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秦臻再次將目光投向校場,望著校場上奔騰的鐵流與飛馳的箭影,听著二人的承諾,點了點頭。
此刻,校場上吶喊聲與金鐵交鳴之聲,在暮色降臨前反而愈發激昂澎湃,仿佛預示著新一輪更艱苦、更貼近實戰、更關乎生死的磨礪,即將在這片被群山守護的谷地中,轟轟烈烈地展開。
他知道,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海量的時間與汗水,但方向已然無比清晰。
這支融合了最厚重防御與最迅捷攻擊的新銳力量,其鋒芒,終將在這即將到來的大爭之世中,為大秦斬開一條無上之路。
沉默片刻,秦臻收回目光,嘴角微揚,朗聲道“好。王兄、老胡,放手去做便是。所需匠材、賞格、精糧,報于我便可,工尉府,必傾盡全力,保障供給。
大秦的未來,就在吾等手中,在這汗與鐵淬煉的營盤之中。”
此刻,夕陽的余暉,為訓練場鍍上一層金邊。
夕陽沉向山脊,巨大的陰影開始籠罩山谷,但訓練場上,那象征力量與速度的咆哮,卻愈發震撼起來。
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褐衣草履、風塵僕僕的蕭何,終是憑著一雙腳板,踏過了千山萬水,來到了函谷關下。
初六在暗中給予他的錢財頗為豐厚,足夠他雇佣舒適的馬車,甚至帶上隨從,一路安穩地抵達咸陽。
然而,蕭何卻並未如此選擇。
他恪守本心,未曾迷失于亂世的浮華,而是如秦臻所期許的那般,沉下心去體察民情,砥礪學問。
他僅憑一雙腳板,跋山涉水先從楚國豐邑出發,甚至特意繞道北上先去魏國,又在韓國境內盤桓數日。
其目的,便是要親眼看看他國治下的民生究竟如何,且細細觀察兩國的民生百態。
一路所見,觸目驚心。
魏國大梁城外,大片良田荒蕪,雜草叢生,餓殍偶現于野;韓國新鄭街頭,權貴車馬招搖過市,而市井小民面有菜色,眼神麻木。
所見所聞,與他熟悉的楚國並無二致
皆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亂世常態。
貴族豪奢無度,府邸巍峨,宴飲晝夜不息;而鄉野田疇間,滿是面黃肌瘦的農人,被沉重的賦稅壓彎了脊梁,村落凋敝,愁雲慘霧籠罩著無數家庭。
底層黎庶掙扎于苛政與戰亂的夾縫之中,生命脆如草芥,生計朝不保夕。
這景象,讓蕭何心頭愈發沉重,也更加印證了秦臻在百家大會上對六國弊病的論斷。
然而,當他的腳步終于踏上秦國疆域,眼前景象倏然一變,一股截然不同的氣息便撲面而來。
腳下的道路寬闊平坦,可容數車並行,不再是六國常見的泥濘小徑。
驛站井然,穿著統一號服的驛卒策馬往來傳遞文書,秩序井然。
田疇阡陌縱橫,時令已近秋收,田野里金浪翻滾,粟穗飽滿低垂,黍稷飄香。
田間勞作的農夫,盡管汗流浹背,粗布衣衫打著補丁,但臉上卻洋溢著一種在六國罕見的、發自內心的期盼與干勁。
蕭何走近一片正在收割的田地,听見兩個老漢交談“兄長,今年收成瞧著更好啊。”
“是啊!上回里正公示了,增產一石,獎半石粟,家里小子們干勁足著呢。”
不遠處,一名身著皂隸服飾的小吏正在仔細丈量田地,大聲宣導“縣令有令,秋收務須顆粒歸倉。公田私粟,皆有定數。勤勉者增爵一級,惰怠者罰徭一年。”
農夫們紛紛應和,無人抱怨,反而加快了手腳。
這一幕,讓蕭何看得真切。
他深刻體會到秦法是如何精準地滲透到田間地頭最微末的耕作環節,公私田畝界限分明,獎懲有度,讓農夫清楚地知道付出與收獲的直接關聯。
里坊之間,少見游手好閑之徒。
鄉塾中,傳來孩童稚嫩卻認真的誦讀之聲隱約可聞“凡為吏之道,必精 正直”
更難得的是,路上所見,亭長、里正雖法令嚴明,亦循規蹈矩,未見橫征暴斂之態。百姓見之,多是恭敬行禮,眼神中透露出對秩序的敬畏和對安定生活的滿足。
秩序、安定、勤勉,這是秦國給蕭何最直觀的感受。
所見所聞,果然與秦臻當日在百家大會上宣揚的秦國景象,嚴絲合縫。
“法令行,而耕者有其田,工者盡其巧,士者效其忠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蕭何一路行來,心中反復咀嚼著秦臻在百家大會上的話,他望著眼前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此刻親眼所見,字字句句皆化作眼前的實景。
他佇立良久,心中震撼,不禁喟然長嘆“秦先生所言,字字珠璣,誠不欺我!觀今日之天下,唯此秦法,可為撥亂反正、救民水火之良方。
其效在于‘定分止爭’,‘強本抑末’,竟至于斯。”
秦國黎庶臉上那份由內而外的安穩與希望之光,是他在楚、魏、韓的土地上從未捕捉到的。
帶著這份震撼與愈發堅定的信念,蕭何終于抵達了象征著秦國門戶的函谷關。
關城高聳,秦旗獵獵,鐵甲士卒持戈肅立,氣勢森嚴。
關前人流攢動,商旅、士子、游俠混雜一處,皆需排隊等候勘驗通關。
蕭何取出那份早已被汗水浸染得有些磨損的路引文書,排在隊伍中,準備通關。
就在他排隊等候時,身旁一位年紀與他相仿、約莫十一二歲的束發少年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少年身著青色細麻布衣,雖沾風塵,但整潔利落,眉宇間那股超越年齡的聰慧與從容氣度,絕非尋常子弟。
他手中也持著路引,亦在觀察著周遭,神情自若地打量著這天下雄關。
“這位義士,也是入秦?”
少年見蕭何目光投來,主動拱手,聲音清朗悅耳,帶著少年人特有的朝氣。
見此,蕭何拱手還禮“正是。在下蕭何,自楚國豐邑而來。觀義士風姿俊朗,氣質不俗,亦是入秦?不知尊姓大名?”
少年展顏一笑,再次拱手“原來是同鄉!在下甘羅,自楚國下蔡而來。正是要往咸陽去。蕭兄亦是去咸陽?”
喜歡大秦哀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秦哀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