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權衡利弊的精光︰“況且,他既願主動請辭,保全這最後一絲體面,總好過寡人下旨罷黜,徒增朝野非議,反顯得寡人刻薄寡恩。
念其編纂之功,念其昔日…輔佐先王之情,寡人…準其所請。”
這輕描淡寫的“準其所請”四字,如同蓋棺定論,徹底為呂不韋在秦國的政治生涯畫上了句號。
“大王聖明。如此處置,朝野安穩,人心可定。”
秦臻適時應道,點明了這個結果的最大好處。
這個結果,既全了呂不韋最後的心願,也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朝堂穩定和嬴政的仁德形象,是眼下最符合嬴政利益的穩妥之策。
“華陽太後處?”嬴政追問,這才是他眼下更關心的人事布局。
“太後已有明確人選。”
秦臻繼續答道︰“臣隨後便去了華陽宮,太後言道,她與族中長老反復商議,權衡再三,最終選定…昌平君羋啟,出任左丞相一職。”
“羋啟?”
嬴政眉峰微挑,這個名字顯然也在他的預料之中。
他走回地圖前,目光似乎掃過了楚國疆域。
“正是。”
秦臻點頭確認︰“太後對昌平君評價甚高,言其處事沉穩持重,才干出眾,聲望卓著,足堪此任。
臣觀太後心意甚堅,且為安羋氏之心,穩固當下權力交接之朝局,避免節外生枝,臣亦以為…昌平君確為目前形勢下最合適、最穩妥之人選。”
他刻意強調了“目前”二字。
聞言,嬴政雙手負于身後,在御案與地圖之間踱了兩步。
羋啟…楚國公子的身份,其沉穩,在楚系中威望頗高,非激進之輩,確實適合過渡時期。
眼下,安撫楚系外戚集團,平穩接管權力是第一要務,不容有失。
羋啟的政務才能也毋庸置疑,用其所長,控其所短,正是帝王心術的精髓。
“嗯。”
嬴政停下腳步,仿佛已做出決斷,自言自語般說道︰“昌平君羋啟,寡人亦知其能。此人通曉實務…尚可。
其沉穩練達,可任繁劇。既是太後所薦,又符當日安定楚系之諾,便由羋啟出任左丞相。”
這幾乎已是最終定論。
然而,嬴政頓了頓,話鋒一轉,目光重新落回秦臻身上,帶著一絲問詢︰“然…先生方才言語間,似有未盡之意?
對羋啟此人…先生似乎有所保留?”
嬴政的洞察力極其敏銳,精準地捕捉到了秦臻那幾乎無法察覺的微妙停頓和“目前”二字隱含的深意。
秦臻心中微凜,迅速整理思緒,謹慎措辭,既不顯得刻意針對,又能傳達隱憂︰“保留不敢當。昌平君才干卓著,品性持重,于羋氏之中確是不二人選,臣亦認同。
臣只是思及其楚國公室的身份,此乃客觀事實。
位極人臣,手握重權之下,其個人情感、家族淵源,尤其是未來與故楚之地的關聯…或需大王多加留意,善加引導。
此乃為君者駕馭重臣之常理,非特指昌平君,實為防微杜漸,未雨綢繆之計。”
他巧妙地將一個未來的巨大隱患,轉化為君主對重臣應有的、合情合理的、甚至體現深謀遠慮的謹慎。
嬴政深深地看了秦臻一眼,並未繼續追問,只是緩緩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了然與更深沉的思慮︰“先生所慮…老成謀國,不無道理。
王者御下,恩威並施,情理之中。寡人…心中有數。”
言罷,他走回御案前,拿起一份關于河套地區屯田戍邊的奏章,指尖劃過上面清晰的批注,語氣重新變得堅定而充滿掌控力︰
“呂不韋歸隱,羋啟入相中樞,隗壯擢升右丞相之位,朝堂要位,至此已大半落定乾坤。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