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值班房內。
巨大的冰鑒正絲絲冒著寒氣,卻難以驅散從雕花窗欞縫隙中頑強鑽入的暑熱。
閣內陳設肅穆,墨香與樟木氣息混合著淡淡的汗意。
兩位身著緋紅官袍、頭戴烏紗的首輔大臣——申時行與張學顏正隔著一張寬大的紫檀木書案相對而坐。
兩人都穿著正式的朝服,里外幾層,縱是閣內已盡量放置了冰盆,額角鬢邊也依舊沁出細密的汗珠,官袍後背也洇濕了深色的痕跡……
案上堆著幾份剛從外地轉來的奏報,皆是關于各地“敬老恩賞”發放情形的急遞。
張學顏放下手中一份來自河南的奏報,臉上帶著難以掩飾的振奮︰“閣老,您瞧,河南布政使司的詳報,開封、洛陽、歸德諸府,發放皆已畢。言稱‘百姓扶老攜幼,感泣之聲盈野,足額發放,市井稱便,輿情歡騰’。更難得的是,各府縣皆報‘秩序井然,少有滋擾’,此實乃我朝罕有之盛況啊……”
申時行端起手邊微溫的茶盞,輕輕啜了一口,清 的臉上帶著一絲倦意,但眼神卻極為明亮。
他放下茶盞,指節在光滑的案面上輕輕叩擊,聲音溫和而沉穩︰“是啊。此番恩賞,規模之大,涉及之廣,調度之繁,前所未有……”
“地方奏報雖有粉飾太平之嫌,然觀其措辭之熱切,細節之翔實,尤其是提及‘銀幣通行無礙,肉食新鮮如初’等處,當非全然虛妄……”
張學顏深以為然,感慨道︰“天子仁德昭彰,閣老您居中調度、運籌帷幄之功!戶部錢糧調撥兵部驛傳保障、環環相扣,若非閣老您提綱挈領,協調各部,令行禁止,焉能有此高效順暢?地方官員奏報中,多有提及‘仰賴中樞調度有方’,此非虛言。”
閣內一時安靜下來,只有冰鑒里冰塊融化的細微滴答聲,以及窗外樹梢間不知疲倦的蟬鳴。
熱浪似乎更粘稠了些,申時行感到官袍內的中衣已緊緊貼在後背。
忽然,他唇角泛起一絲極其復雜、難以言喻的笑意,那笑意里有欣慰,有感慨,有不易察覺的一絲如釋重負,甚至還有一點點連他自己都感到意外的、屬于個人的滿足。
他輕輕嘆息一聲,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回蕩在寂靜的閣內︰“呵… ……沒想到啊,我申時行,竟也能促成如此之事……我原本以為這麼大的手筆,我大明朝只有張文正公能夠做到,沒成想,在我擔任宰輔之時,朝廷竟然也有這番大手筆……”
這句話,平平淡淡,沒有激昂,沒有自矜,卻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瞬間激起了張學顏內心的波瀾。
他抬頭看向申時行。
這位素以“和衷共濟”、“柔中帶剛”著稱的首輔,此刻清減的面容在緋紅官袍的映襯下更顯稜角分明,眼下的暗影透露出連日操勞的疲憊。
下面的官員是身體累,而內閣,在京諸部衙的官員,在得到旨意的最初,壓力也是非常龐大的。
特別是申時行。
剛開始亂糟糟的時候,茶飯不思,瘦了許多,直到四月份才慢慢的走向了正軌後,其背負的壓力才減輕一分。
現在事情辦完了。
天子高興。
百姓高興。
即便是干活的官員,也有相當大一部分人高興。
正在兩人談話的時候,陳矩到了值班房外,敲了敲門,隨後推門而入。
“哎,兩位都在啊,隨我走一趟吧,陛下召見。”
申時行,張學顏兩人對視一眼,而後起身,緊隨陳矩身後往乾清宮去。廊下的日頭曬得磚地發燙,腳底板隔著靴底都能覺出灼意,才走得幾步,兩人鬢角剛拭過的汗又冒了出來……
到了乾清宮外,兩人剛邁過門檻,一股沁人的涼意便撲面而來,與門外的熱浪簡直是兩個天地。
殿內竟擺放了十數個冰鑒,寒氣絲絲縷縷漫在空氣中,連地磚都透著涼。
申時行下意識地吸了口氣,只覺連日來被暑氣蒸得發悶的胸口都松快了些,只是身上幾層官袍依舊沉甸甸地貼在身上,反倒襯得這涼意有些刺骨。
宮門在身後緩緩合上,隔絕了外頭的蟬鳴與熱浪。
兩人斂衽躬身,沿著冰涼的金磚地往里走,靴底踩在地上,發出輕而脆的聲響。
“臣申時行、張學顏,參見陛下。”到了御案前,兩人齊齊跪下叩首。
御座上的朱翊鈞正把玩著一枚玉扳指,見二人行禮,臉上漾開的笑意藏都藏不住,連聲音都比往日輕快幾分︰“兩位愛卿平身,免禮。”
待兩人起身,他又抬手示意︰“賜座。”
內侍早已搬來兩張錦凳,兩人謝恩坐下,只敢沾個凳邊。
朱翊鈞身子微微前傾,目光落在他們身上,帶著顯而易見的滿意︰“此番敬老恩賞,能辦得這般妥帖,惠及萬千老者,實乃二位愛卿與中樞諸臣協心共濟之功。地方官雖奔波勞苦,然能體朕愛民之心,恪盡職守,足見我大明官員,多有忠勤體國之輩。”
他頓了頓,指尖在御案上輕輕一點,語氣里滿是欣慰︰“觀各地奏報,百姓感泣,街市歡騰,此非虛言。可見人心可用,民心可用啊!”
申時行道︰“此皆陛下仁德廣被,臣等不過奉旨行事,不敢居功。”
“朕心甚慰。為此,朕已擬好一道旨意,欲頒行天下。”
兩人聞言皆是一怔,下意識地對視一眼。
離中秋還有不到十日,昨日剛發要給百官雙薪,恩賞之事才了,怎麼又有新的旨意?
張學顏忍不住微微蹙眉,申時行則不動聲色,只垂眸等著下文。
朱翊鈞見他們神色,倒笑了︰“二位愛卿不必驚訝,這是頒布給天下臣民的,你們且坐下听。”
隨後他看向一旁的陳矩,“宣讀吧。”
陳矩躬身應是,從袖中取出一卷明黃的聖旨,展開時紙張簌簌輕響。
殿內一時安靜下來,只有冰鑒里冰塊融化的細聲,與陳矩清朗而莊重的宣讀聲交織在一起︰“朕承天命,臨御天下,念及社稷興衰系于君臣民之心,特立“四該四不該”,以為朝野之鑒、萬民之繩墨︰四該做
當以忠君報國為要,臣工當竭心輔政,勿論高低,皆以安黎元、固疆土為己任,此為該做;
當以清廉自守為基,居官者需戒貪墨、杜私弊,囊空如洗而心坦蕩蕩,方對得起朝廷俸祿,此為該做;
當以勸學興農為本,士者研經義以明事理,農者勤耕耘以足倉廩,天下方能有教化、無饑寒,此為該做;
當以守禮遵法為常,上至王公下至庶民,皆循綱紀、守名分,不越規矩、不犯刑章,家國方得安寧,此為該做。
四不該。
不該懷二心、欺君罔上,食君之祿而陰行苟且,視王法如無物,此為大逆,必遭天譴;
不該聚私財、盤剝百姓,刮民脂膏以肥己身,令閭里怨聲載道,此為酷虐,必受嚴懲;
不該棄詩書、廢稼穡,士耽嬉游而誤學業,農怠耕作而荒田畝,天下將無可用之才、可食之粟,此為昏聵;
不該亂綱常、壞禮法,以下犯上、以賤凌貴,致尊卑失序、人心渙散,此為悖逆,必致禍亂。
行四該者,上可光宗耀祖,下可流芳百世;犯四不該者,輕則身敗名裂,重則禍及宗族。
願君臣共勉,萬民共守,使我大明江山永固,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