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四月初,淮安就已經被徐達拿了下來。】
【這個攻城的過程也相當順利,在徐達抵達淮安的時候,很快就探查到了徐義的動向——他帶著軍隊在馬騾港今馬邏村)駐扎,于是立刻決定迅速發動夜襲,不耽擱一點。】
【徐義不知道是沒想到徐達能這麼果斷毫不拖延,還是說根本還不知道徐達的軍隊已經過來了,總之,基本上沒有什麼防備,導致徐達的這一場夜襲相當順利,最終,徐義直接奔逃海上,他軍中的百余艘船都被俘獲,其余的官員和士卒也全都被俘。】
【外部的軍隊清剿完畢,徐達便指揮著水軍抵達淮安城下,沒有花費太長時間,城中就直接選擇了投降。】
【如此,徐達繳獲了四萬石糧草,萬余的士卒,以及一千五百匹馬,收獲頗豐。】
【之後沒兩天,徐達又打下了興化。】
【而接著,就又是一次直接投降。】
【韓政——這是朱元璋麾下的將領之一,是在至正二十五年率眾歸降,不是原班人馬也不是早期人馬——奉命,前去攻打濠州,理論上, 濠州應該還算是孫德崖的地盤。】
【不過當時,孫德崖已經死了挺久了。】
【于是,韓政直接發動攻城,但雖然他的攻城比較猛烈,可城中的守軍也比較堅韌,防守堅固。見常規的攻城法不太好用,韓政便干脆啟用了雲梯、炮石等器械從四面同時發動攻勢。】
【這樣猛烈的攻勢下,濠州城確實難以支撐,最終,決定投降。】
【這一戰,韓政又俘獲了一千五百人左右士卒,一百五十匹馬,以及三十艘戰船。】
【以上,都是在四月十日之前的事情。】
【四月十一日,因為淮安已經被攻克,又迎來了朱元璋的招降使者,因此,徐州、宿州都選擇了投降。】
看了這麼多交戰,李世民確定了︰“這元末的混戰中,水軍的應用遠超其他時期。”
秦漢之際那就不用說了,基本上沒有什麼水軍;兩漢時期,同樣基本沒有什麼水軍,大家都是在陸地上打來打去,攻城守城,野外交戰……就算有涉及水面的情況,那也稱不上是真正的“水軍”。
再然後,兩晉……這玩意兒就沒必要提,不能說他們對外作戰中沒有水軍,但是內部的各種起義中,水軍的數量也著實不多。
到了隋朝和大唐,作為親歷者,李世民也可以非常肯定地表示,在隋朝末年的天下混戰中,水軍的數量、應用的次數,也遠遠不能和這元朝末年相比。
可以說,那些重要的核心的戰事,基本上也沒有水軍什麼事兒。
重要的還是騎兵。
而至于說從這上面看到的大唐末年……黃巢確實攪動了天下,但他手底下也還真沒什麼水軍。
至于說宋朝……那什麼泊之類的,看起來確實和水軍有點關系,但貌似在整個宋朝的內部起義中,數量也不佔多少。
但是到了元朝末年——一切就好像突然來了個大變。
元朝朝廷本身估計沒什麼水軍,但是他們要收編水軍,也就是方國珍這些人;方國珍等人自己跑到了海上建立了基業,然後又重回了陸地開始摻和其中;早年的朱元璋等人,手底下也沒有水軍,但是這才發展了幾年?
朱元璋手底下就有了不少的、戰斗力也不低的水軍了,而且還都要參與關鍵戰事。
因為朱元璋的敵人們也有不少水軍,也在關鍵戰事中大量使用水軍。
再有那徐壽輝及天完政權的後續各部,最開始的時候大約也是沒什麼水軍的,但是沒多少時日,這些人就也都搞出來了水軍——只不過因為地理因素,這邊的水軍多是在內河,不涉及海上。
唯一沒有怎麼看見水軍活動的痕跡的,就是北面的劉福通韓林兒了。
大約也是因為他們的地理位置原因,那邊沒有太多的河流需要水軍參與作戰……
可問題是,要說地理原因,那之前,不論是隋朝末年,還是大唐末年,那些起義軍亂軍也都是在江南地區乃至蜀中地區活動過啊!
這些地方確實河流眾多,非常適合水軍活動,但是當年,這些地方的起義軍亂軍也都很少涉及水軍方面,怎麼到了元朝末年,這些地方的水軍就像是雨後春筍一樣,一下子全都往外冒了?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總不能是單純的一個勢力有了水軍並且大規模運用後,其他的勢力為了不落于下風就也跟著一起展開了對水軍的大力建設與廣泛運用了吧?
——當然,這估計是原因之一。
但其他原因呢?想要建設水軍,那誰都想,可是卻不是誰都能真的建設出來的。
需要技術,需要人手,需要錢糧……
是宋朝長期處于南邊,所以推動了造船業、航行以及水軍方面的發展?
李世民很自然地聯系到了宋朝身上。
【八月二日,朱元璋發動了對張士誠的全面最終討伐。他任命時任中書左相國的徐達為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共同領兵二十萬,進攻張士誠。】
【在四月份的一系列獲勝之後,朱元璋所部牢牢地控制了已經佔領的地區,張士誠那邊雖然不甘,可也一直沒能真的反攻回來。】
【而這種衰落的趨勢,便一直持續了下去。】
【八月二十日,常遇春帶兵抵達了湖州地區,直接擊敗了當地的張士誠所部,洞庭山變成了朱元璋所部的據點;八月二十四日,湖州的毗山地區也被朱元璋所部打了下來,張士信不佔而退;八月二十五日,徐達帶兵到了湖州的三里橋,大獲全勝,張士誠所部的參知政事黃寶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