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議治粟內史!”
少府丞嬴永立刻躬身,附和道“聯燕伐趙,弊遠大于利!萬萬不可!”
“然則,難道坐視此等覆滅趙國良機,付諸東流?”
“……”
一時間,聯燕伐趙、穩燕、拒燕、抑或作壁上觀之聲交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如同一盤迷局,尚未落子便已糾纏不清。
呂不韋立于文臣班首,他目光掃過爭論的群臣,待殿內稍靜,方踏前一步,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瞬間壓下了所有嘈雜
“大王容稟。高論,皆為國籌謀,各有灼見。然,亦有未慮周全之虞。
燕王喜,首鼠兩端,其盟不可信。
與之結盟,誠乃引狼入室,後患無窮。
趙國雖虛,內憂深重。然,若我大秦貿然應燕之請,倉促興兵伐之,易促其凝聚,反助趙偃穩固其竊來之權柄,此乃自縛手腳,為敵張目,智者不為也。”
他微微一頓,目光轉向嬴政,繼續道“至于興兵伐趙,誠如治粟內史所言,關中水渠乃國之命脈,集關中民力、傾府庫之資,正值攻堅之時。
若此時再啟東征戰端,兩線並舉,糧秣轉運、民夫征發必成掣肘,非但可能延誤渠工,更易激起民怨,動搖國本,此非萬全之策。”
他抬起手,指向殿外關中沃野的方向,繼續說道
“故臣諫言當以關中水渠工程浩大,民力物力傾注,國庫消耗甚巨為由,婉言回絕燕國結盟之請。
此乃務實之困,理由堂堂正正,無可指責。
燕使縱使心中不忿,又能如何?強人所難乎?
此舉,既可免卻與反復小人為盟之譏,亦能使我大秦置身事外,靜觀其變,坐看趙國自亂于內耗之中,豈不穩妥?”
聞言,嬴政的目光隨即投向秦臻“先生之意?”
話音剛落,階下的秦臻亦微微點頭,出列附和道
“相邦之言,深謀遠慮,切中要害。以修渠安民為立國之本,示天下以仁政恤民之道,順勢婉拒燕國,實乃目下最穩妥周全之策。
一則,此舉昭示天下,我大秦並非窮兵黷武之暴秦,實有安民富國之仁心,可收六國士民之心;
二則,可使趙國新君及其朝臣,誤判我秦暫無東顧之意,放松警惕之心,其內部傾軋爭斗必愈發激烈,自削其力;
三則,靜待水渠大成,關中沃野千里,國力倍增,彼時擇良機而動,方為萬全。
如此,既可保我大秦精力專注根本,鑄就萬世之基;
亦可令燕國雖遭婉拒,卻尋釁無由,不至憤而倒向趙國,徒增麻煩,實乃一舉多得。”
嬴政的目光在呂不韋與秦臻臉上來回移動,殿內一時寂靜無聲。
他的手指在御案上輕輕敲擊著,兩人的剖析,與他心中早已定型的藍圖,不謀而合。
片刻之後,嬴政的手指停止了敲擊。
他緩緩點頭,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善!便依仲父與先生之策。修渠安民,乃國之大計,絕不可動搖。
聯燕伐趙,弊大于利,寡人豈能因一時之利而廢根本?仲父”
他看向呂不韋,繼續說道“待朝會之後,便由你親赴驛館,親會燕國使者。務必言辭懇切,善加安撫。
向其言明我大秦舉國上下,正傾盡心力于關中水利民生之大業,府庫耗盡,民力疲憊,實無余力東顧兵戈之事。
此乃天時地利皆不允,非寡人不願相助。
務使其知難而退,體諒我秦之苦衷,不至心生怨恨,徒惹是非。”
“喏!臣,謹遵王命!”呂不韋躬身領命。
就在眾人以為朝會議程將畢,氣氛稍稍松弛之際,呂不韋並未立刻退回班列。
待直起身後,他再次拱手,聲音提高了幾分“大王,臣尚有一事啟奏。”
“講。”
“婉拒燕國,雖解一時之困,然我堂堂大秦,豈能僅止于防守退避,一無所獲?臣欲舉薦一人,或可代我大秦出使趙國,于不動刀兵、不費糧秣之間,為我秦國謀取大利。”
此言一出,殿內群臣再次側目。
何人能擔此重任?莫非是某位久負盛名的縱橫家?
聞言,嬴政眼中也閃過一絲興味,身體微微前傾“哦?是何人?竟能令仲父如此推重?”
呂不韋抬起頭,目光炯炯,朗聲道“此人名甘羅,乃是我大秦故相甘茂之嫡孫。其人身懷奇才,智計百出,洞悉天下大勢,更兼膽魄過人。
此刻,他已在殿外廊下,靜候大王召見。”
“甘茂之孫?”
嬴政眉峰微挑,這個名字勾起了他對那段歷史的記憶。
他眼中精光一閃,沒有絲毫猶豫,沉聲道“宣!”
“大王有旨,宣~~~甘羅~~~覲見~~~”
劉高尖利悠長的唱喏聲穿透殿門,回蕩在宮廊之間。
少頃,殿門開啟。
大殿內,所有人的目光齊刷刷投向殿門入口。
光影交錯間,一道略顯單薄、身量未足的身影,邁過高高的門檻,步入章台宮正殿。
當那身影完全步入殿內,暴露在滿朝文武的目光聚焦之下時,殿內瞬間陷入了一種近乎詭異的寂靜。
那……只是一個少年? 身量未足,穿著過于寬大的舍人深衣,更顯其體格的單薄。
面龐猶帶未曾褪盡的圓潤稚氣,唇邊甚至不見胡須的痕跡。
甘羅雖竭力挺直腰板,試圖展現出與年齡不符的沉穩氣度,但那過于清澈的眼神和眉宇間尚未消散的稚氣,依舊無法完全掩飾他的年少。
十二歲的年紀,在這群冠蓋雲集、久經風霜的朝堂重臣面前,顯得格格不入。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乳臭未干的少年,眼神卻清澈明亮,毫無畏懼地穿透殿內的凝重空氣,直接迎向了王座。
他目不斜視,仿佛周遭那些或驚愕、或鄙夷、或審視的目光皆不存在。
其步伐穩定地穿過兩旁肅立的群臣,一直走到丹墀之下,御階之前。
而後,他撩起衣袍下擺,恭敬地跪拜下去,額頭觸地,聲音清亮,甚至帶著幾分未褪盡的童稚之音,清晰地打破了殿內剛剛沉寂下來的氣氛
“小子甘羅,乃故秦相甘茂之孫,拜見大王!大王萬年!小子有一策,或可不費一兵一卒,耗國庫一粒糧粟,為大王得趙國城池。”
喜歡大秦哀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秦哀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