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非常不認可這種觀點的——指不得不選擇任用太監這個做法。
他打從心底里就從不認為任用太監是什麼正當的、應該的做法,就算有什麼問題,那難道不能走其他路嗎?怎麼就非得和任用太監這件事情死磕上了呢?
就算是什麼特殊機構,那他打從大明建立以來,不也創立了錦衣衛麼,也沒有說一上來就要走太監的路子的!
至于說如果真的到了那種所有的非太監群體都不能信任——不管是那些本來就不太值得深度信任的文官群體,還是說那些武將勛貴群體,亦或者是干脆沒有怎麼讀過書、通過特殊手段簡拔出來的人手,比如說錦衣衛里面的一部分人……
有這種時候嗎?
文官群體不值得信任,那好;勛貴群體不值得信任,也算了,可能時間長了這群人的腦子也不清醒了,或者能力實在太差勁了;連那些沒有走正規途徑,和文官系統、和勛貴體系都沒有什麼關系的人手,都已經不能信任了嗎?
都到了要大規模任用宦官的地步???
——且不說走到這樣的情況的概率有多少,只說,如果大明真的走到了這樣的境況,大明的皇帝真的要面臨這樣堪稱是四面楚歌的局面……那大明,大明也太失敗了!
大明的皇帝,同樣太失敗了!
這種情況……朱元璋不想承認,但是他也只能承認,如果是這樣的情況的大明,除了任用太監之外別無他路可走,那麼,大明就算是任用了太監,就算皇帝抬起了太監這個群體……
那也只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
能延續一時的氣數,但是實際上……真的能夠延續上多少年嗎?
怕不是也已經實質上走向了滅亡,只不過還維持著一個表面的、虛假的殼子而已。
所以,這個朱由校時期的大明,就已經走到了這樣的結局了嗎?
……雖然現在依舊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但是朱元璋也在心中捫心自問。
從萬歷,從朱翊鈞到朱由校,才多長時間?
不到一年,準確點來說,大概也就是兩個月而已啊!
朱常洛在位不到一個月,加上朱翊鈞駕崩和朱常洛登基、朱常洛駕崩和朱由校登基……差不多也就是兩個月時間。
所以說,實際上,大明早在朱翊鈞在位期間,就已經逐漸步入死亡了吧!
該死的朱翊鈞……
朱元璋在心中咬牙切齒,並且發誓,在他的大明之中,不管日後到底太子能不能順利即位,還是說皇位又落到了老四一脈,總歸,老四的後人中,絕對不能有人再起這個名字的!
不,準確來說,這上面的這一堆大明皇帝中,其中有好些人的名字就不要再用了,統統都給他從大明消失!
但是東漢的皇帝們對于朱由校的不得已還是很有共鳴的。
——可不就是如此嗎!
如果他們有的選,那也沒必要一直想要任用宦官,然後甚至讓大漢在宦官—外戚皇帝這個三角之中來回打轉,不是嗎?
宦官的危害,他們可以說是一清二楚,就算有什麼不清楚的,經過好幾個皇帝的探索和踩坑,那後面的皇帝對此也是清清楚楚了——但是他們有什麼辦法嗎?他們有別的辦法嗎?
想要從幼帝的身份穩穩當當活下來,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不只是說有沒有人想要對他們下手,想要除掉一個不听話的、年紀大了的小皇帝,換成一個听話的小皇帝,就說各種疾病,就足夠他們喝上一壺;
然後,想要從穩穩當當的活著的幼帝,變成能夠接手朝堂大權的皇帝,其中的危險可怕、艱辛坎坷,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這個過程中,他們除了少量的可能可以信任的大臣之外,還能指望誰?還能任用誰?
除了身邊的宦官之外,他們還能任用誰?
他們也想走一走那什麼堂皇正道不是嗎!
但是他們也沒的選擇。
他們當然知道任用宦官的各種風險,不管是政治上的風險,治理天下時候的風險,還是日後這些宦官失控的風險……
但是他們沒辦法,想來,那個明朝的皇帝也是一樣的道理。
十五歲,這個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當然已經不至于是只能隨意任人擺布的幼帝了,但是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那也絕對不是一個可以手掌大權的真正的皇帝。
年齡上的問題還只是問題之一。
還有更嚴重的——班底和教育的問題。
如果說這個朱由校作為皇長子多年,那麼他的身邊肯定就能夠聚集起一批人來,為他效忠,為他奔走,哪怕他如今只有十五歲,而不是二十多歲;但是他作為真正的皇長子,也不過一個月的時間而已。
更早些的時候……他父親,朱常洛本人的身份地位都還不能得到保證,更何況他一個小輩?
只能是日子更加不穩定,地位更加不穩定,情況更加不確定而已。
而面對這樣的不確定,聰明的大臣們都是不可能跑過來變成他的支持者的——能支持他的父親就已經非常不錯,根本不可能越過他的父親來找他。
可是朱常洛登基之後,根本還沒有來得及把朝堂梳理明白,就一命嗚呼了!
這樣一來,造成的後果就是,朱由校身邊根本沒有什麼能夠讓他真正托付信任的大臣。
你說他父親的什麼托孤大臣?那也並不如何值得信任。畢竟,還是那句話,他父親本身也不過在位一個月而已,是什麼都還來不及搞明白呢,他指派下來的那所謂的托孤大臣,和他父親、和他本人相處的時間才多久?
怎麼能夠信任?
能夠信任的,還真的只有多年陪伴在身邊的乳母,以及從小就伺候自己的太監了。
別的人,那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