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宣室。
大殿中掛著一塊大大的黑板,黑板最左側寫著幾行字。
第一行,需要鎮壓的群體,反對科舉的世家大族。
第二行,可以爭取的群體,中立態度的世家大族,以太守為主,享有舉薦職權的各級官員。
第三行,可以爭取的群體,儒門弟子。
第四行,主要支持力量,有才學的寒門子弟。
第五行,主要支持力量,普通百姓。
劉徹和衛霍二人正在埋頭研究著什麼,听到聲響後抬頭笑著道︰
“給據兒安排好功課了?”
“回稟陛下,安排好了,太子很聰明的。”
進來的正是陸鳴,他從椒房殿出來後直奔宣室。
“直到今天,朕才把大漢立國以來的選官制度整理出一條脈絡。
以前有各種方式選拔官員,但終究還是以血緣和財富為主要標準,察舉制已經是重大的進步了,可惜局限性太大。”
大漢立國初期,選官以軍功爵制為主,依照軍功高低選拔官員,高級職位基本都被開國功臣及其後人壟斷。
後來正式確立任子制,兩千石以上官員可以舉薦自己兄弟或子嗣擔任郎官。
還有貲選制,家產達到十萬文的人家,可以擔任候選郎官。
官職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血緣和財富。
劉徹力主推行的察舉制,相對以前的各種方式,已經在開啟選賢任能的大門。直到後來,這扇大門被九品中正制徹底關閉了數百年。
“世家大族更喜歡察舉制,但也不是不可爭取。”
劉徹看向陸鳴三人,“你們三個既是大族,又是頂級官員,不僅不需要爭取,還是科舉的主要推動者。
其他世家大族和官員為何也可以被爭取呢?”
知道誰是可以被爭取的還不夠,還需要知道他為什麼可以被爭取,以此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策略。
“陛下,世家大族即便失去察舉制中的有利地位,其本身所掌握的資源和人脈,也會讓他們的子弟在科舉中佔盡優勢。
如果沒有印刷術的發展,沒有簡體字推動讀書識字人數的快速增加,大漢即便實行科舉制,也還是同樣一批人能考中。
世家大族同樣會明白這一點,這就是他們妥協退讓的空間,會有人做出聰明的選擇。”
陸鳴把自己和衛霍二人納入到這一類世家大族之中。
以他們三家能提供的教育環境,三家的孩子早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這樣都不敢和其他人家的孩子在科舉中競爭的話,屬實是無能到家了,也慫到家了。
不對,衛青的三個兒子都已經封侯了,達到了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無法達到的巔峰,不需要去參與科舉。
原來就只剩自己和霍去病的孩子還需要和別人競爭。
兒砸,為父不給力呀。
“衛家能有今天,全靠陛下的信任與提攜。面對科舉制,自然也要听從陛下的安排,為陛下盡忠。”
衛青的想法另有不同。
騎奴出身,如今官至大將軍,身份天差地別,他始終都很感謝劉徹給他的機會。
衛家已經足夠顯赫,對于權勢,他沒有更多的追求。
歷史上,霍去病早逝,衛青幾乎一家獨大,功高震主,但也獲得了善終。
知進退,不貪戀權勢,恪守臣子底線,為將為臣都是天花板級別。
“陛下,霍家也一樣。”
霍去病對霍姓沒有太多歸屬感,也沒有讓霍家發揚光大,流傳千年的想法。
他和霍光一武一文,霍家已經足夠顯赫。
最重要的是,霍光管不住枕邊人,竟然敢做出毒殺準皇後的事情,膽子也太大了。
對外一輩子小心謹慎,沒犯過大錯,哪曾想後院給他燒了一把大火。
就這樣,霍光都沒有造反,沒有拼死一搏。
不管他是忠于大漢也好,還是不忍天下動蕩也罷。
和皇帝結下深仇大恨後都沒有造反,現在又何必因為科舉制讓陛下不痛快呢?
衛霍二人都已經表態,沒等陸鳴說話,劉徹搶先開口。
“你就別說了,你就是拿出個九品中正制朕都會覺得有可取之處。
能拿出科舉制就是你的態度了。”
九品中正制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況,成為萬惡之源。
但是相比于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還是有點進步的,雖然後來被玩壞了。
但是在在量化考核方面,九品中正制比察舉制更規範一些。
以後世的眼光來看,這兩套制度都存在大量的漏洞和隱患。
但是按照當時的社會環境,這兩套制度都有一定的先進性。
劉徹很強,但是他缺乏跨越千年的見識,即便認識到一些問題,也只能在其基礎上做一定的修改。
就像漢朝後來的每一任皇帝,但凡有點作為的,都在給察舉制打補丁。
哪怕是東漢末年的的桓靈二帝,都做了一些事情。
而科舉制,對于古代王朝來說,屬于版本的終極答案。
陸鳴拿出來的科舉制,更是經過完善,比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強到不知哪里去了。
陸鳴能拿出科舉制,足以證明他對于當門閥這件事是沒有興趣的。
“你們覺得儒家對于科舉會是什麼態度,孔臧反對的比較激烈,其他儒家弟子又會如何?”
劉徹有預感,孔臧不會輕易妥協,很可能借機搞點事情。
“陛下,儒家有不同學派,光憑這一點,就注定他們無法團結起來。
考試中涉及儒學相關內容,以誰的學說為閱卷標準,他們自己就會打得不可開交。”
霍去病一臉壞笑,
“當初你讓古文尚書重新出世,還讓孔安國跟著編寫字典,就是在等著今天吧?”
學派之爭不夠激烈,那就再扶植一個學派出來,不信他們打不起來。
有孔安國在,孔家內部都無法統一意見。
霍去病就不信,孔安國會跟著孔臧一起反對科舉。
古文學派扛把子,天下間第一部字典的編纂者之一,名傳青史的地位,孔安國會舍得麼?
“什麼叫等著今天,我那叫挖掘大漢非物質文化遺產好不好。
好好的古籍,埋在牆里多可惜。”
劉徹心中已有決定。
誰反對科舉,誰的學說就會被排除在科舉考試之外。
儒家不只有董仲舒,就是董仲舒的弟子,和他也有不同之處。
科舉,更是不止有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