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田三成在合約上簽了自己的名字,原則上同意了大明朝提出的一切要求………而後,便在一隊士兵的“護送”下前往對馬島,離開了北京城後,石田三成長吁一口氣,他真的怕自己跟小西行長一般,被弄成失蹤人口。
對馬島仿佛被世界遺忘,又仿佛被死神緊緊擁抱。
寒風從海上咆哮而來,卷起地上的積雪和灰燼,抽打著島上一切殘存的生機。
樹木早已被砍伐殆盡,充當了最後那點可憐的燃料,裸露的山石和凍土呈現出一種死寂的灰黑色。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難以形容的惡臭,那是腐爛的尸體、污穢的營地和絕望的氣息混合而成的味道。
自被圍困以來,近半年的饑餓、疾病和自相殘殺,已將這座島嶼變成了真正的人間地獄。
豐臣秀吉寄予厚望的十幾萬大軍連同十幾萬民夫,此刻幸存者已不足六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
他們如同行尸走肉,衣衫襤褸,骨瘦如柴,靠著啃食樹皮、草根、甚至泥土和同類的尸體苟延殘喘。
大多數原本生機勃勃的營地此時死氣沉沉,只有偶爾傳來的一聲虛弱呻吟或瀕死的嗚咽,證明這里還有活物……
然而,在島嶼中心區域,一些由殘余將領勉強控制的營地里,還殘存著最後一絲組織度和抵抗意志。
加藤清正等大將雖然自己也餓得兩眼發綠,卻仍靠著最後一點權威和武力,控制著一些早已是各種不堪入目的口糧……,聚集了數千名相對還有行動能力的士兵。
大明萬歷十九年,十一月十八日,黎明, 釜山軍港。
與對馬島的死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朝鮮釜山軍港的肅殺與沸騰。
凜冽的寒風中,戰旗獵獵作響!
龐大的大明水師艦隊和朝鮮戰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港口內外,粗大的桅桿如同叢林般聳立。
士兵們呵出的白氣連成一片,甲冑和刀槍在冬日暗淡的晨光下閃爍著冷冽的寒芒。
靖國公、朝鮮備倭總督李成梁,身著山文甲,外罩蟒袍,立于高大的旗艦樓船之上。
他雖年事已高,但腰板挺直,目光如鷹隼般銳利,掃視著眼前這支即將出征的強大力量。
七萬朝鮮馬步兵,三百艘運兵船,經過長期的圍困和充分的準備,早已磨利了爪牙,只待致命一擊。
“擂鼓!升帆!”李成梁蒼老卻洪亮的聲音通過號令兵傳遍艦隊。
咚!
咚!
咚!
低沉而震撼的戰鼓聲敲響,如同雷霆滾過海面。
巨大的船帆依次升起,飽受風勢。
艦隊如同甦醒的巨龍,開始緩緩離開港口,劈開冰冷的海浪,向著那片彌漫著死亡氣息的島嶼進發。
明軍的登陸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像樣的抵抗。
灘頭上原本設置的防御工事早已荒廢,值守的倭軍士兵不是餓死就是逃亡。
先頭部隊輕易地佔領了灘頭,建立了穩固的陣地。
隨後,大軍分為數路,如同數把巨大的梳子,開始從島嶼邊緣向中心區域穩步推進。
戰斗初期,進展異常順利。
明軍士兵們看到的,大多是空無一人的廢棄營地、堆積如山的尸體、以及零星幾個奄奄一息、連武器都拿不動的倭人武士。
許多營地,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就被“接收”,里面的幸存者大多目光呆滯,任由明軍捆綁拘押,毫無反應。
李成梁穩坐中軍,不斷接收著各路人馬的戰報。
他的命令清晰而冷酷︰“遇抵抗者,格殺勿論。降者不殺,集中看管。清掃務必徹底,不留死角……”
隨著向島嶼腹地的深入,開始遭遇零星的、絕望的反抗。
一些餓瘋了的倭兵三五成群地發起的自殺性沖鋒,往往很快就被嚴陣以待的明軍弓箭射成篩子。
真正的戰斗發生在幾處較大的、由殘余將領控制的營地。
在島中央一處地勢稍高的山谷營地里,加藤清正聚集了約三四千名還能動彈的士兵。
他們吃光了最後一點“儲備”,瞪著血紅的眼楮,做著最後的困獸之斗。
當明軍的旗幟出現在山谷入口時,加藤清正發出了野獸般的嚎叫,帶著這群形銷骨立卻異常瘋狂的士兵發起了沖鋒。
場面一度有些混亂,餓的頭發懵的倭兵早就不知道怎麼打仗了。
他們完全不顧傷亡,憑著最後一股血氣猛沖猛打。
明軍結陣而戰,弓弩齊發,火銃轟鳴,長槍如林。
倭兵的沖鋒如同浪花拍擊在礁石上,粉身碎骨。
戰斗持續了不到一個時辰,山谷里便鋪滿了倭軍的尸體。
加藤清正身中十余箭,如同刺蝟般倒地,死不瞑目。
類似的場景在幾處據點重復上演。
每一次抵抗都異常慘烈但短暫,最終都以倭軍的全軍覆沒而告終。
明軍的推進堅定而高效,碾碎一切障礙。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里,明軍對整個對馬島進行了拉網式的徹底清剿。
搜捕藏匿的殘兵,清理尸體,大部分集中焚燒深埋,以防瘟疫,收繳一切有價值的戰利品。
戰役結束時,統計的戰果觸目驚心,累計斬首五萬余級,俘虜約兩萬三千人,幾乎全是奄奄一息的饑民和傷兵。
考慮到圍困期間餓死、病死者以及自相殘殺消耗的數量,豐臣秀吉投入對馬島的超過四十萬大軍和民夫,最終存活下來的,十不存一。
這對于總人口不超過一千二百萬,且此次損失了大量青壯勞力和士兵的倭國而言,是一次空前慘重、傷筋動骨的巨大損失。
那兩萬多名俘虜,命運已然注定。
他們被戴上枷鎖鐐銬,如同牲口一般被押解上船,運回朝鮮。
等待他們的,不是釋放或交換,而是無盡的苦役。
根據李成梁的奏請和皇帝的批復,這些戰俘將被分散押往朝鮮各地的官營礦場以及最艱苦的築路、修城工程中,充當免費的、消耗性的勞動力,直至死亡。
他們的血肉,將用來彌補戰爭對朝鮮造成的破壞,並成為大明勝利的又一種注腳……
萬歷二十年,對馬島徹底沉寂了下來。
硝煙散盡,只余下焦土和十幾個萬人坑……
標志著大明帝國對這場跨越國境的征伐,取得了徹底而血腥的勝利。
李成梁站在已然肅清的島岸,望著蒼茫的大海,開始起草那份準備在新年之際呈送北京的、宣告最終勝利的捷報……
而在大明圍剿對馬島上的武士集團的時候,從天津來的石田三成,很幸運,成為了見證者……
………………
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