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

第939章 官立蒙學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光頭李三 本章︰第939章 官立蒙學

    數日後,北京城,乾清宮。

    剛剛從外地返回的朱翊鈞,洗漱一番後,便直接召見了內閣首輔。

    “閣老……” 朱翊鈞的聲音緩緩響起,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和深思,“朕前幾日,去了趟京郊。”

    申時行心中一凜,知道必有下文,恭敬道︰“陛下心系黎庶,躬親體察,實乃萬民之福。”

    申時行可不會對皇帝陛下說,天子安危重于泰山,陛下,要老老實實呆在宮里面。

    他可不是天子的老師,他只是臣子。

    這一點,申時行的度把握的極好。

    “朕遇到一個放牛的孩子,不過六七歲年紀。朕問他,識字否?他答︰‘不認得,那玩意兒彎彎繞繞像蚯蚓爬,有啥用?’ 朕問他為何不讀書?他答︰‘認得數就行啦,讀書無用!’ 朕問他日後想做甚?他答︰‘放牛,娶婆姨,生娃,讓娃接著放牛!世世代代都放牛!’”

    朱翊鈞將那小童的話復述出來,語氣平靜。

    申時行听得心頭震動,臉上露出驚愕之色,他知道天子忽然說這些,肯定是有其用意。

    “朕又去了集市,”朱翊鈞繼續說道,“鐵匠學徒言‘認得火候就成’;賣菜老農嘆‘讀書是花大錢的營生’;精明貨郎道‘認得招牌大字足矣’……閣老啊,你可知朕听在耳中,是何感受?”

    申時行額角微微見汗,躬身道︰“陛下……此乃鄉野小民見識淺薄,不識聖賢教化之重……”

    “見識淺薄?”朱翊鈞打斷了他,聲音陡然提高,帶著一絲壓抑的怒意︰“是朕的見識淺薄了!是朝廷的見識淺薄了!太祖高皇帝立國之初,深知教化乃立國之本,故大力推行社學,欲使‘五十家為一塾’,令民間子弟皆得蒙學!其志何其遠大,可如今呢……”

    “奏報寫得花團錦簇!可朕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社學何在?師儒何在?百姓不是不願,而是不能……“

    “束修、路途、生計,哪一樣不是壓在百姓身上的大山……”

    申時行低著頭,一直听著天子的話。

    朱翊鈞說到這里,看向垂首恭立的申時行,胸中那股因見聞而起的激憤也開始慢慢消散了。

    申時行也不容易。

    自己就別吼了。

    朱翊鈞當然明白,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的神只,無法瞬間改變千百年來沉澱的鄉土邏輯。

    他無法強令所有孩童都去讀書,更無法超越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和認知水平,去建立一套現代意義上的全民義務教育體系……

    但,身為大明的天子,他看到了社學制度的崩壞、看到了民智不開的隱憂……他不能無動于衷。

    他必須做點什麼,哪怕只是撬動一個小小的支點,為那些在田野阡陌間奔跑的孩童,推開一扇可能通向更廣闊世界的窄門……

    “閣老,”朱翊鈞的聲音恢復了帝王的沉穩,但其中的分量卻更重了。

    “朕深知,教化一事,非一日之功,更非一紙詔令可竟全功。然,社學荒廢至此,民間蒙童失教,實乃朝廷之失,朕心難安。”

    “太祖高皇帝設社學之本意,乃在‘有教無類’,使鄉野之子亦得沐教化,明禮義,知廉恥。此制不可廢,亦當有所振作!”

    “朕意已決。著內閣會同吏部、禮部、戶部,速議一個‘復振社學、廣啟童蒙’的章程出來!其要旨如下,爾等務必深思熟慮,務求可行!”

    申時行屏息凝神,仔細听著。

    “第一,設官學于州縣,延師儒以俸祿。凡各府、州、縣治所,及人口稠密、交通便利之大鎮,由當地官府出面,擇公廨或寺廟閑置房舍,設立‘官立蒙學’。朝廷統一核定員額,招募通曉文墨、品行端正者為師。其束修,不再由學生負擔,而由朝廷自地方賦稅中專項劃撥,或由州、縣學田租賦內支取,按月發放俸米銀錢……”

    “師者食朝廷俸祿,即為朝廷命師,當盡心教導,不得懈怠!”

    此言一出,申時行心中暗震。

    免除學生的束修,改由地方財政承擔教師薪酬,這,朝廷豈不是每年要少諸多進賬了。

    “第二,入學不設限,兩年為蒙期。凡適齡孩童六至十歲,不論出身貧富,只需家長自願報名,皆可入此官立蒙學就讀。學制定為兩年……”

    “第三,授業重實用,讀寫算為本。此官立蒙學,非為科舉儲才,首要在于開蒙啟智。課程設置,當以認字、習字、基礎算學為核心,輔以日常記賬、契約文書常用字詞,以及簡單的加減計算之法。務求兩年期滿,學生能識得數百常用字,會寫書信便條,能進行日常買賣之計算,便足矣了……”

    這個設學不是培養秀才舉人,而是讓普通百姓具備基本的讀寫算能力,這既符合百姓的實際需求,也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和成本,更容易在基層推廣……

    “第四,督責在地方,成效考官吏。 此項新政推行之成效,納入地方官吏考成,吏部、禮部需制定明確章程︰各府、州、縣官,對所轄官立蒙學之設立、師儒之選聘、學生之招收及學業之成效,負有首責……”

    “此乃朕思慮再三,認為在當下國力民情之下,朝廷力所能及且應為之舉!雖不能強令天下童子盡入學堂,但至少要為那些願意讀書、家庭又無力負擔的寒門稚子,開一扇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朕不求立竿見影,但求播下種子。或許今日入學的孩童中,十之八九將來仍是農夫、匠人、商販……”

    “但只要其中有一二成,因識得文字、懂得道理,而能更好地持家立業、明辨是非,甚至成為鄉里之表率……則此策便不算徒勞!積以時日,民智漸開,國本方能愈固,此乃太祖遺志,亦是我大明長治久安之基……華夏長久之計……”

    申時行听著天子之言,思路也跟著不停的轉。

    實際上,在申時行看來,朱翊鈞這番籌劃,既立足現實,又算是深謀遠慮,可是話又說回來,也轉到了根子上,宗藩白削了……這朝廷省下來的支出,轉眼可就花了出去啊……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方便以後閱讀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第939章 官立蒙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第939章 官立蒙學並對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