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信使躬身退下後,書房內陷入一片沉寂。
秦臻緩緩拿起那份密報,目光再次鎖定在那兩個力透簡背的字上“蕭何”。
蕭何!竟是蕭何!
剎那間,下邳墨社外那雙在人群中執著仰望、充滿迷茫與渴望的眼楮,與史冊中那個“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運籌帷幄于帷幄之中的千古名相身影,轟然重疊。
“嘶”
彼時,一股混雜著記憶的強烈震撼與命運弄人的恍然,瞬間席卷秦臻全身。
當初百家大會的匆匆一瞥,他只道此子心性堅韌,是可造之材,想著日後或可引入秦國悉心雕琢,添一棟梁。
卻萬萬不曾想到,那個在人群中毫不起眼、身無長物、對未來充滿迷茫卻又無比執著的楚國寒門少年,竟然就是未來的漢初三杰之首,鼎定大漢山河的柱石 ——— 蕭何!
命運的經緯,在此刻驟然變得無比清晰而驚心動魄。
他當日一個不經意的關注,一個看似隨手為之的“埋下一顆種子”的安排,竟在冥冥之中,將這位注定要輔佐劉邦開創帝業的不世之才,提前引向了秦國,引向了他秦臻的棋盤之上。
震驚過後,是如深淵般綿長的思慮。
彼時,秦臻放下密報,身體微微後仰靠在椅子上,目光穿透窗戶,望向楚國豐邑的方向。
該如何,對待這“意外之喜”?
直接接入鬼谷學苑,錦衣玉食,名師環繞?
此念頭一閃,便被秦臻否決。
史冊斑駁,然蕭何之能,在于其植根于民、洞察世情、善于理政的務實之才。
這,恰恰是在底層摸爬滾打中錘煉出來的。
若過早將其置于學苑溫室,隔絕塵囂,高談闊論之余,只怕會折損其璞玉之質。
況且,他那份源自底層、對楚政弊端的切膚之痛,正是他未來深刻理解秦法優越性、並心甘情願為之效力的寶貴視角。
“堅韌、清醒、志向之純粹”
彼時,秦臻低聲重復著初六信中的評價,手指無聲地在桌上敲擊著某種韻律,心中之策,已然明晰。
他需要讓這少年用自己的眼楮去看,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秦楚之別。
讓他在最直接的現實對比沖擊下,徹徹底底地認同、直至靈魂深處融入秦國那套即將席卷天下的秩序。
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做出了安排命初六繼續隱于暗處,守望相助,可于其困厄時略施援手,維持其生存,但不可干擾其觀察與思考,若他有西行入秦之念,務必確保其平安抵達函谷;
同時,他亦親筆修書于函谷關守將若見“蕭何”之名,查驗無誤即可放行,不予盤詰刁難,亦不予特殊禮遇接待。
此刻,近一年時光悄然流逝。
得知蕭何終于踏上西行之路,秦臻心中那份從一年前便種下的期待,此刻倍感欣慰。
當初的布局,正沿著他預設的軌跡,穩穩推進著。
“涉英。”秦臻的聲音打破了書房的寧靜,也喚回了涉英略微出神的目光。
“在。”
秦臻取過一張紙,提筆蘸墨,行雲流水般書寫起來
函谷關守將親啟 茲有束發少年一名,名曰蕭何,籍楚國豐邑,不日將至關前。
彼乃吾特邀入秦之賢才,身負經世之志,關乎國運。
若其持驗傳至函谷,查驗其身無異,即刻放行,無需盤詰滯留。
沿途若有難處,如遇宵小滋擾、疾病困厄,可酌情暗中助之,護其周全抵達咸陽。
然切忌暴露身份,亦毋使其察覺乃受關照。
此令、左庶長、秦臻。
寫畢,他蓋上自己的左庶長印信,隨後遞給涉英“速將此信發往函谷關守將,務必在他抵達前送達守將手中。”
涉英鄭重接過,小心納入懷中收好。
隨即臉上露出一絲困惑,他猶豫了一下,還是開口問道“先生,信中這位蕭何少年,既蒙先生如此看重,甚至不惜動用左庶長印章傳訊
是否需英親自,或是派得力人手,提前至函谷關接應?
隨後直接迎入學苑安置,豈不省卻諸多麻煩。
初六信中言其行囊甚簡,初至秦國,怕是連落腳之處都難尋,衣食住行恐皆窘迫。”
秦臻聞言,緩緩搖頭。
隨後他的笑意更深了,帶著一種洞悉世情的了然“不,不必接他入學苑。”
他看著涉英眼中愈發明顯的困惑,耐心解釋道
“讓他獨自入關,獨自踏上秦國的土地。從函谷關到咸陽,這數百里秦川古道,阡陌縱橫,村舍儼然,便是他入秦的第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
接著,秦臻站起身,踱步到敞開的窗邊,負手而立,聲音沉靜而充滿深意
“我要他用自己的眼楮去看,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看看秦國關內的道路是否寬闊平整?看看沿途的驛站是否井然有序?看看市井間的黔首,他們的臉上可有如楚人般的菜色與惶恐?
看那田疇之中,鐵犁牛耕之下,阡陌是否縱橫有序,少見荒蕪?
看那里巷之間,可有楚都街頭那般觸目驚心的奢靡與赤貧的懸殊?
更要看那律法之下,關津要隘,商賈行旅是否敢安心奔走而不懼劫掠?尋常人家,是否真能做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隨後,秦臻轉過身,目光灼灼地看著涉英
“涉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縱使研讀再多典籍,听我再三闡述秦法之利,終究是他人之言。
他所听的,是他人的感悟,而非他自己的。
此子,唯有讓他親身行走于秦國的土地上,踏過這堅實的黃土,親眼目睹律法之下真實的民生百態。
感受那份有別于楚國混亂腐朽的嚴明秩序、蓬勃朝氣以及日漸彌漫開來的安穩氣息。
讓他去觀察秦吏如何處置糾紛,去傾听耕夫如何談論賦稅兵役。
讓他在這行走中,在對比中,在切膚的感受中,真正理解‘法非枷鎖,乃護生之盾;律非桎梏,乃興國根基’的深意。
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將根扎進這片土地,與我等同心同德。
這份切身的體驗與震撼,遠比將他直接接入安逸的學苑,由我耳提面命、灌輸道理,要深刻百倍、千倍。
這便是讓他‘切身實地地感受一下秦國’的真意所在。”
喜歡大秦哀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秦哀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