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咸陽,比他想象中更為龐大、肅穆,一股無形而沉重的威壓感撲面而來。
蕭何凝望著這座傳說中律令森嚴、氣象萬千的都城,眼中精光閃爍,既有對未知環境的審慎估量,更有對這理想之地近乎虔誠的向往。
他的目光掠過城牆上隱約可見的垛口、箭樓,感受著那撲面而來的肅殺氣與磅礡生機,緩緩點頭“是啊,甘兄。終于……抵達了。函谷一諾,今日終于履及。
秦國都城,巍巍乎如高山,凜凜乎若寒刃。
此城氣象,果不負‘天下輻輳’之名。
甘兄,這便是你我尋覓的舞台了。”
甘羅聞言,側首看向蕭何,帶著少年人特有的爽朗,眼中閃著好奇的光“蕭兄,既已至此,接下來有何打算?可是直奔城外鬼谷學苑,尋訪那位秦先生?”
蕭何捋了捋沾染塵土的衣袖,目光投向城內縱橫交錯的街巷,沉穩道“不急于一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咸陽乃秦國中樞,律令政風之典範,更是‘法’之精神貫徹最深的所在。
何欲先在城中盤桓一二日,觀風望氣,切身感受這秦法經緯下的市井百態、民生吏治之實相。
體味這‘法’是刻在竹簡上,還是融入這芸芸眾生的骨血里。
待心中有了些真切眉目,再去拜謁秦先生,或能有更深的叩問。”
“原來如此!蕭兄深謀遠慮,羅不及也。”
甘羅聞言,小大人似的點點頭,略作思忖。
此行,他終究是背負著祖父甘茂的期望,由那位秦相邦呂不韋引薦而來。
旋即,他神色微肅,正了正衣冠,語氣也多了幾分與年齡不符的鄭重“羅與蕭兄不同,甘羅此行,乃蒙相邦呂公引薦而來。
既至咸陽,于情于理,都當先往相邦府拜謁,呈上文書,以全禮數,不負相邦提攜之恩。”
言及此處,他臉上又綻開親近的笑容,帶著幾分不舍
“待羅在相府會過相邦,安頓妥帖,諸事初定,定會前往鬼谷學苑尋蕭兄。
你我一路同行,縱論天下,辨析古今,實乃平生快事。羅心中甚是不舍,切盼能與蕭兄再續暢談。到時,也好繼續你我函谷關路上的未盡之論。”
“善!”
蕭何聞言,亦是鄭重拱手,笑容懇切真摯“甘兄少年俊彥,一路相交,亦令何獲益良多,實乃何之幸也。
既如此,蕭何便在鬼谷學苑,靜待甘兄佳音。他日重逢,定當再聆高論,共話這秦都風雲!”
說話間,二人已隨著人流來到城門前。
車馬轆轆,行人如織,但隊伍排得井然有序,無人喧嘩,只有腳步聲、馬蹄聲和車輪碾過夯土路的悶響交織。
城門吏身著制式皮甲,腰配短劍,神情肅穆,目光銳利地審視著每一個入城者。
二人依著在函谷關的經歷,熟稔地排隊等候入城查驗。
輪到他二人時,城門吏接過路引文書,一絲不苟地仔細查驗其上的關防印記、形貌描述及入城緣由,對照二人本人時,視線在甘羅年輕的臉龐和文書上“相邦引薦”的字樣間停留了一瞬,隨即恢復平板無波。
他清晰地讀出
“甘羅,楚國下蔡人,年十一,相邦引薦入秦,入秦求學訪賢。”
“蕭何,楚國沛豐邑人,年十二,游學入秦,欲訪鬼谷學苑。”
確認無誤後,城門吏將路引遞回,隨後便揮手放行,同時公事公辦地提醒道“文書無誤,放行。爾等持此路引,入城後,需盡快憑此路引,至咸陽內史府下轄之‘戶籍所’,辦理‘暫驗’。
持此‘暫驗’,方可于城中各處通暢行走。
待二位尋得固定落腳之處,再憑居所憑據至戶籍所辦理‘正式更籍’,更換為‘正驗’,逾期不辦,以‘無驗’論處,切記。”
“喏,多謝吏君指點。”甘羅與蕭何齊聲應諾,禮節周全,恭敬地接過路引收好。
甘羅隨即上前半步,向那城門吏拱手,姿態謙遜“敢問吏君,相邦府邸位于城中何處?煩請指點迷津。”
城門吏顯然對此類詢問司空見慣,眼皮未抬,抬手遙指城內西北方向,語速極快卻字字清晰“由此門入,沿‘尚商道’直行三里,遇‘咸陽市’坊牆右轉,再行一里半,過渭橋,橋北即‘章台街’。
相邦府邸,門庭高大,黑瓦朱牆,府前矗玄鳥巨旗,甲士持戟環列,氣勢奪人,坐落章台街中段,一望便知,絕難錯認。”
“多謝吏君!”甘羅再次深深一揖致謝。
兩人隨後踏入城門,腳下是平整堅實的夯土大道,清晰標識著車馬道與人行道,行人車馬皆依律而行,秩序井然,與關外諸國的嘈雜混亂判若雲泥。
蕭何在旁主動道“甘兄初至,人生地疏,何左右無事,不如陪甘兄同行一段,送至相府門前再別過,以免甘兄誤入歧途,耽擱了拜謁相邦的要事。”
“如此,便有勞蕭兄了!得友如此,羅之幸也!”甘羅心中一暖,由衷感激道。
隨後兩人並肩踏上尚商道,真正融入了這座匯聚天下風雲的雄城心髒。
城內喧囂繁華,車馬轔轔,行人如織,身著各色服飾的商賈、官吏、士子、庶民穿梭不息,空氣中彌漫著皮革、香料、和牲畜混合的復雜氣味,充滿了勃勃生機。
兩側房舍多為夯土為基、灰瓦覆頂,雖非雕梁畫棟,卻顯得整齊劃一,透著一股樸實而剛健的力量感。
行走其間,便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秩序和效率。
一邊走著,兩人再次聊起各自的打算。
“蕭兄方才言欲‘觀風望氣’,不知打算如何著手?”甘羅看著眼前繁華景象,充滿好奇地追問。
蕭何目光掃過兩側店鋪林立的街景,觀察著行人神態以及每隔一段距離便可見到的官府文告板,答道“先去‘咸陽市’,觀商賈交易、物價平準、度量衡之執行,察市場吏員執法之態;
再去閭里巷陌,駐足听市井之言,看尋常百姓對律令、徭役、生計之議論,察里正、亭長之風貌;
若有閑暇,必至各官署門前的公告欄,細看律令條文如何宣達于眾,百姓如何解讀。
所謂‘入其國,觀其政,其法令之行止可知矣’。”
喜歡大秦哀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秦哀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