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的三個兒子,寸功未立卻得以封侯。
最小的一個,走路都不利索的時候就成了侯爵。
衛青心中一直有些擔憂。
有道是,德不配位,必有殃災。等他和長公主都沒了,也不知道這三個孩子能不能守住侯爵的位置。
從小他就嚴格管教,想要孩子成材,但一直沒發現他們有什麼過人的才能。
這次出征戰果封侯,沒有意外的話,李敢也能順利封侯,衛青不自覺的有點焦慮。
“舅舅,你不會是看李敢也要封侯了,心里著急吧?”
將士們的功勞賞賜還在核算之中,但一部分功勞已經可以確定。李敢、趙破奴、高不識、僕朋這些人大概率都能封侯。
“舅舅,弟弟們還小,你不要著急,以後他們一定會成材的。”
霍去病笑嘻嘻的,還沒意識到危險的降臨。
衛青微微一笑,“好久沒考驗過你的劍術了,今天舅舅好好指導指導你。”
片刻後,庭院中響起一聲慘叫。
“去病啊,你還得練,舅舅以後會好好操練你的。”
這話怎麼有點耳熟,霍去病覺得自己好像剛剛才說過。
霍去病捂著屁股坐到椅子上,“舅舅的劍術天下第一。”
“別貧了,談正事吧。烏維要是西遷的話,會路過烏孫和康居等地,再往西則是奄蔡,實力都不弱。
烏維要是打不過他們的話,恐怕會逃回漠北。”
大漢想要看到的,是漠北匈奴一路向西,離大漢的疆域遠遠地,讓漠北草原空白一些年。
如今匈奴剛剛經歷大敗,士氣和兵力都有些不足,未必能打得過沿途幾個勢力。
“大將軍,我覺朝廷可以給烏維一些有限的幫助,但是要有回報。”
陸鳴早就想過給烏維一些支持,但重要的是,大漢可以借此獲得什麼?
三人想了一會,一個答案浮現在腦海之中。
“絲綢之路。”
烏孫使者還曾為絲綢的關稅問題來過大漢,烏孫以西的康居和奄蔡也都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國家。
大漢想要爭取更多的好處,可以利用匈奴人西遷給他們一些壓力。
烏維不能白拿大漢的好處,幫忙開拓一下商路也是應該的。
……
翌日,早朝。
“富民侯陸鳴招降烏桓,攻破王險城,支援大將軍所部,捕獲俘虜和殺敵五萬三千七百五十六人,又深入草原,捕獲匈奴大單于伊稚斜。
功勞卓著,特此增封食邑四千戶。”
和衛霍相比,陸鳴帶的兵力最少,但是多了招降烏桓的功勞,殺敵和俘虜的人數都快追上霍去病了。
“驃騎將軍霍去病捕獲俘虜和殺敵六萬零四百四十三人,封狼居胥,禪于姑衍,飲馬翰海,揚我大漢國威,增封食邑五千六百戶。”
深入草原後,陸鳴也要听從霍去病的指揮,以他為主將。在追擊途中的俘虜和殺敵數量,除了算作自己的功勞外,也要算在霍去病的總體戰績之中。
其他人也是如此,各自的功勞自有獎賞,但都會算在霍去病的戰績之中。
霍去病是主帥,沒有他的帶領和指揮,其他人想要獲取功勞,難度會直線上升。
“大將軍衛青不懼艱險,誘敵深入,捕獲俘虜和殺敵五萬一千二百三十四人,增封食邑三千五百戶。”
衛青捕獲和殺敵的對象以朝鮮士兵為主,以匈奴人為輔。
追擊烏維之後,就沒有帶兵繼續追擊,而是返回朝鮮安定局勢,戰功上多少有些吃虧。
三人功勞確定之後,就是一下各路將領的封賞。
“劃定一千六百戶,封趙破奴為從驃侯。”
趙破奴的功績很全面,各種事都干過。
他俘獲了稽且王,他的手下還捉到匈奴小王和小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二十一人,俘虜敵兵三千三百三十人。
攻打朝鮮時,趙破奴還親自操縱火器打了王險城的箭樓,屬于高端技術人才。
幾次征戰,他總是差一點,如今終于功勞足夠,得以封侯。
高不識,被封為宜冠侯,僕多被封為輝渠侯。
再往下宣讀的時候,李廣的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上了,比他自己要封侯的時候都緊張。
“李敢作戰勇猛,捕獲匈奴王子烏維,俘虜、斬殺匈奴二千七百二十人人,劃定一千六百戶,封李敢為符離侯。”
李廣瞬間眼眶發紅,比听到自己封侯的消息時都激動得多。
他蹉跎半生,全軍覆沒和迷路時期都經歷個遍。
以為封侯無望時,去海外蠻荒之地挖了兩年的礦,最終在三韓之地獲得封侯的機會。
其中的曲折和心酸不足為外人道。
如今自己的兒子正當壯年,在與匈奴人的作戰中擒獲伊稚斜的兒子,也算是彌補了他當初的遺憾。
此生無憾矣!
大殿上,陸鳴等人各自謝恩,李廣謝恩時聲音都帶著幾分哽咽。
大將軍預料的沒有錯,李家真的一門三侯,甚至比先祖李信時期更加顯貴,以後九泉之下相見,他也能挺直腰桿面見祖宗了。
一場早朝,充分展示了大漢的武德為何會如此充沛,有功是真能封侯。
功勞大的封侯,封食邑,功勞小的也能提升一級爵位,獲得賞錢。戰功,幾乎可以讓將士們獲得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最讓滿朝大臣意外的是,竟然有兩千多人想要用戰功換取書籍。
印刷術和簡體字推行之後,大漢軍中不僅教授讀書識字,還可以用戰功換取書籍,此前一直有人在換取。
這次戰後,換取書籍的人數達到新的高峰。
“陛下,如今軍中能夠掌握全部簡體字的將士已經超過一萬人,他們能夠自行閱讀各類典籍,能完成軍中基本的文書任務。
從他們用戰功兌換書籍的內容來看,多以儒家典籍為主,足以證明將士們的向學之心。
等他們服役完成,回到各自家鄉之後,足以擔當各地官府所需的吏員。”
吏員,也就是官府中的小吏,他們是行政系統中最基礎的部分。
官員手下必須有吏,否則工作就無法開展,吏的人數更是要遠遠超過官的人數。
在某種程度上,涵蓋了行政系統方方面面的吏,是這個國家的治理基礎。
衛青的話剛說完,滿朝大臣的目光都匯聚在他的身上。
大將軍想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