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人性

第306章 沒有什麼“該”與“不該”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我有錢我有顏 本章︰第306章 沒有什麼“該”與“不該”

    生命如同一部波瀾起伏的史詩,既有春花爛漫的驚喜,也有秋風蕭瑟的悵惘。我們常常在“該來”與“不該來”的境遇中掙扎著,渴望掌控命運的軌跡,卻又被未知的洪流裹挾前行。

    坦然面對這一切,並非消極的妥協,而是歷經世事磨礪後,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見︰無論是順境的饋贈,還是逆境的考驗,都是時光賦予我們的一場修行……

    生命的本質是流動與變化的,而“該來”與“不該來”的界定,往往源于我們對確定性的執著。

    年少時,我們總以為努力便能掌控一切,將理想中的人生藍圖刻進現實︰考試必須名列前茅、事業應當一帆風順、感情理當完美無缺。但現實卻常常以猝不及防的方式打破預設。一次意外的失利、一場突如其來的離別、一個擦肩而過的機遇,都可能讓我們陷入“不該來”的困惑與痛苦。

    這種困惑的根源,在于我們用主觀的“應該”為生命設限。就像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所寫︰“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群星。”坦然面對的第一步,是承認生命的無常性。

    記得去年冬天,一位朋友突然接到公司裁員通知,她拿著十年的工作牌發呆,反復念叨“不該是我”。她曾以為憑借業績能在崗位上穩如泰山,卻沒料到行業寒冬來得如此迅猛。

    失業後的三個月里,她泡在咖啡館投簡歷,偶爾會在深夜發消息說“好像這輩子就這樣了”。

    直到有次在公園散步,她看見一位老人在寒風中專注地畫著速寫,畫板上是飄落的銀杏和斑駁的磚牆,那種對生活的熱愛讓她突然醒悟︰與其糾結“不該來”的失去,不如看看“該來”的可能。

    後來她轉型做了自由插畫師,現在常帶著畫板去各地采風,朋友圈里滿是陽光與色彩。

    生活中,許多被我們視為“不該來”的苦難,往往在歲月的沉澱中展現出意想不到的價值。就像蚌殼接納沙粒的磨礪,最終孕育出璀璨的珍珠;松柏挺過寒冬的摧殘,方能成就堅韌的品格。那些曾讓我們痛苦的經歷,若能被坦然接納,往往會成為自我超越的契機。

    想起一位鄰居阿姨的故事。五年前她的獨子在一場車禍中離世,那段時間她把自己鎖在家里,窗簾從未拉開過。社區的志願者上門時,常听見她對著兒子的照片喃喃自語︰“他不該走這麼早,我還沒看他結婚生子……”

    直到某天,她在整理兒子遺物時,發現了一個厚厚的筆記本,里面記錄著兒子作為志願者去山區支教的經歷,最後一頁寫著︰“希望以後能建一所學校,讓更多孩子有書讀。”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沉溺于“不該來”的悲痛,是對兒子心願的辜負。後來她變賣了部分家產,在兒子支教過的村莊捐建了一所小學,每年都會去那里住上一段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

    上次遇見她時,她正帶著孩子們在校園里種樹,臉上的笑容溫柔而堅定,她說︰“雖然孩子走了,但他的夢想還在,這就夠了。”

    同樣,那些被我們熱切期盼的“該來”之事,也未必總能帶來想象中的幸福。追逐名利時,我們可能忽略了親情的溫暖;執著于某段感情時,或許錯過了更適合自己的緣分。

    《莊子》中有一則“塞翁失馬”的寓言,道盡了生命的吊詭︰當下的“該來”與“不該來”,在長遠的時間維度中,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我的一位同學曾拼命想進一家外企,連續三年應聘都失敗,最後只能去了一家初創公司。當時他覺得人生跌入谷底,卻沒想到這家公司後來迅速發展,他作為元老獲得了股權激勵,不到三十歲就實現了財務自由。他常笑著說︰“當年要是真進了外企,可能現在還在格子間里加班呢。”

    坦然面對,意味著以更廣闊的視角看待生命的起伏。就像站在山巔俯瞰河流,方能看見九曲回環的壯美,而不是困在某一段河道的湍急或平緩中。當我們不再執著于一時的得失,便能在“該來”的驚喜中保持清醒,在“不該來”的考驗中汲取力量,讓每一次經歷都成為生命成長的養分。

    當然,坦然面對一切,並非一蹴而就的頓悟,而是需要在生活的點滴中不斷修行。它要求我們在情緒的波濤中保持覺察,在執念的束縛中學會放手,在無常的變幻中堅守本心。

    當“不該來”的事情發生時,憤怒、焦慮、悲傷等情緒難免涌現,這是人性的自然反應。但坦然的關鍵在于︰不被情緒淹沒,而是以旁觀者的視角覺察它們的存在。就像觀潮者看著潮水漲落,不試圖阻止,只是靜靜地觀察。

    身邊曾有人經歷過一段痛苦的分手,戀人離開時說“我們不合適”,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三天,反復看著以前的合照,直到第四天早上,她看著鏡子里憔悴的自己,突然問︰“為什麼我覺得對方不該走?難道沒有這個人,我就不能活了嗎?”這個問題讓她驚醒。

    後來她開始專注于自己的事業,報了烘焙班,周末跟著驢友去徒步,朋友圈漸漸充滿了新的風景。

    有次在烘焙課上,她認識了現在的伴侶,兩人因為都喜歡做芝士蛋糕而結緣,說起過去,她笑著說︰“當時覺得天塌了,現在才知道,是舊的門關上了,新的窗打開了。”

    我們常常誤以為該來的事情可以通過努力完全掌控,但實際上,生命中總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就像手握細沙,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坦然面對,需要我們放下掌控一切的執念,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處。

    生命的本質,是一場與自己和解的旅程。坦然面對一切,意味著我們不再用完美的標準苛責自己與世界,而是以包容的心態接納所有的不完美。就像接納月亮的陰晴圓缺,接納河流的蜿蜒曲折,我們也終將接納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無論它是否符合預期。

    這種接納,讓我們在無常中尋得永恆,在動蕩中覓得安寧,最終明白︰坦然不是終點,而是貫穿生命始終的修行,是我們送給自己的最好禮物。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直擊人性》,方便以後閱讀直擊人性第306章 沒有什麼“該”與“不該”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直擊人性第306章 沒有什麼“該”與“不該”並對直擊人性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