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的賽道上,我們時常面臨選擇的十字路口。是在燈紅酒綠中揮霍時光,沉醉于短暫的吃喝玩樂;還是在山水之間悠然漫步,享受看似愜意的游山玩水;又或是在抱怨與躺平中蹉跎歲月,任由青春的激情悄然流逝?
其實,真正明智的選擇,是趁年輕努力搞錢,因為金錢所能賦予的,是十足的安全感與滿足感,這是其他事物難以比擬的。
努力搞錢的過程是自我效能感不斷提升的過程。當我們為了增加收入而學習新技能、拓展人脈,每一次成功克服困難完成任務,都強化了我們對自身能力的信心。這種內在的力量感,遠超過短暫的感官刺激,成為我們持續奮進的動力源泉。
從社會學角度出發,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們在社會中的選擇空間。擁有財富意味著能獲取更好的教育、醫療等社會資源,為自己和家人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這是構建穩定生活的重要基石。
年輕,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本,是拼搏奮斗的黃金時期。年輕意味著充沛的精力,能在高強度工作下保持高效,也意味著思維活躍,更易接受新鮮事物,快速學習新技能,這些都是賺錢路上的有力武器。
剛畢業的小陳進入一家新興的電商公司,公司業務發展迅速,加班成了家常便飯。但小陳憑借年輕的活力,不僅能適應這種節奏,還主動承擔起多個重要項目。
他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直播帶貨技巧,緊跟行業趨勢,通過努力,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銷售額,自己也獲得了豐厚的提成和晉升機會。這就是年輕賦予的賺錢資本,讓他在職場嶄露頭角,收獲財富。
可許多人卻在青春歲月里迷失方向,將大把時光浪費在無意義的吃喝玩樂上。就拿有的人來說,大學時期,熱衷各種社交活動,頻繁出入酒吧、ktv。
每個周末,都會呼朋引伴,在熱鬧的聚會中盡情狂歡,一頓飯動輒花費上千,完全不考慮自己還是個沒有收入的學生,錢都是從父母辛苦掙來的生活費里支出。
畢業時,大家都忙著找工作、提升技能,他還在留戀那些燈紅酒綠的夜晚。步入社會後,面對房租、水電費等生活開銷,開始捉襟見肘,信用卡賬單越積越多,時常為下個月的生活費發愁。
曾經那些吃喝玩樂帶來的快樂,如今都變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讓他陷入焦慮與迷茫。這種行為背後,反映出部分年輕人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被即時滿足的欲望牽著走,缺乏對未來生活的長遠規劃。
還有些人,向往著游山玩水的自由生活,認為這才是青春應有的模樣。有一位前同事,工作沒幾年就辭職,開啟了所謂的“環球旅行”。背著行囊,奔赴各個熱門景點,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著美輪美奐的風景照,收獲不少點贊與羨慕。但好景不長,旅行資金很快見底。
在國外的一個小鎮,因為付不起住宿費,不得不臨時找了一份又累又不熟悉的兼職工作,原本悠閑的旅行變得疲憊不堪。
後來,因為突發的航班變動,沒錢購買改簽機票,差點被困在異國他鄉。這次經歷讓他深刻意識到,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游山玩水不過是一場脆弱的美夢。
這里體現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旅行的美好需要經濟實力作為支撐,若單純為了追求表面的詩意生活而忽視經濟基礎,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困境。
更有甚者,在面對生活的壓力與挑戰時,選擇怨天尤人、無畏躺平。鄰居家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一直待業在家。總抱怨就業環境差,好工作都被有關系的人搶走了,卻從不主動投遞簡歷、提升自己。
每天睡到日上三竿,起來就刷手機,靠著父母微薄的退休金生活。當同齡人在職場上拼搏,逐步實現經濟獨立,甚至買房買車時,他還在為一點零花錢和父母爭吵。
隨著父母年紀漸大,家庭經濟愈發緊張,他的生活也變得更加窘迫,未來一片灰暗。這種心態源于對自身責任的逃避和消極的歸因方式,將失敗歸咎于外部因素,而不願從自身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在蹉跎歲月中與機會失之交臂。
如今的職場環境,各行各業競爭都異常激烈。35歲儼然成為一道門檻,即便畢業于985、211高校,也難以幸免被職場的殘酷篩選波及。
就拿一位畢業于頂尖高校的軟件工程師來說,在一家知名企業工作多年,一直專注于傳統軟件開發領域。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崛起,而他沒有及時跟上學習的步伐。
35歲那年,公司業務調整,他所在的項目組被裁撤,他被迫重新求職。原以為憑借自己的學歷和經驗,找工作並非難事,可現實卻給他潑了冷水。
在招聘市場上,年輕的求職者帶著最新的技術知識和蓬勃的干勁,成為企業眼中的香餑餑,而他投遞出去的簡歷大多石沉大海,少數得到的面試機會,面試官也總是對他的年齡表示擔憂,詢問他能否適應高強度工作以及是否具備學習新技術的能力。
由于長時間找不到合適工作,積蓄迅速減少,家庭開始陷入經濟危機,房貸還不上,孩子的興趣班費用也湊不齊,家庭矛盾也因此不斷激化。
再看一位211院校畢業的市場營銷人員,在一家中型企業工作到35歲。公司經營策略調整,市場部面臨人員精簡,他不幸被列入裁員名單。
在重新找工作時,他發現市場上對年輕、有創意且薪資要求相對較低的新人更為青睞。盡管他有著豐富的行業經驗,但依然在求職路上屢屢踫壁。
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降低標準,去應聘一些基礎崗位,可即便如此,還是因為年齡問題被拒之門外。生活陷入了經濟和心理的雙重困境,每天為房貸、車貸和家庭開銷發愁,精神壓力極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多年來的努力是否有意義,頭發大把大把地掉,身體也因為長期焦慮和勞累出現問題。
在生活里,意外和疾病也從不跟人打招呼。一個普通家庭,孩子突然被查出患有嚴重疾病,治療費用高達幾十萬。父母四處借錢,卻依然湊不齊。看著孩子痛苦的模樣,父母除了心痛,更多的是無奈和絕望。
因為沒錢,孩子的治療不能及時跟上,病情逐漸惡化。這時候才深刻體會到,金錢有時候就是生命的希望,沒有足夠的財富,在疾病面前是如此的無力。
相反,努力搞錢能為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有人大學時就利用課余時間做家教、發傳單,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與人脈。
畢業後,進入一家教育培訓機構,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出色的教學能力,很快成為機構的骨干教師。後來,自己創業,開辦了一家小型輔導機構。
這些年,靠著努力打拼,不僅買了房、車,還把父母接到身邊,給他們提供了優質的生活條件。
去年,他的父親突發心髒病住院,他沒有絲毫猶豫,直接支付了高昂的手術費和後續的治療費用。金錢在這時,成為守護家人健康與幸福的堅實後盾。在關鍵時刻,金錢給予的保障,不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慰藉,讓人在困境中有底氣、有依靠。
努力搞錢的過程,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滿足感的過程。有位朋友,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互聯網公司,面對復雜的代碼和高強度的工作,他沒有退縮,而是利用業余時間瘋狂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經過幾年的積累,他成功跳槽到一家知名大廠,並帶領團隊開發出一款熱門軟件。
這款軟件不僅為公司帶來巨額利潤,也讓他收獲了豐厚的獎金和期權。看著自己的名字出現在軟件開發者名單上,看著賬戶余額不斷增長,他滿臉都是自豪。
他說,這種滿足感不是吃喝玩樂能比的,它讓自己真正感受到努力的意義,對未來充滿信心。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創造力得以施展,所獲得的成就感是對自我價值的高度認可,這種內在的富足感是金錢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