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帶一提,這個汝中柏其人,雖然他的政治能力、治理能力等方面情況不好說,但是他搞事情搞斗爭倒確實是有一手。】
【脫脫是右丞相,在脫脫遠離朝堂和重新起復這段時間,有一個左丞相叫做“太平”,太平此人能力出眾,手腕高明,在脫脫不在朝中期間曾經提脫脫說話讓脫脫歸鄉安葬父親——脫脫不知道這件事情,不過這不是關鍵;後來,脫脫起復,和太平關系急劇惡化,其中的關鍵人物正是汝中柏。】
【順帶一提,太平這個名字雖然是個蒙古名,但是人卻並非蒙古人,而是漢人,他原名賀惟一,早年是少數炙手可熱的漢人權臣之一。後來,脫脫罷相,蒙古貴族爭斗不休,賀惟一被元順帝任命為丞相。】
【早在幾年前,賀惟一就擔任御史大夫——在元朝,有個傳統,這種官職不是“國姓”不能擔任,于是元順帝就給賀惟一賜姓又改名,是為“太平”。】
【後來,太平還進一步穩固了自己的地位,並且殺死了手握重兵、皇後親族出身的蒙古貴族右丞相,手腕之過人可見一斑。】
“一個漢人能夠在元朝走到這個地位,那確實手段夠高明的。”楊堅深深贊同了這個評價。
元朝,蒙古人建立的王朝,還搞四等人制度,顯而易見的對漢人不友好——雖然地方上對漢人大地主之類的非常照顧,但是在朝堂中央。在權力核心,那必然是嚴重排斥漢人的。
就像是重要官職非國姓不能擔任一樣。
而且從之前四等人制度就能看出來,元朝對漢人的排斥還要高于那些色目人,說不定色目人能夠擔任的官職,漢人都不能擔任。
不論漢人的一些大族在實質上到底擁有多大的權力,那都是“潛規則”之下的;在明面上,在規則中,漢人就是沒有那麼大的權力、那麼高的地位。
而這個太平、賀惟一能夠走到這一步,甚至日後還能直接殺死在元朝最正統出身且掌握軍隊大的右丞相……這種政治水準,哪怕有元朝皇室朝堂本身就相當混亂的背景,也同樣相當證明了此人的水準。
——別說那個蒙古貴族右丞相罪大惡極、干了許多的壞事兒,那都不重要。
楊堅對此非常確定,在元朝這麼一個蒙古人王朝的大環境下,一個蒙古貴族哪怕惡貫滿盈,都不一定真的會受到懲處。這就是這種王朝的特點。
但是太平干掉了這人,即便是利用了其他因素,也已經足夠。
【隨後,就是張士誠起義,脫脫選擇領兵出征。】
【走之前,脫脫任命汝中柏擔任治書侍御史,輔佐自己的的弟弟也先帖木兒處理朝政。汝中柏勸說脫脫先把哈麻除掉,不然恐有後患,可脫脫卻猶豫不決,最終讓汝中柏和也先帖木兒商議。】
【但是也先帖木兒就純純是個拖後腿的家伙,之前被劉福通打得落花流水,現在面對朝堂斗爭,他也做不出來什麼決定,最終,也先帖木兒覺得,哈麻曾經有功于自己,于是否決了汝中柏的提議。】
【可問題在于,這種事情商量了就商量了吧,放棄了也就放棄了吧,偏偏連保密都沒有做到——這件事情竟然被哈麻給知道了。】
【哈麻作為一個小人,當然不是什麼面對性命危機還寬容大度、無動于衷的人,他直接找上了皇後,挑撥皇後、皇太子和脫脫兄弟二人的關系,讓皇後和太子對脫脫產生敵意。】
【脫脫對此一無所知,隨後領兵出征了——但不確定他到底是在消息走漏之前走的,還是在消息走漏之後才走。】
【總之,在脫脫離開後,哈麻直接被元順帝升為了中書平章政事,大權在握,說一不二。】
【隨後,哈麻推動御史彈劾脫脫兄弟,內容包括脫脫出去三個月了還沒有一點效果、也先帖木兒無能卻佔據官職、脫脫兄弟兩人貪污腐敗敗壞風氣……但是,真正觸動了元順帝內心的,是這麼一句話︰“傾國家之財以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為自隨”。】
【沒兩天,元順帝就罷免了也先帖木兒,然後除掉脫脫兵權。】
【詔書送抵軍中的時候,脫脫身邊人勸說脫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不打開詔書,我們就可以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
【但是脫脫沒有听,他表示,這樣做的話“君臣之義何在”?所以,交出了兵權,還安撫了因此而憤怒不滿的將士——哪怕有將領因此在脫脫面前自盡,脫脫也沒有改變主意。】
【而事實上,脫脫確實因此走向了末路︰先是貶官,隨後被流放雲南,然後又被哈麻矯詔賜死,飲鴆自盡,當時是至正十五年。】
【至于說如今被元順帝來了個臨陣換將的百萬大軍,則迅速亂成一團——本來高郵外城已破,內城人心惶惶,甚至在思考投降的可行性,但得知脫脫被撤,張士誠所部頓時軍心大振趁機出兵,而百萬元軍只是做了一下象征性的抵抗,就四散而去了。】
【這些四散而走,毫無斗志的元軍,除了一部分還被自己的主將帶著,剩下無所依附者,基本上又全都投入到了紅巾軍的隊伍中。】
【由此,情勢大轉。】
喜歡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