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

第1019章 明倭戰爭 26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光頭李三 本章︰第1019章 明倭戰爭 26

    听到天子詢問。

    申時行斟酌著詞句,片刻之後,開口說道︰“倭國遣使乞和,若從其表文及石田三成之態來看,確似勢窮力蹙,恭順異常。”

    “浙江巡撫張佳胤所奏,亦是老成謀國之見。若能就此罷兵,重開海禁,恢復東南商路,則每年數百萬兩的稅賦虧空可補,沿海生民得以休養生息,國庫亦可得倭國賠償以充軍費耗用。于民生經濟而言,確是一劑良方,可解燃眉之急,彰顯陛下仁德懷遠之心。”

    他先陳述了議和的好處,這是基于現實利益的考量,也是朝中相當一部分官員,尤其是東南系官員可能會持有的觀點。

    然而,他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凝重起來︰“然,陛下明鑒萬里,深知倭寇之性。”

    “自大明開國以來,倭患便時斷時續,尤以嘉靖年間為烈,沿海百姓深受其苦,血淚斑斑。”

    “彼輩狡詐凶殘,畏威而不懷德。今日之恭順,實因對馬島十數萬精銳陷于死地,朝鮮敗局已定,乃不得已而為之。”

    “若陛下此時應允其和議,接受稱臣納貢,其國內野心之輩,未必真能心悅誠服。待其休養生息,恢復元氣,難保不會故態復萌,再度為患海疆。此次傾國來犯,已顯其狼子野心,若不能借此良機,予以重創,則今日之和,恐為日後埋下更大禍根。”

    申時行沒有明確說出“打”字,但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倭寇反復無常的深刻不信任和對徹底解決邊患的傾向。

    他將難題的核心點明,是貪圖眼前的經濟利益和和平虛名,還是追求長遠的安全與徹底的臣服?

    “故此,戰與和,利與弊,皆在陛下聖心獨斷之間。老臣愚見,無論陛下作何決斷,內閣及老臣必竭力奉行。”

    “只是……若陛下聖意傾向于暫不和議,繼續施壓,甚至……另有遠圖,則倭使求和之事,眼下或可稍加……遮掩,暫不令朝野周知。否則,一旦消息傳出,朝中言官清流,乃至東南籍貫之官員,必會紛紛上疏,力主和議,屆時議論洶洶,恐擾陛下聖慮,亦不利于方略施行。”

    申時行這是老成謀國之言,他預見到了和議消息可能引發的朝堂動蕩,擔心會影響皇帝的決策和後續布局。

    朱翊鈞靜靜地听著,手指依舊無意識地敲擊著奏疏。

    當申時行說到“遮掩”二字時,他敲擊的動作停了下來。

    他抬起眼,目光銳利,卻帶著一種近乎絕對的自信,緩緩搖了搖頭︰“朕,不想議和。”

    這句話說得清晰而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力。

    申時行心中一震,雖然早有預感,但親耳听到皇帝明確表態,還是感覺一股沉重的壓力撲面而來。

    緊接著,朱翊鈞又說出了讓他更感意外的話︰“但朕,也不想瞞。”

    “陛下……”申時行下意識地想勸諫,“此事若公開,恐生事端,朝堂之上……”

    朱翊鈞嘴角勾起一絲淡淡的、掌控一切的笑意,打斷了他的話︰“能生何事端?閣老多慮了。”

    “朕登基二十余年,雖不敢說乾坤獨握,但這朝堂之事,大體還在朕的掌握之中。些許議論,翻不起大浪。此時瞞著,若日後事情泄露,反顯得朕與內閣行事鬼祟,徒惹猜疑,屆時更難以收拾。何不坦誠布公……”

    他轉過身,目光重新落在申時行身上,那眼神深邃,仿佛已經看到了後續的所有步驟︰“他們要談,便讓他們談。”

    “李成梁在對馬島的壓力不能松,朝鮮的善後、浙江的防務、還有……北軍的調動與適應,也都需要時間。談,本身就是在幫我們爭取時間。談得越久,對馬島上的倭寇就越弱,我們的準備就越充分。”

    申時行聞言,心中豁然開朗,同時也不禁為皇帝這份深謀遠慮和沉穩心態所折服。

    原來陛下早已思慮周全,議和本身也成了戰略的一部分。

    他立刻躬身道︰“陛下聖慮深遠,老臣不及。如此,確是堂堂正正之師,陽謀必勝之道。”

    朱翊鈞走回御案後坐下,恢復了之前的平靜︰“既是堂堂正正之師,陽謀必勝之道,那申閣老……”

    “老臣在。”

    “你即刻將倭使求和、以及張佳胤、戚繼光的奏疏大意,明發內閣,並通傳在京四品以上官員,各道御史知曉。明日,後日,你們在文華殿共議此事。”

    “就議該不該議和吧,讓不讓這個石田入京……”

    “是,陛下。”

    申時行領命退出乾清宮後,並未立刻返回內閣值房,而是站在漢白玉的台階上,望著眼前層層疊疊的朱紅宮牆和金色琉璃瓦,微微出了會兒神。

    秋風吹動他花白的胡須,帶來一絲寒意,卻也讓他紛雜的思緒清晰了許多。

    陛下“不想議和,但也不想瞞”的態度,必將引起巨大的波瀾。

    他幾乎可以預見接下來兩日文華殿內將會是何等景象。

    輕輕嘆了口氣,申時行整理了一下袍服,腳步加快,向著內閣方向走去。

    很快,由內閣簽發的行文便以最快的速度送達各衙門。

    倭國遣使乞和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京師的官場中傳開。一時間,各部院衙門的官員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平靜的京城官場頓時暗流涌動……

    翌日清晨,文華殿。

    這座平日用于經筵講學、召見大臣的宮殿,今日氣氛格外凝重。

    在京四品以上官員,包括內閣輔臣、六部尚書侍郎、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翰林院掌院學士,以及科道言官中的代表人物,黑壓壓地站了一殿……

    官員們按照品級班次站定,許多人臉上都帶著興奮、凝重或思索的表情。

    倭患可是這麼多年了,對方主動遣使乞和,這對于任何一位大明官員來說,都是足以引以為豪的事情。

    但如何處置,卻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會議伊始,申時行作為首輔,先是簡明扼要地通報了浙江巡撫張佳胤、靖國公戚繼光奏報的主要內容,說明了倭使石田三成的身份、來意及其所表現的恭順態度,並未添加任何個人傾向。

    話音剛落,殿內便如同炸開了鍋一般。

    首先發言的是一位年輕的兵科給事中,他情緒激昂,出班朗聲道︰諸公!倭寇屢犯我海疆,屠戮我百姓,罪惡滔天,罄竹難書!若是同意他們歸順,此乃養虎為患之道!“

    ”依下官之見,當責令李成梁、戚繼光加緊攻勢,盡殲對馬島之敵!同時應允倭使入京,非為議和,乃為獻降!需令其國主親至北京,匍匐闕下,簽訂城下之盟,方可顯我天朝威嚴,永絕後患!”

    這番言論代表了強硬的主戰派觀點,引來少數官員的附和……

    但他的聲音很快被更多的聲音淹沒。

    “劉大人之言,雖壯懷激烈,然未免失之偏頗!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如今對馬島困局已成,倭寇精銳損失慘重,其國內民生凋敝,方有此舉。”

    “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使其重歸藩屬,歲歲來朝,豈非上策?既可免我將士繼續流血犧牲,又可令東南百姓得以喘息,恢復生產,重振海貿。此乃陛下仁德感化四方之體現,有何不可?”

    “侍郎大人所言極是!下官籍貫浙江,深知沿海百姓之苦!兩年戰事,海禁森嚴,商路斷絕,多少漁民不能出海,多少商賈傾家蕩產!海事司稅收銳減。若能停了戰事,每年便可挽回數百萬兩白銀的損失!此乃利國利民之實事!”

    他的發言引起了大量官員,尤其是與東南利益相關官員的強烈共鳴……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方便以後閱讀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第1019章 明倭戰爭 26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第1019章 明倭戰爭 26並對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