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他身亡的原因,在《明史》上沒有那種斬釘截鐵、確確切切的官方答案,換言之,並沒有任何朝廷或者皇帝站出來表示“啊,其實韓林兒的死因是什麼什麼”“大家不要胡亂猜測了,我們官方宣布,韓林兒就是如何如何死掉的”。】
【但是,在《明史》上,也記載了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韓林兒是被人害死的。】
【而這個害死他的人是誰呢?這里面有兩部分,一個是直接凶手,一個是間接凶手,也可以說是導致直接凶手動手的原因。】
【直接凶手,就是被朱元璋派去滁州,迎接韓林兒前往應天府的將領,廖永忠。】
【而這個殺人過程是這樣的︰廖永忠帶上了韓林兒,從滁州前往應天府,交通工具是船只,也就是說他們走的是水路。然後,在船走到了瓜步的時候,突然,船就給翻了,于是,韓林兒就這麼給死了,大約是溺水而亡。】
【至于說那個間接凶手,那當然就是朱元璋啦,反正他是廖永忠的主公,又是最大獲利者,總而言之,有動機有能力……】
【這就是關于韓林兒之死的廣為流傳的說法。】
“……這都上了史書了,應該就是比較真的說法了吧?”有人不太確定道。
他們沒讀過什麼史書,也不太清楚史書的各種情況,但是,史書啊——這可是史書,就算有些描補遮掩,那難道還能夠全部都是假的嗎?
肯定是比較可信的啊!
旁人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說的︰“……你沒必要胡想瞎想,平白給自己增添煩惱。”
這人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仔細想想,也確實就是這樣,這都上了史書了,哪怕只是市井傳言,那估計也是有幾分可信度的;而且,這還是廣為流傳的說法,既然能夠廣為流傳,那理論上,這個說法也應該是有那麼幾分真的。
不敢說全都是真的,但多少應該可信一些。
也有人好奇這個廖永忠到底是怎麼辦的這件事兒︰“那就算要翻船淹死韓林兒,也不太好做吧?那韓林兒又不是傻子,要是真的發現船有問題了,他難道不會想著離開這艘船嗎?”
怎麼可能明明發現了問題,卻還要硬挺著不管?
所以,他還是覺得廖永忠應該沒有干什麼故意的事情。
“你們還記不記得,之前不是說,朱元璋把韓林兒身邊的所有近臣侍從都給換掉了嗎?”一個人聯系前文,道,“這韓林兒,最近的身邊人都已經不是他的自己人了,全都是朱元璋的人,那這樣一來,想要簡簡單單輕輕松松地干他,又有何難?”
“說不定,就是整條船只有他韓林兒一個人給淹死了,其他被朱元璋換過來的近臣侍從們,還都好好地活著,只不過受了點輕傷而已啊!”听到前面的分析,有人當即醍醐灌頂,如同被撥開了一部分迷霧,接話道。
——是啊,韓林兒身邊都已經沒有他的自己人了,這些人說是他的侍從和近臣,實際上, 他們應該都是朱元璋的下屬,效忠的也是朱元璋。
這樣一來,身邊沒有什麼可信可用之人,如果朱元璋那邊,不論是朱元璋本人還是打著他的旗號的重要將領,表示要干掉韓林兒,那難道這些人還要反過來阻止嗎?
他們估計就只會想要看看,是不是能幫上點忙,一起干掉韓林兒呢!
“這倒確實是這樣……”有人喃喃。
要是自己面臨這種情況,這種亂世大局,自己又是朱元璋的人,還只是普通的近臣侍從而非什麼重要人物,那,要是朱元璋那邊,甭管是他本人、使臣、還是什麼重要官員將領,那他都不可能違逆那邊的意思。
雖然韓林兒死了很不幸,但是他得先保住他自己的命啊!
【不過朱元璋到底有沒有真的一定要韓林兒非死不可,那不好說,可能他跟這件事情根本沒關系,只是廖永忠胡亂揣測,想要以此建功討好朱元璋;可能他有過暗示,但是並沒有下達任何明確的命令,目的也就是如果能搞死韓林兒最好,死不了也無妨……還有可能,韓林兒之死純粹是意外,廖永忠也不是什麼殺人凶手,一切的情況都是純純倒霉而已。】
【關于這件事情,還有另外的一部分,也就是廖永忠的情況。】
【在韓林兒死後,朱元璋將瓜步翻船這件事情歸罪于了廖永忠,認為這是廖永忠的罪過。】
【等到大封功臣的時候,朱元璋又表示︰“廖永忠確實能力出眾,在鄱陽湖作戰的時候,抗敵英勇,可謂是奇男子;可是,他私下偷偷派遣和他交好的儒生,跑來窺探聖意……所以,他只能封侯而不能封公。”】
【這就是兩個內容。】
【一來,朱元璋認為,韓林兒之死罪責在于廖永忠,雖然沒有表示這到底是故意還是意外,但總歸是他的責任;二來,朱元璋承認,廖永忠曾經窺探聖意……那是不是說,這關于韓林兒之死的這件事情上,廖永忠也是“窺探聖意”,隨後自作主張了呢?】
【推論有很多,但不管如何,韓林兒之死的情況大致就是如此。】
朱元璋點頭︰“廖永忠此人,確實勇武非凡,可他也確實有時候不懂得分寸二字究竟是怎麼寫的!”
關于韓林兒之死,他並未發表看法,只是對于廖永忠,朱元璋有些感慨萬分的樣子。
雖然廖永忠和他哥哥廖永安不是一開始就跟在朱元璋身邊的人,而是後來投奔,但是這兩人帶著他們的部眾投奔過來後,也確實是極大地加強了當時明軍的實力,效果非凡;而後來,廖永安被張士誠抓住了,但在那樣的境況下,他竟然果真是一點關于大明、關于他朱元璋的事情都沒有吐露……
這樣的忠臣義士,他怎麼可能不感念?怎麼可能不恩賞?
廖永安如此,廖永忠其實也差不太多——有能力,有才華,也沒有表達過什麼對你的嫉妒或者不滿之類的情況,所以,客觀來說,廖永忠,自己當年確實是任用許多。
但是廖永忠此人,確實存在一個窺探聖意的毛病。
他自己時不時想要從各個角度打探打探,他還交好一些儒生,又明里暗里地引導儒生跑到自己這邊來,試圖窺探自己的意思,套自己的話……
這種人,自己能夠容忍了他,能夠讓他繼續在朝堂中活動,並且身居高位,自己難道還不夠寬容?
他已經足夠寬容和優待功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