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眼珠一轉,靈光一動︰“我倒有一個辦法,不知是好是壞,有用沒用……”
他賣了個關子,見大家的注意力都放了過來,也沒人說“不確定的話就別說”,然後開口了︰“現在咱也多少認識了些字了,不如咱們也給自己起上一個字,還能來上個號,大家平日里就按照不同的情況稱呼,咱們也生活在這種好幾個稱呼的環境里面,說不定就適應了呢?”
他思來想去,最終覺得,說不定營造一個類似的環境有助于大家習慣並且記憶這種好幾個稱呼的情況——那些大戶人家的人,怎麼就能記住對應的稱呼和條件而不出錯呢?那當然是從小就這麼生活啊!
所以,說不定他們也營造一個類似的環境,能夠有點用?
再退一步,就算沒用,現在大家識字了,給自己取個字也算是理所應當。
【在這一次獲封後,明玉珍可能對徐壽輝的忠心和認同更進一步,于是,他向徐壽輝上書,詳細寫明了自己在這段時間發現的陳友諒此人的嚴重不妥——陳友諒是個圖謀不軌的小人奸人!他現在還在排除異己!】
【徐壽輝作何反應暫且不提,但是經此一事,陳友諒是對明玉珍深恨不已,這種恨意甚至驅使著他派出了此刻潛伏到了重慶,想要找機會刺殺明玉珍,只不過最終沒有得逞。】
【不過,這個“沒有得逞”也只是指這個刺客沒能殺掉明玉珍,在明玉珍出征的時候,刺客抓住機會殺死了七名明玉珍的下屬,然後逃之夭夭。】
【當然,雙方的仇怨就此結下,難以消解。】
【等到至正十九年,明玉珍又派遣使者向徐壽輝那邊進貢朝拜——沒錯,就是這個形容詞,雖然這個時候明玉珍也沒有自立,依舊是天完政權的下屬,但卻已經用上了“進貢”這個詞……】
【徐壽輝再度加封于他,任命他為驃騎衛上將軍,隴蜀省左丞相,贈賜給他一只金杯和兩枚銀錠,後面這三個東西被明玉珍珍藏,從未使用。】
【至正二十年春天,明玉珍改任為統軍都元帥、奉國上將軍;夏天,明玉珍擊潰了五面山——位于四川西部,是邛崍山的支脈——的力量,加強了對四川的控制。】
【明玉珍就這麼一步步加強自己對川蜀地區的控制,逐漸將整個地區納入自己的麾下,並且保持著自己徐壽輝、天完政權的臣屬關系。】
【直到至正二十年閏五月,發生了一件巨大的轉折之事。】
“殺七個官員,這頂用嗎?”本來還對陳友諒竟然派人暗殺心生憤怒,結果轉頭就看見刺客最後找機會殺了其他官員然後跑路的結果,不少人頓時無語。
雖然很對不起那不幸身亡的七個人吧,但是說句實在話,從要刺殺明玉珍這個統帥,到後來只是殺了七個連名字都沒有怎麼留下的小官員……這真的有用嗎?
周圍人有志一同全都在搖頭。
應該是沒什麼用吧——連名字都沒有怎麼留下來,說明這就不是明玉珍軍中的任何重要人物,不然的話,肯定要大書特書一番。
而這樣的人身死,其造成的影響一定不小,往大了說,說不定日後的一些政策或者戰爭因為沒有了這個人坐鎮,最終就失敗了;往小了說,也會讓軍中的情緒迅速變化,引發動蕩。
但是殺掉了七個沒什麼名字的人……
“就算真的能夠引發驚慌,也影響不會太大,效果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一個人用他的知識判斷。
死掉七個人,肯定不可能說什麼影響都沒有,多多少少會讓周圍的人、百姓們或者類似身份情況的人感到一些驚慌,造成一定的影響。
但是再大了……就沒有了。
因為一來,這些人的身份並不貴重,不算貴重的人需要死傷許多,或者發生什麼疫病這種能夠影響到大量的人的情況時,才會足夠重要——雖然很可悲,但這就是事實,這也是為什麼那些達官顯貴中相當一部分人不把他們這樣的百姓的性命放在眼里。
二來,就是和第一點有關的因素了,死的人只有七個,太少了。
如果說低等官員死他個十幾二十個,那影響力一定不小,一定能夠引發動蕩……
劉徹抻了抻腰︰“轉折?徐壽輝死了,被陳友諒殺了?”
要說在南邊的這個天完政權治下的大片地區中,能夠稱得上是巨大轉折的事情,應該也只有這一件了——或者說,只有這一件比較符合之前知道的各種情況。
非要說的話,也有其他的事情能夠算得上是巨大轉折,比如,陳友諒死了,徐壽輝重獲自由,或者被另一個人繼續控制;比如,徐壽輝反殺了陳友諒,掌握了權力;比如,徐壽輝和陳友諒同歸于盡,現在那邊群龍無首……
情況多種多樣,但這些都顯然不太有發生的可能。
所以,劉邦第一時間的猜測就是——陳友諒終于忍不住對徐壽輝下手了。
說實話,陳友諒殺死倪文俊,控制徐壽輝,是在至正十七年,劉徹原本還以為陳友諒忍不了多久,說不定過上一年,也就是至正十八年就得對徐壽輝下手,了結徐壽輝的性命,自己登臨大位呢。
畢竟,當年倪文俊至正十五年後半年打回了天完政權的地盤,至正十六年遷都,也正式控制徐壽輝,等到至正十七年,倪文俊就忍不住要對徐壽輝下手了。
按照這個時間推算,陳友諒真的是比倪文俊有耐心多了。
至于說徐壽輝身死……這不是一個必然的結局嗎?根本不需要解釋,除非他某一天有如神助抓到了什麼關鍵破綻或者找到了可靠的幫手,那麼他不會有第二種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