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新莽初期。
百姓們雖然不懂什麼幣制改革,但是不讓用五銖錢了大家還是明白的。
“好好地怎麼就不讓用了呢?”有人迷茫困惑,“這五銖錢大家都用了多少年了,怎麼就不能接著用下去?”
這王莽新提出來的那什麼大錢小錢,他實在搞不明白,更不用說之後的那二十八種貨幣了。
二十八種!
他一個只知道種地的農人,連算數加減都算不明白,二十八他倒是能夠數到這個數,但是要讓他使用二十八種貨幣……
那簡直是不讓他活了啊!
就簡簡單單的五銖錢不好嗎?
二十八種貨幣,誰知道哪個能夠換成哪個,又能換多少。他可以保證,他自己絕對算不明白!不只是他,村里的人有一個算一個,也都絕對不可能算明白的。
那這還讓他們怎麼買東西賣東西?
到時候到了集市上面,那豈不是別人說什麼他就是什麼了嗎?
而且這還不是全部,後面還要搞什麼貨泉和貨布……
天爺啊!
而比起這麼一個只想到自己完全不會使用這種貨幣的農人不同,城鎮之中,有一點經商經驗的小戶人家,更能夠明白這種混亂的幣制將會帶來的災難。
比起鄉下,他們這種家庭大多還是有那麼點家財的。而一旦幣制更改,不讓使用五銖錢之後,他們家中的錢該怎麼辦?朝廷說五銖錢能換多少新幣就是多少,那他們的錢財會不會減少?
況且,即使朝廷能夠制定一個相對公平的兌換比例,可是底下的小吏們卻不會這樣好心。
再者,即使他們留下一部分不去兌換,而是私底下繼續用五銖錢的話……一旦被抓到,後果不堪設想。
而這樣的可怕的事情,要來四次!
四次過後,他們家還能存在下去嗎?是不是也要變成家破人亡的一員?
作為宋朝的人,對于王莽改動幣制的影響早已有了定論。
有人嫌惡道︰“雖然他改革幣制的目的不好說,但是這四次改動,每一次都是以小換大,錢幣的重量一次比一次輕,幣值一次比一次大,這不就是從百姓手中進一步壓榨錢財嗎?”
他們大宋的商品經濟發達,所以對于經濟、對于錢幣等問題,就更有研究和體會。
因此,讀過點書,或者有著充分的閱歷的人,都能明白屢次改革幣制、且每一次都是以小換大,能夠造成的效果。
百姓們手中本來就沒有多少錢!
而這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卻一點一點將他們手中僅剩的錢財都要盡數壓榨干淨。
而且,當時市面上大量的賣家都不認王莽的新幣,百姓們有時候又不得不嘗試兌換五銖錢,若是兌換不到,那麼手中有錢也相當于沒錢……
【除了這些牽涉廣泛的改革外,在朝堂內部,在官員頭上,王莽也有一系列改革。】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給不少地方起了一連串的新名字,也給大量的官位起了一連串的新名字。】
【官職名稱改動也就罷了,但要命的是地名的不斷變動。】
【王莽改的太多了,有些地方還改了不止一次,這就導致官員們根本搞不清楚當地到底叫什麼,只能記得最初的名字;就連當地的百姓都因為地名的頻繁變動而有些混亂。】
【其次,他在朝中增設了一堆官職,從中央到地方,沒有他沒有增加的,但是問題就在于,這些官職既然增設了,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官員,是要發俸祿的!】
【在中央他增設了等同九卿的官職,這些官職的俸祿可不低;地方上的官職雖然俸祿較低,但是架不住數量多,以至于總量大。】
【這些額外的俸祿從何而來?】
【朝廷可是要依靠賦稅來維持運轉的。如果想要能夠發俸祿,那麼唯一的方式就是讓賦稅收入更高;如果不能做到,那麼這些官員的俸祿就得不到保證。】
【此外,他還仿照周朝的傳說,大封諸侯,不算附庸的話,有將近八百人;算上附庸,人數就來到了兩千三百人。】
【這些受封之人,很多只是頂了個名頭,壓根沒有實際的封地;至于說相應的錢財,每月大約也只有幾千錢甚至更少。】
【封爵們領不到錢,也沒有地,官員們也領不到俸祿,或者數量極少不足以生活、不足以維持往日的生活。】
【這就導致了惡性循環——沒有錢,有些只顧自己毫不在乎百姓之人,便倚仗身份敲詐勒索、貪污受賄、壓榨百姓;有些心性清正之人,落得窮困潦倒,甚至需要給他人做工來勉強維持生活。】
話到這里,對于西漢乃至新朝的官吏們的沖擊是極大的。
王莽登基,原本是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的,否則他也不可能就這麼順順利利的篡奪了權位,得以稱帝。
從這個角度上講,不少官員確實背棄了大漢,轉投了他人;但是他們中大部分都是真心相信大漢天命已盡的——天命之說,可是所有人都相信的存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只不過,最終願意支持王莽,也是覺得王莽在劉氏之外算是最好的選擇了︰德高望重,備受稱贊;家族雄厚,出了大司馬和太皇太後;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好的利益,更大的發展,也能解決如今天下的問題……
可是現在,王莽居然連他們也一同坑了!
——雖然早在之前王莽亂改幣制的時候,他們就覺得不對,自己和家族可能要遭殃……但是,到底還是心存僥幸,想著自己好歹也是官宦了,如何能夠與那些黔首一樣呢?
但是,這果然只是他們的僥幸心理。
他們連自己的俸祿都不能保證了!
到時候是什麼?要不是承認自己喪盡天良,自私自利,跑去大量貪污受賄、壓榨百姓;要不死守清貧,甚至需要給人做工……
這兩個結果,這兩條路,哪一個都不是他們願意的選擇啊!
便有人開始商量︰“王莽決不能重新入朝擔任大司馬了……太皇太後她老人家已經上了春秋,也別用這些煩心事打擾她了。”
此時,王莽還沒有重新入朝,更沒有重新擔任大司馬一職。
這個打算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一致認同。
要說他們在之前得知王莽登基稱帝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下定決心要將王莽除去?為什麼不覺得皇帝就會干掉王莽?
那不是因為漢家的天命要轉移了嘛!
要是王莽真的是天命所歸……那原本未來的他們能夠選擇支持王莽,現在的他們也能夠支持王莽啊。
可是現在,王莽果真是不太行,竟能將所有人都得罪了,那他絕不能再有重新進入朝堂的機會。
至于說他會不會死……那就全看皇帝的意思了。
【總的來說,王莽這一系列改革,不能說他沒有想要改變的心。用範老的話來說,王莽是一個想要解決問題的人。】
【從這個角度來講,他確實是有可取之處的。】
【但是,他在改革過程中,行為輕率,追求虛名,而毫不關注現實情況,對民生沒有實際的了解,也不願意去了解,只是依靠著自己的“認知”而去改革,不願意面對現實,且在改革出現問題的時候,也不願意去真正地解決問題,改變自己的做法。】
【他的一系列改革,只能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上,滿足了自己的改革欲望。比如,他一心關注改革的文辭是否優美、是否符合規範,但是對于實質內容卻不甚了了。】
【但是對民間,對百姓,卻毫無正面意義,只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痛苦——農民小商販不斷破產,耕種作廢,商業癱瘓,百姓“涕泣于道”。】
【這樣算來,他的改革如何能算作是為民為天下?】
【如果只論王莽本人,他或許可以說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不然他不可能做到登基並且鎮壓劉氏宗室;同時,他也懷著一定的解決問題的心,只不過是脫離實際而已,是一種“書生的政治”,他的一切雖然最終毀滅,但到底不平凡。】
【但是,王莽如何能夠只論他本人呢?】
【他在掌握大權後的一切行為,都牽涉到了天下萬民,千萬百姓的生死都系于他手。】
【他是不是偽君子,對于百姓而言並不重要,但是他的政令他的行為,于百姓而言重若千鈞。】
【他的一系列改革,哪怕有一個好的出發點,卻也沒有造成哪怕一丁點的好結果,且,改革之後,不僅沒有讓百姓能夠維持現狀,甚至還進一步摧毀了百姓。】
【在他的統治之下,百姓們不僅沒有能夠脫離西漢末年的壓榨,反而被壓榨得更徹底、更慘烈了——民棄城郭流亡為盜賊,這樣的情況數不勝數。】
【而說到他的改革,不僅招致了既得利益者們,大地主大商人官員們的反對,還因為對百姓的迫害,招來了百姓的反對。】
【也因此,王莽最終的失敗是必然的。】
【就在他最後一次改動幣制不久,在湖北,當時的江夏郡,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正在醞釀之中。】
各個朝代的民間,對此都議論紛紛。
即使是西漢新莽之後的民間,也並不知曉歷史,不知道曾經還發生過這樣的一系列改革。
因此,他們听著這個神奇的東西講述,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雖然不知不覺確實受到了這個講述的一些觀點的影響,但是他們也還是主要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評判。
但,即便是依據生活經驗,他們對于王莽的這一系列改革,也沒有什麼好話。
“他存不存好心重要嗎?要是我活在那個時候,我怕是都要死了,我全家都要死了,還管他好心不好心!”一個男子憤憤道。
他可不管這王莽到底是不是什麼出發點是好的,那重要嗎?不管什麼時候,他都只是想要自己和家人好好地活下去而已,而只要能夠給他帶來這樣的好處的政令,那就是好的,管頒布施行這個政令的人是不是好人?
況且,這人出發點是不是好的還不好說——他是要解決問題,但是要是不解決問題,他怕是沒幾天就得被推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明明是不解決也得解決!
百姓們大多都持有這樣的觀點。
即使有人覺得王莽確實是一片好心結果沒辦成,但也還是要著眼于自己能不能活下去︰“他也是想要解決問題的,能有這種心就不容易了……但是,但是我們確實是活不下去啊……”
活不下去的時候,誰還管他是好心結果壞了事兒?
這些唏噓的人也只是鑒于自己並非當時的人,唏噓一下而已。他們也清楚,要是自己真的面對這樣的境況,也只會對王莽破口大罵,甚至想要參加那些起義的隊伍去——
把我們搞得要活不下去了,那我還能讓你好過?
別逗了!
當然,那些個官員地主們也都不是好東西!那是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惡心玩意兒!
便有人不斷地詛咒那些人︰“一定要不得好死……有錢有權也落不了好,斷子絕孫,死後被人欺凌無人祭祀……”
而這些詛咒,也不是此時看到神跡中的一幕幕才有的,在過往,在從前,就不乏這樣的仇恨和詛咒。
不論是地里埋頭苦干的農民,還是走街串巷的叫賣之人,亦或者有個自己的小鋪子買賣的人家,都不覺得他們要如何在意王莽本人有沒有什麼改革之心。
“你就看吧,不管他怎麼樣,都還落得一個不平凡的評價,到時候戲文里面哪能少得了他?”一名老婦人對孫輩道,每次村里面有什麼戲班子演出的時候她就喜歡去看,對于戲文也了解了不少,“那可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啊!”
“所以,可別沒事兒去覺得他什麼不容易可憐,人家一輩子出身顯貴,還是王侯,後來當了皇帝,哪輪得到我們這樣的人去可憐。”
她不放心,又道了一句︰“你們現在年紀小,但可不要忘了這個理。”
如今倒是並非王莽治下,且天下尚算太平,他們也體會不到當年的百姓們的苦痛和絕望,因此雖然鑒于同樣的身份而能夠想象和感悟,但到底不能徹徹底底地感同身受。
但是,即使他們並非那些百姓,可王莽的情況是明擺著的——出身顯貴,家里面有太皇太後,有大司馬和大量的爵位,自己也有爵位,也當過大司馬,後來還成了皇帝……
這種種情況,人家生來就是人上人,怎麼可能和他們這些貧苦人家一樣?
他做出來的那些事情,頂多也是出于對百姓的那麼些憐憫之情,但難道不是為了要坐穩自己的位置?
哪里需要他們這些百姓來感嘆他的不易,他的艱難了?
他再艱難,能有天災人禍之下到處流亡家人死絕的百姓們艱難?能有本來還能勉強糊口,卻在他的一次又一次各種改革之下徹底走向完蛋的百姓們艱難?
——如果說王莽一向簡樸不奢華,那也只能說這是他的選擇,而非他不得不。他總不會吃不飽穿不暖沒有住處沒有鞋穿,但是天下的百姓們會有這樣的遭遇。
孫輩們點著小腦袋︰“我們懂的!就像是張老爺家,總有人說他家也不容易,但是他家有那麼多的地,那麼多的糧食……”
————
————
對王莽的評價是復雜的,但是當時的百姓肯定是不待見他的
喜歡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歷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