時間形成。

    而和平時期的藍星生物依然豐富,形成新的化石能源等並不是難事,唯有時間。

    但其實,這只是一般人的誤解。

    實際上,石油等化石資源,的確是不可再生資源。

    即便再給藍星足夠時間,幾萬幾十萬年,幾千萬年,也幾乎不可能再生成了。

    原因也相當簡單。

    在藍星的生態系統中,某一時期的植物忽然進化出了堅硬的根睫。

    合成出了堅硬的高分子聚合物,木質素。

    簡而言之,草,變成了樹。

    顯而易見,有了木質支撐,樹能長更高,幾十上百米,佔據更多陽光與水分。

    因此木質的樹迅速統一全球,覆蓋九成以上的陸地。

    木材,也是石油煤炭等的主要來源。

    當時的藍星生態圈,尤其扮演分解者這一角色的微生物們,面對不斷倒下,層層堆疊的高分子聚合物木質素無可奈何,一臉懵逼,根本不能分解。

    于是,大量的樹木死亡,堆疊,在沼澤、沿海等區域,泥沙覆蓋,處在高壓高溫且缺氧環境中,木質碳化變成煤炭。

    大氣環境中大量的碳也隨著樹木埋藏在了地下。

    漫長時間後,藍星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降低,溫室效應減弱,溫度降低,石炭紀進入冰河時期。

    碳沉澱過程持續了六千多萬年。

    直至某一類微生物,或者真菌進化出了能夠分解木質素的黴,碳沉澱這一過程才被打斷。

    煤炭也停止生產了。

    然而到了人類的時代,科技發展,對煤炭、石油的開發利用,石炭紀封存的碳迅速回歸大氣,溫室效應增強,環境變暖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當然,那已經是上個時代的事情。

    雖然距離藍星離開太陽系,過去的時間不長,不到30年。

    可在很多人印象中,尤其新生代的認知中,那已經是上個時代,仿佛過去了很久。

    那段時間,藍星、人類短時間經歷太多的變化。

    劇烈到時代更替,

    巨大到恍如隔世,難以共情,認可。

    現代人捧著歷史書,看到項羽烏江自刎,也很難提起其當時心境。

    大抵覺得這貨傻缺?

    言歸正傳,目光回歸到一號行星,人類殖民初期的能源問題。

    科學家想到辦法,比如利用技術要求不是那麼高的裂變能源,亦或者一號行星充沛的風能。

    但以上種種看似可行的方案,經過細致討論與演算後,最終都變成了暫定的輔助方案。

    每一種技術、想法,需要新人類具備一定工業能力。

    比如地熱能,所需要的設備並不多麼復雜。

    然而,人類對一號行星的地質結構了解太少,很難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只能當做備選。

    又比如利用海洋的潮汐能、浪濤能,以及海洋溫差發電。

    一號行星的自然條件肯定足夠,可對技術設備的要求就比較高了。

    初期的新人類抗風險能力太低。

    再比如生物質能源,這方面人類不僅有技術,且掌握大量實踐經驗。

    幻象空間中,大量的枯骨得到開發,對總署初期發展助力較大。

    一號行星上存在植物,生物,似乎可以采納。

    可和之前的方案一樣,人類對一號行星的生物圈也不了解。

    經過長時間的討論、研究,科學家們最終走上人類發展的老路——燒開水。

    他們的目光落在了木質素上。

    當然不是石油、煤炭等。

    科學家提出的方案是,提前兩三百年,向一號行星播撒適合的草種、樹種。

    一號行星與藍星的大氣環境十分相似。

    排除有毒氣體等,人類可以直接吸幾口。

    不少的藍星植物,理論上可以在一號行星正常生長,如沙棘、胡楊,部分矮松之流。

    等到數百年後,傳薪號進入一號行星軌道,或許可以看到大片綠色森林。

    還能增加大氣含氧量。

    新人類登陸,掄起斧頭就可以砍伐。

    斧頭對工業的要求,幾乎沒有。

    甚至用不著掄斧頭,一切順利的話,到處都是枯死但不腐爛的木柴。

    度過最初的困難,新人類不論開發一號行星的自然資源,獲取能源。

    還是找到人類提前投送的核能設備,啟用更高等的能源,都已經具備了相應的工業基礎。

    宋哲,正是該想法提出人之一。

    參與制定了相應的方案。

    即便目前藍星進入高維航行,等到航行結束,早不知多少光年之外。

    一號行星的情況不得而知。

    一切都需要傳薪號上的人自己努力。

    但宋哲依然關心,暫時離開空間站,休養的幾天,繼續研究該套方案的可行性,與預期效果。

    他知道,領航員還在虛擬世界,可以通知到的。

    對一號行星的生態環境、地形地貌等進行建模,不同樹種可能的生長情況進行預估與推演。

    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人類不了解一號行星的微生物環境。

    可能某些細菌、真菌對樹木特攻,難以存活。

    然而,這些問題,已經超出現在人類的能力範疇。

    只能準備足夠備選方案,對沖風險。

    宋哲敲下最後一行數字,重新檢查整個系統,所有參數正確。

    他長吐出口氣,放松地向後靠住椅背,同時敲下回車鍵運行系統,順手端起水杯。

    屏幕上彈出數據界面,展示實時演算進度。

    瞧著不斷變化的參數、報錯,不斷增長的進度條,宋哲眉宇忽地微皺。

    進度太慢了……

    服務器故障?

    當前的人類社會,計算力集中在城市服務器上,人們手中的終端、辦公電腦只是顯示器和信號接收器。

    只有少數,如宋哲這種特殊工作需要,才會安裝獨立的家用服務器,單獨提供算力。

    之前多個模型,演算進度都很快。

    現在這個卻十分緩慢,預估需要數天。

    宋哲心神一緊,重新檢查參數,審視那些報錯提醒。

    難道真有發現?

    但是參數全部正確,報錯信息都可以忽略,哪里出了問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方便以後閱讀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第729章 石油煤炭與木柴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第729章 石油煤炭與木柴並對藍星傾覆︰我不玩游戲全球恐慌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