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于宏志等人也紛紛起兵響應,還有澤縣的康傅夫、河南汝寧府固始縣李恩賢等人都率眾而起,還有四川的白蓮教徒也紛紛起義響應徐鴻儒。】
【此時,徐鴻儒等人的計劃是“南通徐淮、陳、潁、蘄、黃,中截糧運,北達神京”,從而推翻明朝,建立新的朝廷。】
明朝的官員們全都悚然而驚。
漕運!漕運!漕運!
漕運對于大明而言的重要性,幾乎可以用生命線來形容,京師、乃至北方的不少地區、加上邊軍地區,幾乎都需要依靠漕運來維系,如果一旦丟掉了漕運,雖然不至于立刻死亡,但是也很容易就陷入一蹶不振之中。
而這些反賊,這些亂民,竟然是把主意打到了漕運上!
……還是漕運太過重要了,所以,即便是一群無知的愚夫愚婦,都多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
更有人對白蓮教三個字咬牙切齒︰“這該死的魔教,怎麼總是能夠死灰復燃!”他們不是沒有清剿過,但是清剿過一次,過不了多久,這東西總能夠再一次飛速蔓延開來。
那些愚夫愚婦們,寧遠相信這些妖魔鬼怪,也不願意相信朝廷,相信官府,相信他們這些為了他們好的人……
大明朝廷在打擊各種歪門邪教上那是不遺余力的,特別是已經有了赫赫聲名的白蓮教——只要了解這玩意兒的歷史的皇帝和官員,就不可能對其產生任何好感,只會想要將其趕盡殺絕。
哪怕,哪怕當年元朝末年的時候這東西好像還和太祖皇帝有那麼一星半點的聯系……
但是這不重要,君不見等到太祖登基之後,這些也都是反賊一流嗎?
總之,這種東西那就是要清理干淨的。
自從大明建國一來,民間的各種亂民反賊也沒有徹底絕了跡,時不時就能冒出來一個,然後被鎮壓下去——這其中,有一些頭腦狂亂的亂民,但也有相當數量就是由白蓮教、或者和白蓮教有千絲萬縷聯系的人掀起的。
甚至,有一些規模還不算很小。
但即便是那些,也都沒能動得了漕運,大明的生命線還是安全的。可是現在……
他們竟然真的阻截了漕運!
更有人從中已經清晰地意識到了關鍵問題︰大明非常、非常虛弱。
這種虛弱,甚至不是這徐鴻儒等人所導致的,而是本身就非常虛弱;也正是因此,那些人才能把手動到漕運上去。
再聯想到中央混亂,黨爭傾軋,帝位更迭,軍餉不足……他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大明的滅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至于說是多少年……肯定不至于立刻滅亡,但是再長,可能也長不過二十多年了。
【隨後,起義軍宣布建立政權,徐鴻儒自稱“中興福帝”,將天啟二年改為“大乘興勝元年”。】
【但最終,這一場起義由于準備不足,加之明朝朝廷終于調動了大軍合力進剿,七月,起義軍的各路友軍先後失敗,鄆城、巨野失守。徐鴻儒等人在形勢不利的條件下,仍固守鄒縣、滕縣,與官軍相抗衡。】
【而從調集山東、北直隸等地調集過來的大量官軍,則包圍了滕縣,徐鴻儒等人就在其中。九月,徐鴻儒糧盡援絕,突圍不成而被俘——有說他是被叛徒出賣了,所以才被抓。十二月,徐鴻儒被押送到了京城,隨後被殺。】
【徐鴻儒起義,失敗了,不過他的余部依舊堅持斗爭,一直到了第二年。】
【而雖然這一場起義失敗了,但是這卻是明朝末年農民大起義的前奏,是信號。】
劉秀深以為然︰“沒錯,這一場起義絕對並非尋常,如果明朝朝廷再不放在心上的話,那接下來,他們必然會迎來巨大的暴風雨。”
當然,明朝朝廷無心理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有人真的意識到了什麼,恐怕也無能為力——現在的明朝朝廷,到處都是漏洞,到處都在漏風,即使有心想要處理這邊的事情,但究竟還能調動多少資源,估計,也不剩多少。
而這一場起義的不尋常之處,就在于它的規模。
徐鴻儒起義了,但是又不只是他這邊起義了,和他約定好的于宏志選擇在之後起兵呼應他;但那些沒有和他約好的人呢?那些位于天南海北、隔著崇山峻嶺、甚至消息都不如何互通的地方的人呢?
他們也選擇了起義。
其中,確實有一部分人是依靠白蓮教作為紐帶——但就算有白蓮教作為紐帶,消息想要傳過去,那也是千難萬難,要經過不短的時間;等到那邊接到消息,估計也不剩下多少準備的時間了,但他們依舊選擇了起義。
還有一部分,那是連白蓮教這個紐帶都不存在的。
這樣的情況下,竟然能夠爆發出這樣的遍布天下各地的起義規模,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之前的那許多農民起義,在什麼時候才能有這樣的規模呢?在真的要爆發全天下、規模和威力足以動搖一個王朝的起義的時候。
況且,徐鴻儒他們還成功地阻截了明朝的漕運。
雖然大漢和明朝相聚很遠,但這不妨礙劉秀通過各種已知情況確定漕運之于明朝朝廷的重要性。
這樣關鍵且龐大的體系,想要改革,那會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但同時,由于其規模和影響力,想要阻斷漕運,同樣會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哪怕明朝再怎麼虛弱,甚至可能能夠放棄對一些邊遠地區的控制,那明朝朝廷也會拼盡一切守住漕運這一條線的——因為,沒了這條線,明朝朝廷的下場嘛……
所以,不管是從漕運本身的體量和規模上講,還是從明朝朝廷對它的態度來講,想要真的阻斷漕運,把手動到漕運上面去,那都是一件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並不容易的事情。
偏偏,徐鴻儒他們就做到了,而且還是在短時間內、以極快的速度,飛速做到的。
這可和長久拉鋸作戰、把明朝軍隊大量消耗、讓明朝軍隊虛弱從而奪取控制漕運不一樣,這只能證明,這一場起義的規模大、力量強、以及有多少人都心向于此。
說這是天下大起義的前奏,那還真是一點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